“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2015-07-06
“70后”猪蹄、“80后”鸡翅……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
最近,“僵尸肉”作为新的热词传遍三街六巷,引起我国食品安全的又一大风波。据新华网报道,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结果令国人震惊:除了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超过10万吨,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之外,更让人吃惊的是有些走私冻肉的“肉龄”长达三四十年,甚至出现“80后”缉私人员碰到“70后”的冻肉。其中“资历”最老的鸡爪,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那么,这些冻肉究竟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逃过层层监管,流向百姓餐桌的呢?
6月1日,长沙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冻品案,打掉以黎某、钟某等分别为首的两个涉嫌走私冻品团伙,查扣涉嫌走私冻牛肉、冻鸭脖、冻鸡爪等约800吨,价值约1000万元。据长沙海关介绍,这是湖南历年来查获的最大宗走私冻品案。
“太臭了,整整一车厢,打开门差点吐了。”长沙海关缉私局警员张涛(化名)说。当天在长沙共发现了3个用来存放这些走私冻品的冷库,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冷库中堆放了大量包装上写着外文的来源不明的冻品。黎某走私的冻品即存放在其中的两个冷库中,通过长沙市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湖南省内14个市州和全国各地。
占地面积180亩的红星冷库是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也是湖南主要冻品集散地。据长沙海关保守统计,红星冷库每年吞吐量80万吨冻品中,约1/3是来源不明的境外冻品。
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说,走私的冻肉都是未经检验检疫的肉品,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细菌、病毒的冻肉,或危及生命。
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随着生鲜电商的风生水起,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它们的潜在销售渠道。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后,这些肉品有的被制成袋装熟食,有的演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吃起来很难分辨。
很多人喜欢吃的“泡椒凤爪”,是走私冻品的“重灾区”。有业内人士称,某些“色香味俱全”的鸡爪甚至有几十岁“高龄”,不法分子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让鸡爪显得胖乎乎、白嫩嫩,“卖相”特别好。
根据已披露的陈年肉集散城市长沙为样本,涉事10万吨冻肉折合2亿斤,以餐馆最常见的青椒肉丝为例,每盘用冻肉250g,可做出2亿盘青椒肉丝。这意味着,拥有722万人口的长沙以每天人均一盘的速度,需27天才能全部吃完。如果以散装鸡翅每个50g计算,可做出20亿个烤翅。700多万长沙市民每天吃一个鸡翅,需277天才能消耗完。
当然,消息也引起了质疑,有人指出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超过了冻肉本身价值,走私并不划算。
“僵尸肉”到底来自哪里?是否能检测出实际肉龄?带着这些疑问,有媒体初步还原过期陈年冻肉的来源和流向,“僵尸肉”多为国外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更令人担忧的是,“僵尸肉”还面临肉龄检测难,无法判断出实际存放年龄等问题。
长期从事牛肉贸易的崔某透露,这些“高龄”冻肉多为国外的战略储备物资,以美国为主。在仓储物资的替换中,部分陈年肉开始流向市场。“长时间冷冻保存后,如牛肉等肉类的表面区域已开始氧化发黑,所以不会直接作为冻品肉卖给消费者。而经过餐馆用卤制、煎炸的烹饪方式处理后,能掩盖牛肉卖相,口感几乎与正常牛肉没有区别,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崔某说。
据了解,出于战略储备和稳定价格的需要,各国都会主动将大量肉类冷冻储存。以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规定,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冻牛、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
“对牛羊肉等冻品的保质期,国际上其他国家保存时间要更长,普遍达两年。”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表示,虽然各国对冷冻肉的保质期有详细规定,但冷库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并非全部严格执行标准。
