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2015-07-05龚方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歌

摘 要:李群玉对湘楚文化中经屈原、宋玉加工的神女意象——湘妃和巫山神女颇为青睐,创作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李群玉灵活运用神女意象,并将之巧妙融合,颇具新意。

关键词:李群玉 湘妃 巫山神女 诗歌

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大神女形象众所周知:一是湘妃,一是巫山神女。湘妃本出自沅湘地区的民间祭歌,后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形象交织,形成了帝舜二妃苦苦寻夫的凄美意象;巫山神女则本为我国南方楚地神话中的帝之季女瑶姬,又经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渲染,定格为自荐枕席、朝云暮雨的神女形象。可以说,湘妃和巫山神女都是湘楚本土的文化意象,又与屈原、宋玉的文学加工密不可分,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居住沅湘,宗师屈宋”的李群玉,自然对此情有独钟。据统计,《李群玉诗集》中至少有二十多首神女诗,数量令人瞩目,手法亦别出心裁,值得关注。

一、湘妃诗

李群玉诗中涉及湘妃的不少,其中最常见的是借湘妃故事描绘沅湘风景、营造凄凉意境、表达愁闷心情的山水行旅诗。例如:

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天边九点黛,白骨迷处所。朦胧波上瑟,清夜降北渚。万古一双魂,飘飘在烟雨。(《湖中古愁三首》其三)

这首诗是李群玉置身湘水的所见所想:在他眼前,湖面烟雨蒙蒙。头顶的云压得很低,仿佛为死去的舜哭泣;脚下的水平静如死,仿佛和二妃一样丧失了生机。一切都沉浸在伤痛中未曾苏醒,只有无情的九嶷山屹立天边,不得接近。空间亘古不变,时间斗转星移。伟大的君王早已化为一堆白骨,迷失在茫茫大山中。然而这又怎样?对于执着的湘妃而言,什么都阻挡不住她追寻的步伐。她的倩影,仍会在每个清冷的夜晚降临湖心小洲,在朦胧的水波上弹奏着忧伤的琴曲……这是李群玉此诗的基本内容。在这首诗中,李群玉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湘水的朦胧景象,重构了湘妃寻夫的凄美画面,而这画面又与诗人苦苦追求君臣遇合的人生遭际相重合,表现出一种执着而苦闷的心情。与此类似的还有著名的《黄陵庙二首》其一(小姑洲北浦云边),它也是通过融合沅湘风景和湘妃故事,表达诗人追求君臣遇合的执着。

与此不同的另一首同题之作则是通过湘妃庙外景象与庙内故事的鲜明对比,表达诗人追求君臣遇合的热情与犹疑: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轻舟小楫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黄陵庙二首》其二)

似乎与黄陵庙内的凄凉等待毫不相关,黄陵庙外,美丽的黄陵女儿穿着崭新的衣裙、唱着欢快的歌谣荡舟而行。她要去哪里呢?也许是去赶赴一场美好的约会!也许是去追寻一个灿烂的梦想!总之,一切是那么的充满希望。然而大煞风景的是什么呢?“水远山长愁杀人”!这句沉重的忠告,仿佛给一切美好都蒙上了一层黑纱,使未来变得不可预测。我们希望能够逃避,然而庙内的湘妃却一再提醒我们:曾经,她也像这位黄陵女儿一样带着希望去寻找自己的夫君,而结果却只能在水远山长中将希望熬成失望、甚至绝望。美丽欢快的黄陵女儿又如何逃避命运的重演呢?显然,这句诗不仅使欢快的画面陡然低沉,而且使庙里庙外的景象产生了关联。庙里的清冷和庙外的欢快形成对比,庙外的黄陵女儿和庙内的湘妃形象也产生重叠,仿佛前生后世的两段影像在同一画面里一起出现。这样一来,诗歌就使眼前的现实与湘妃的悲剧结合起来,将作者希望追寻梦想但又害怕路途险阻而不可及的矛盾心情表露无遗。犹疑过后,诗人甚至想到了放弃:

少将风月怨平湖,见尽扶桑水到枯。相约杏花坛上去,画栏红紫斗蒲。(《湘妃庙》)

湘妃因其执着追寻帝舜而为人所知。然而换个角度,既然千年的追寻已被证明是个没有结果的悲剧,那又何必让近乎固执的执着束缚自己,将青春少女变为千年怨妇?与其这样,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跟同龄伙伴相约杏花坛上,在姹紫嫣红中游戏青春!这是李群玉对湘妃的劝告,也是对自己的劝告。因为像湘妃一样,李群玉也曾在追求君臣遇合的道路上热情过、执着过、犹豫过、苦闷过。然而当一切都已看透,他才发现无谓的执着其实就是一条死胡同,与其坚持,不如换一种选择。换一种选择,湘妃可以从怨到乐,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豁然开朗。

显然,在这一系列诗作中,李群玉不仅将沅湘风景、湘妃故事和个人情思完美融合,而且通过对湘妃故事的不同解读表达出自己在追求君臣遇合之路上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李群玉湘妃诗的第二种类型是在怀人送归诗中借湘妃寻夫的悲剧渲染一种离别的伤感。例如:

