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深入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提问环节更高效
2015-07-06周立胜
周立胜
【摘要】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实行“五严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 减负增效提质,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校本研究,我校提出“问、讲、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再思考!“为何问?”、“何时问?”、“问什么?”一直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 新课改;增效;提质;课堂提问
江苏实施新课改已多年,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 但是,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学生以机械的模仿、记忆的方式对待数学学习的状况仍然占主导地位. 时不时地陷入“概念—例题—练习—习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一带而过,然后就是拼命地讲题目;不注重基本概念,不注重对数学本质的揭示,对数学概念等本质问题的理解一知半解,缺少体验;强调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注重解题技巧、题型方法的归类等应试技能,而不重视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教师与学生依然十分辛苦,所取得的成绩与付出的辛劳远远不成正比.
2009年6月江苏省实行“五严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许多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 减负增效提质,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已成当务之急!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校本研究,我校提出淮海教学模式——“问、讲、练”的实践与再思考!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怎么提问,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 【1】“为何问?” 、“何时问?” 、“问什么?”一直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方向.
1. 为何问
1.1 通过问题,理解概念
教师设置问题,在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完成“概念再发现”过程,实现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灵活的运用概念去思考问题.
1.2 通过问题,检测效果
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问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评价,达到反馈评定效果,归纳小结所学知识.
2. 何时问
2.1 在关键处给力
什么是关键处?是解决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结”点.
2.2 在焦点处访谈
经常用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常用方法及思想,不断地反复提问,达到常识化的程度.
3. 问什么
从本质上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的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好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更准确地说首先应当是一个“原始问题”. 所谓原始问题,即那些可能导致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问题.
举例说明:对于《函数的概念》(苏教必修1),我们通常设计如下:
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导致函数概念产生的原始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学生面对我提出的:“什么是函数?”的问题,除了静下心来准备听我讲,或者急着翻开书本看现成的答案以外,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将“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要建立函数概念?”(必要性)作为教学的起点.
提出原始问题:
问题1:政府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某水库需要知道它的实际储水量,你能为它想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储水量的方法吗?具体的应该做哪些工作?
学生容易知道,直接测量水库的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是,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 那么,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地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对以上问题(及类似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
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来表示另一个的. 这样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2:当两个变量具有什么样的联系时,才能实现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的目的呢?
这样,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达另一个变量”决定的),于是学生就可以利用其原有的认知来进行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次,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寻求顺应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自然的,也才是有效的. 因此,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以学生原有数学基础为前提.
个人认为问题设计需要注意:(1)能揭示数学的本质;(2)有层次感,做到层层递进;(3)有思想性,能激活学生能力;(4)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體”是新课改理念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我践行:“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教师要主导但不要主宰;学生要主动但不要盲动”等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1次印刷)P320.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1次印刷)P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