事实上,陈年战略储备肉的身影在国际上也是屡次出现。2010年,俄罗斯内務部经济安全局在别尔哥罗德州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在冷战期间储备、冻龄超过30年的“战备肉”从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经乌克兰走私入俄,犯罪团伙从事此勾当已有数年时间。
针对网上关于“僵尸肉”冷冻费用超过冻肉本身价值,没必要花大力气走私进入国内的言论,一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员称,与盈利性冷库需要考虑仓储、电费不同,这种战略储备肉的储藏成本非常低廉。作为战备物资储存的肉类,折算后的冷冻成本约为每吨每年17元左右。
也正是低廉的储藏成本和价格,催生了近年来走私过期陈年肉的市场热潮。该人士称,售价低于30至40元区间的牛肉,就有此嫌疑。
在过期肉流向的国际市场中,肉制品销量显著增加的中国首当其冲。其实,长沙海关破获的“僵尸肉”走私案也并非个案。2014年10月,长沙市工商局曾检查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查获猪肚、凤爪、猪脚等动物产品25.3吨,大多数超过保质期24个月,部分进口冻肉没有入关证明,涉嫌走私。
那么,这些“僵尸肉”都流向了哪里?“走私肉从香港入关后,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目标客户就是小餐馆。”一位接近分销渠道的知情人士介绍,这类过期冻肉的进口价格非常便宜,也没有检验报告。为躲避检疫监管环节,分销时也会避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向二三线城市的餐馆供货。“这类肉存放时间过长,为保持外表的油亮也会注水,用手摸时表面有黏稠感。”
在这张走私销售网络中,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严密模式。该人士称,走私肉由国外运往香港等口岸,再通关进入广州等集散城市,经过分割、再冷冻后销往全国各个渠道。同时,厂房与冻库往往建在偏远郊区,运输时由好几批车队走不同线路,每个地点和环节都有对口人员接应,直接销往饭店、餐馆。
另一位从事乌拉圭牛肉进口的香港贸易公司负责人介绍,存放三四十年的“僵尸肉”在业内实际并不多见,只有在国外部分冷库盘点时才会流出,超出保质期1至2年的冻肉市场需求最为旺盛。他透露,进出口肉类贸易周期较长、交易量庞大,一旦出现积压过期,就会有大量经销商找上门,“提出以40%至50%甚至更低价格全部收购。”
多家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技术手段,一般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时间。
国内现有的肉制品检测标准为 GB2707-2005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T 1723-2008鲜冻分割牛肉等卫生标准。其中,对肉制品检测集中在色泽、黏度、气味等感官指标,冻禽解冻失水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理工检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长南庆贤介绍,陈年冻肉在长期储藏中表面会出现发黄、发褐甚至氧化发黑,肉质细胞中的营养早已流失,纤维质也发生变化。而“进口走私中储藏环境很难保证,车内一旦到达解冻条件,冻肉化开后会迅速滋生细菌导致腐败。这时即便再次冷冻,肉质还是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针对“僵尸肉”,目前江西、广东、黑龙江、安徽、重庆等省市食药监局已展开了专项整治,重点检查批发市场、大型仓储食品冻库、餐饮企业冻肉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超过保质期。
有食药监局要求,凡是销售进口冻肉产品的,一律要求提供海关和出入部门出具的有效合格证明。对未提供相关证明的,一律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记。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准入名单,我国仅允许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阿根廷、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智利、匈牙利等牛肉进口。非这些国家进口的走私牛肉一般卖20元一斤,而新鲜牛肉市场上平均要卖40元一斤。
从湖南的案例看,巨额利润促使不法商人铤而走险,最终形成一条国外发货、香港拼柜、越南中转、中越边境“蚂蚁搬家式”偷运入境、长沙收货的冻品走私链条。
据相关人员介绍,最常见的走私路径是:走私人员从境外以低价采购货品,用集装箱发至香港,然后发往越南海防,在中越边境的芒街拆解,雇佣边民“蚂蚁搬家式”地将冻品运到境内。一个35吨的集装箱冻品由几十个边民搬运,一两个小时就能搬完。
由于冷柜车运输成本高,走私人员用普通车将冻品从南宁运到长沙,历经12个小时路程后,这些货品刚刚解冻,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腐败变臭。到达长沙的冻品被搬进冷库再次打冷,然后发往湖南各地以及广东、四川、重庆等地。
据了解,在红星冷库,不少商铺将国产肉和进口肉掺在一起卖,常常可以看见各种外文标识的冻品箱被搬上货车运往各地。“要想买有检疫证明的肉就买国产肉,要想便宜就买进口肉。”一位商家直言不讳地说。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走私冻肉的链条牵涉多地。在6月的专项行动中,经初步侦查发现,自2015年1月以来,广东番禺、江门地区的陈某、黄某、温某以及辽宁大连地区的刘某等21个走私团伙,承揽北京、天津、重庆、河南、广东等多地货主的冻品进口订单,国外走私冻品由此源源流入国内市场。