湘岸初晴淑景迟,风光正是客愁时。幽花夜落騷人浦,芳草春深帝子祠。往事隔年如过梦,旧游回首漫追思。烟波自此扁舟去,小酌联文杳未期。(《湘阴江亭却寄友人》)

这首诗前四句写送别时湘阴亭的景色,第五句开始转向抒情,说回首往事依然还有很多留恋,然而却不得不分离了。从此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饮酒作诗。在这首诗中,与湘妃相关的是第四句“芳草春深帝子祠”。这句在整首诗中承上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作者当时所见的现实景物,另一方面它又必然引起诸多联想。首先“芳草春深”已经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空茫感,提醒人们要重视现时的拥有。而紧接其后的帝子祠更让我们不由得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帝子祠边芳草春深?是因为丈夫的离开让帝子一直飘荡在寻找的路途中,任家园变成了荒芜吗?一朝的离别,真会带来永远的不能相见吗?想到这里,作者的心和笔都自然由眼前之景转向了离别之情,使情感的潮水一泻千里。显然,这是借湘妃寻夫的悲剧渲染一种离别的伤感。而离别之后,湘妃寻夫的执着又可用来表现对离人的浓浓思念,如《桂州经佳人故居》。这首诗直抒胸臆,以“只应随暮雨,飞过九嶷山”一句表达了诗人思念佳人,希望与之相聚的强烈情感。

除此之外,李群玉的湘妃诗中还有以“帝娥净掩空波瑟”的意象来表现美人幽怨弹奏的一般诗作,如《王内人琵琶引》。但这类诗作对湘妃意象的使用较为简单,艺术上也不出彩,故不赘述。

二、巫山神女诗

李群玉的巫山神女诗也可分为若干类型,其中第一类是以巫山神女比拟现世美女。如《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之“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是以巫山神女比喻美丽的舞女;《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则以“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形容歌姬的美貌等。这一类诗歌对巫山神女意象的使用较为简单,也很常见。

李群玉巫山神女诗的第二类与湘妃诗的第一类相似,属于山水行旅诗。例如:

寂寞高堂别楚君,玉人天上逐行云。停舟十二峰峦下,幽佩仙香半夜闻。(《宿巫山庙二首》其一)

此诗为李群玉夜宿巫山庙时所写。首先一开始,作者就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眼前寂寞的巫山,将只剩下片片白云在空中飘荡的现实情景想象为神女离开楚王后孤独云游的生活写照。这样一来就给我们一种事过境迁、往事不再的凄凉印象。然而就在第三句对作者行踪的简单交代后,新的画面又燃起了我们对神女的渴望。“幽佩仙香半夜闻”,半夜闻到的神女香让我们再次感觉到神女的气息,仿佛她从未离开过这个地方,也不曾丧失与人亲近的渴望。因此只要有人置身于巫山之中,她都会从行云之端降临地面……此时的巫山神女,或许早已耐不住与楚君离别后的寂寞,又或许原本就不曾经历过这种寂寞。因为她的多情,早已注定她的无情。

这是李群玉对化为云雨的巫山神女的一种想象。而另一种情况下,巫山神女又变得十分专情。似乎在襄王的那场美梦之后,它的心就永远丧失了激情:

庙闭春山晓月光,波声回合树苍苍。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宿巫山庙二首》其二)

此诗一开始就写眼前看到的实景。一个“闭”字,写出了春色与此隔绝的凄凉与萧瑟。庙里只有凄清的月光,庙外也只有涛声与树影与之相对。这就是作者所看到的巫山庙,但又不是巫山庙的全部。因为在这个庙中,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庙的主人——巫山神女。不过神女如今又在哪里呢?尽管四处寻找,但看到的仍然只是寂寞的云雨在巫峡中漫无目的地飞荡。而这些云雨,正是因为离开襄王而失去目标的神女!“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一个“空”字,写尽了神女的寂寞与忧伤!

显然,这首诗中的神女形象虽然和前首诗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化身云雨、在巫山地区继续着古老故事的独特风景。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与此不同的第三种情况出现在怀人送别诗中,是以襄王、宋玉对巫山神女的迷恋及迷恋的后果提醒进入巫峡的友人,希望他们早日归来。例如:

东吴有赋客,愿识阳台仙。彩毫飞白雪,不减郢中篇。楚水五月浪,轻舟入暮烟。巫云多感梦,桂楫早回旋。(《送友人之巫峡》)

在这首诗的一开始,李群玉就以宋玉比拟自己的朋友,说明其身份为文人,且如宋玉般文采飞扬。而其到巫峡的目的也是受宋玉故事的诱惑,希望能在此神仙境地重历宋玉的神遇,既得见巫山梦幻般的美景,又激发无穷的创作灵感。总之,又一位现代的“宋玉”,即将开启一段美丽的旅行。“楚水五月浪、轻舟入暮烟”,作者目送朋友,看着他的小船渐行渐远,突然想到一件重要的事要向朋友交代:“巫云多感梦,桂楫早回旋。”在巫峡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美丽的诱惑,它们就像巫山神女夜入襄王梦一样,会让朋友你神魂颠倒、难舍难分。然而千万别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啊!你要尽快归来,与等待你的朋友们相聚!这是李群玉对朋友的叮咛,其中既包含真挚的期待,又不乏文人的調侃。总之,全篇以巫山神女与宋玉的故事来写送别朋友去巫峡一事,使常见的送别诗变得更加意蕴丰富、耐人回味。

