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林伯格及其艺术批评评述

2015-07-05吴斌

大观 2015年4期

摘要:作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影响最大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一直被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美术理论贡献最大的批评家,他为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遗产。

关键词:格林伯格;艺术批评; 抽象主义

一、 格林伯格批评理论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的艺术批评家。他的艺术批评的主要观点在《前卫艺术与庸俗艺术》、《走向更新的拉奥孔》、《现代主义绘画》等文章和专著中得到充分阐释,对美国当时的美术思潮及美术家都进行了颇有见地地分析,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抽象表现主义批评家的权威地位。

《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宣言和纲领,在文章中,格林伯格指出,前卫艺术产生于衰朽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同时它又反对资产阶级社会,并使自己超然于社会层面。格林伯格说过,“前卫艺术真正和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实验,而是要发现一条途径,沿着这条途径前卫艺术就可以让文化在意识形态的混乱和动荡中运行。”前卫诗人或艺术家为了保持作品的高层次水准,将艺术简化和提升到一个纯粹的境界,“为艺术而艺术”和“纯诗”的观念因此出现,而主题和内容则成了人们为之惶恐的瘟疫般的东西。

既然有前卫,那么就有后卫,格林伯格称之为“庸俗文化”。它是与前卫艺术同时出现的、流行的、商业性的的艺术或文学。格林伯格认为,庸俗文化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工业革命使西欧和北美的小市民都市化,并建立了所谓通用的文化准则。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没有赢得享有城市的传统文化所必备的悠闲与安逸,他们渴求的不过是唯有某种文化才能提供的转变。因此,庸俗文化便以大量的生产来满足这种需求,它是廉价的、大打折扣的高级文化的翻版,是重复的,学院主义的艺术。

发表于1940年的《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一文,确立了格林伯格美术批评的原则,即为当代美术或前卫艺术设立一个标准。格林伯格正是按照这样一个标准为抽象表现主义辩护,并推出了极少主义。格林伯格说:“所谓的极少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谋求摆脱一切与美学过程无关的东西,也许还谋求摆脱美学过程本身的绝大部分,对现代艺术的这种态度进行了正面攻击。”作为格林伯格艺术批评的思想纲要,《走向更新的拉奥孔》是从莱辛“诗与画”的论题和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1910年的《新拉奥孔:论各门类艺术的混合》为起点的,他提出的论题是,区别于各门艺术现存界限难道不应该是它们的内部价值吗?格林伯格主张以媒介的真实为中心,勾画前卫艺术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蓝图。在他看来,17世纪以来,文学一直是欧洲艺术的主导形式,其他艺术样式纷纷模仿文学主导样式的效果,这种情况直到库尔贝这里才得以改变。库尔贝应该是第一个真正的前卫画家,他描绘的是不受思想干扰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把艺术缩减为直接的感觉资料,以毫不留情的冷静观察,毁弃资产阶级的以琐碎的和文学化的矫揉造作为特征的艺术。

二、格林伯格批评理论来源

格林伯格在后现代主义和媚俗主义艺术中感受到艺术的失落,并对之进行了抗拒,理解这一抗拒机制的方式之一,就是我们要认识到,对他来说康德即传统。与其他思想者相比,我们更多地从格林伯格那里听到:康德了解在审美经验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如同画家不能无视立体主义,同样地,批评家也必须研究康德。康德的批判方式是通过专心的领悟建立起审美的独立。我们知道格林伯格将康德视为来自哲学的“旁观者”,在他那个时代,他也只能远距离地探讨艺术。他建议现代主义艺术应将康的固有的批判修养化为己有,或者从空间的意义上说,将康德移至艺术的内部。格林伯格将康德学说转化成他的艺术理论,实在是对康德哲学中传统学科间区别、独立的原则的叛逆。康德和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人文主义,如格林伯格所说,这个信仰认为可以以这样一句话来解释艺术之必然自主——“艺术是为人类而艺术的”。在一篇后期评论文章中,格林伯格仁慈地运用康德术语又将艺术送回至社会的轨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觉是忙盲目的”说法给格林伯格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艺术批评无非就是把艺术的一般思想与作品所包含的特殊直觉加以协调的努力,以期获得对某种艺术类型的深度体验,这种艺术就是现代抽象的艺术。康德和他的美学思想继承者沃尔夫林、李格尔、沃林格、罗杰·弗莱等人一直都是格林伯格的楷模。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确认的是,形式首先是指心灵的先在形式,在格林伯格这里,形式是在创作主体与媒材的持续互动与对话中显现出来的,属于一种感觉的理性,也可以说是专业活动的法则,一种社会机制最终承认的自我的完整结构,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生命意志的实践理性,就是波德莱尔所说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英雄。也正是透过这种方式,格林伯格的形式主義把康德的理性转换成基于社会实践的生命创造活动,由此引发的唯一问题就是历史性的界定问题。

三、格林伯格与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作为一门艺术史方法论,发轫于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作为一种现代美学思想,则归功于英国人罗杰·弗莱,而它之所以能变成统治西方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模式,却来自于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的一手策划。

现代主义的艺术体系以形式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在艺术中表现形式为最高法则,这就决定了艺术作品需要具有视觉性和物质性,以保证形式的依托。而为了打破现代主义的条条框框,观念艺术自产生以来,便坚称艺术要摒弃形式与视觉性,这种主张一方面彻底脱离了现代主义艺术体系的束缚,另一方面也以反形式、非物质的特性,不再顾虑古典的三维透视、再现与理想美等法则,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艺术理论与美学思想尽数抛到脑后,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开端。

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并非出自对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研究和总结,而是出自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现实需求,出自30年代在欧美形成的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之所以说是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左翼知识分子都笼罩在托洛茨基主义的阴影之下。美国30年代的现代艺术面临着双重困境,这个现代主义的潮流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背道而驰。当时美国主流的艺术风格是在经济大萧条所引发的资本主义危机背景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思潮——地方主义,这种思潮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苏联的社会现实主义影响。

四、小结

正如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唐纳德·库斯比特所说,大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是由美国艺术批评家所从事的,第一个旨在理解艺术价值的严肃的智力尝试。

作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影响最大的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一直被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美术理论贡献最大的批评家,他为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

[2]易英,走向更新的拉奥孔[J],《世界美术》1991(04)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作者简介:吴斌(1986.12~),男,湖南长沙,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华侨中学,职称:中学二级,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学士学位,油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