皇岗海关、罗湖海关前不久在福田口岸旅检入境大厅开展冻品、海鲜专项查缉行动,更是发现水客利用行李箱、背包等走私冻品和海鲜入境。
业内人士指出,即便高压整治,但冻品走私环节多、非法利润高,一批走私团伙从承揽业务,到运输、清关、货物交付都形成了“一条龙服务”,而且在收取中间费用时,采用现金或网络支付,交易记录隐秘,难以查处。目前冻品走私已从家族式单打独斗,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抱团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冻品走私贩私人员建微信群、QQ群,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即互相通气。
“僵尸肉”生意日渐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的另一面,是监管领域“多头管理”的弊端长期存在。面对那些来历不明的冻肉,如果连它们的“身世”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保障食品安全?当然,解决“多头管理”问题非一日之功,不过,追查肉制品“身世”以确保其质量,不仅不难实现,而且也必须做到。
6月11日,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汪洋都分别对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事实上,市场上早有带有追溯码的食品,号称出问题能查找到源头。可调查发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溯源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更有甚者,有企业提供溯源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每个0.02元至0.08元,产地等追溯信息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这意味着,作为食品“身份证”的追溯码未必能识别食品的真实身份,至于“僵尸肉”的身份,更是一片空白。
专家指出,要有效打击走私冻品的行为,必须加强走私冻品的源头管控,在走私猖獗的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监控网络,堵住冻品走私入境渠道。否则冻品一旦流入内地,被运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后打击难度更大。
打击走私冻品需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进行配合。目前,各省份都成立了打击走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海关、公安、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十几个部门,看似参与度很高,但有時常常是“谁都参与、谁都不管”。
“冻品走私网络覆盖全国,打击冻品走私应加强多省合作,特别是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主战场应该联合打击,实现源头打击,从根源上解决冻品走私贩私问题,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维护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杨波表示。
据介绍,为最大限度防止来源不明的走私肉类走上餐桌,今年以来海关总署在4月和6月已经在全国部署了两轮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各地也将加大打击走私冻品的力度。
面对屡屡曝出的食品危机,人们自诩受害者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有多少风险是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的?
夏季街头,餐厅、大排挡拼命创造着奇形怪状的所谓风味小吃,各路美食家也以吃的怪趣味为高深学问,将之推崇得无以复加,这些因素造就了国人“口不择食”的饮食观念。打着已被曲解的“民以食为天”的大旗,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放纵,已到了令国际社会为之侧目的程度。
然而,这一波“僵尸肉”来袭,吃货们还是惯性地把责任推给了政府监管不力,然后,他们还会保持胡吃海塞的习惯,还会理直气壮地要求政府严加监管。但如果说到通过节制各种欲望以保障自身安全,估计会招来无数大眼小眼的鄙视。
说起中国进口洋垃圾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十年。改革开放初期,大批的日本二手西装成为城市时髦青年的最爱,后来又有旧电视烂电脑之类的电子垃圾涌进来,再后来,废纸破布之类的洋垃圾也曾大量进口,作为造纸业的原料。如果说当年进口洋垃圾是因为穷,那么现在大批食品垃圾来袭则是因为富。毕竟,穷人最想吃的还是大鱼大肉白米饭,而不是那些奇形怪状的鸡爪鸭脖猪下水。
食品安全大过天。“僵尸肉”揭开的监管漏洞亟待堵严。可现实隐患不可能一日除尽,吃货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也别忘了,自己的安全还是得自己负责。(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