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

君吟高堂赋,路过巫山渚。莫令巫山下,幽梦惹云雨。往事几千年,芬芳今尚传。空留荆王馆,岩嶂深苍然。楚水五月浪,轻舟入苹烟。送君扬楫去,愁绝郢城篇。(《送郑京昭之云安》)

尽管有相近的内容和重复的语句,这首诗还是与上一首不尽相同。在上首诗中,李群玉只是将巫山神女作为巫山地区牵绊离人的巨大诱惑,借之提醒离人要早日回程。而在这首诗中,作者则首先对离人经过巫山渚的画面进行了预想,并阐发了由此引发的联想。“莫令巫山下,幽梦惹云雨”,也就是提醒朋友不要重蹈楚襄王的故事。为什么?因为如果像楚襄王一样,那么尽管当时和后世都可成为一段风流轶事,但对当事人来说却只留下永远的寂寞和牵挂。“空留荆王馆,岩嶂深苍然”,这不仅是巫山下的自然景观,更是楚襄王寂寞处境的真实写照,睹之令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凄凉。这是作者想象友人经过巫山渚时的所见所感。讲到这里,所有的叮嘱都已尽在不言中了,于是作者再转入现实的离别场面,“送君扬楫去”。显然,这首诗对巫山神女故事的使用要比前首复杂得多,也含蓄得多,虽然归根结底都是借巫山神女的故事阻止朋友流连忘返。

以上是李群玉巫山神女的前三种类型,都属于对巫山神女故事的正面使用,强调巫山神女襄王梦的悲剧。而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反用此故事,认为没有艳遇的人才是更大的悲剧。如:

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材。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九日》)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佳节登上楚台的所见所感,营造了一种衰败萧条的寂寞情绪。首先一二句交待了作者登台的心情。一个“羞”字,一个“悲”,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由此也引起我们的疑问,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羞”要“悲”呢?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然而作者却并不着急解开谜底,而是宕开一笔,对此心境下作者的所见所感进行了描写。直到六七两句,才以“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材”来解释“羞”“悲”的原因。的确,不论是楚襄王的梦会神女留下万世佳话,还是宋玉的随笔赋咏造就千古名篇,都是文人所渴望的美好机遇。然而后世的文人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遇了。如诗人这样有着宋玉之才的人,也只能在荒山野水中日渐消沉,而无缘到帝王跟前施展才华。显然,这两句诗表面看是由眼前之景而引发的对神女故事的感慨,实际上却借此反照了作者的怀才不遇,抒发了作者的苦闷,也回应了诗歌开头的“羞”“悲”,一举三得。如此巧妙地使用巫山神女意象,的确令人叹服。

三、结语

综合研究李群玉的神女诗,我们发现其对湘妃和巫山神女这两大意象的使用都十分巧妙,不仅能够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且还能将之与自己的表达需要完美结合。有时他借神女意象描摹歌姬舞女,有时则用神女意象描写山水行旅中的所见所感,有时他借神女意象寄托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追求君臣遇合的执着,有时则用神女意象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盼之早归的殷切希望。这是李群玉神女诗的整体特点。具体言之,李群玉对湘妃意象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山水行旅类题材中,多借湘妃意象渲染行旅途中的凄美意境和曲折心境,使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而对巫山神女意象的使用则主要集中于送人怀归类题材中,既肯定友人的才学,又表达对友人的劝诫。在湘妃意象的使用中,李群玉的个人寄托十分明显,而在巫山神女意象的使用中,这种寄托则较为隐晦。这是李群玉诗歌中两大神女意象使用的不同特点。另外,李群玉的神女诗还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在他的笔下,湘妃和巫山神女有时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很难截然分开。如《题二妃庙》中有“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句,《闻湘南从叔朝觐》中有“为报湘川神女道,莫教云雨湿旌旗”句,这都给湘妃带上了“朝云暮雨”“掌控云雨”的特点,从而使之与巫山神女形象相交织。又描写湘妃曰“相约杏花坛上去,画栏红紫斗蒲”,描写巫山神女曰“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则又在内在个性上使湘妃的忠贞和巫山神女的无情相互渗透和转移。这样一来,不仅两大意象本身的意蕴更加丰富了,而且意象的运用范畴也进一步扩大。这一点笔者已有另文论述,故不赘。

总之,神女诗作为李群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对意象的使用亦别出心裁而颇具新意,值得细加品味。

参考文献:

[1] (唐)李群玉著,阳春秋辑注.李群玉诗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 于俊利.李群玉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意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龚方琴,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学批评。

编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