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创新使用历史教材的教学尝试

2015-07-06郑凤芝

俪人·教师版 2015年8期

郑凤芝

【摘要】教材只是一种师生沟通的媒介,教师要打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能形成创新发展能力。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构建起便于学生认知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掘各种历史教学资源,让教材更加丰厚,加强历史人文教育,让学生感受历史,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熏陶。

【关键词】整合教材 开发教材 重视教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圣经式的教材观,把教材看成教学的唯一,把学生全面掌握教材看成是教学的全部,这样就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识记与背诵,学生学得辛苦、劳累,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讲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让学生通过教材不但掌握知识,更能发展智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创造性使用历史教材的体会。

一、整合教材,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对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对历史学科来说,其认知结构无非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线索,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征,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荣辱得失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一些零散的、演义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活教材,使他们能从纵横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如教材的目录的编写很讲究艺术,力求用简约的文字直接切入主题,抓住要点。每课篇名本身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而且语言精美简练。巧用目录和篇名,就能向学生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概况及特征,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第18课“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第21、22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在学习之前先向学生说明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学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什么表现?”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和思考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政治上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有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从目录入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明朝基本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开发教材历史地图资源,发展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利历史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配备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同时,还专门配有彩色《中国历史地图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大致了解两城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北宋东京打破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的限制;东京城有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历史地图课件,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如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运用多媒体动态效果插入一艘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三、重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丰富历史教材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还以楷体字的形式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不要求学生掌握,有的教师就忽视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但阅读材料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讲到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时,穿插风趣幽默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唐官员胸口的黑痣,这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会对唐代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课本在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又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严谨的习惯,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思想材料的教学,加强良好品德熏陶

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用黑体字呈现的历史资料,这部分内容包括历史典籍、先贤名哲、诗歌民谣等,除可以突出思想教育意义外,还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之,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如初中历史第二册讲述唐朝歷史时,引用了唐太宗的两段原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前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政治意识,后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教师指导与阐释,学生对“贞观之治”局面便有了更深的印象。还有一些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有益素材,如古今中外先贤名哲的至理名言,就会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意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品格,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生态保护意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崇高医德,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使学生的心灵震撼、情感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