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下审美文化

2015-07-05秦涑洁

大观 2015年4期
关键词:形式化审美文化

秦涑洁

摘要:对于"审美化文化"的建构,正是我们在思考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候,所寻求确立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意识或曰文化理念。首先是"审美化文化"建构与"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文化"正当性"的实现。在古典的人文美学体系里,其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价值话语,就是"和谐"与"崇高"的理想性话语:"和谐"强调着"理"节制"情"或"情"融于"理"的合法化实践;"崇高"则表达了个别性对群体性、个体对社会的自我主动牺牲的必要承诺与内心景仰。审美文化的构建应更多元化,大众化。适合于各类受众体对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经济化;审美文化;形式化

一、当下审美文化的需求

当我们探索新世纪的文化时,在我们寄希望于新世纪人文前景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对这种新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新人文的内在实践特性,有一定的适合于经济化时代要求、满足人类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利益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对于新文化的基本认识。

在我看来,对于"审美化文化"的建构,正是我们在思考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候,所寻求确立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意识或曰文化理念。

这种"审美化文化"的核心,是在强调人类生存实践、生存需要的普遍性之历史前提下,在公正地对待经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人的日常生活的直接动机之基础上,充分张扬"爱、和平与美"的人类精神追求及其价值表现的平凡性与常态性,亦即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形象之维上,克服那种形式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恢复人的具体生活的直观性及其感性魅力。

二、审美性文化的构建

首先是"审美化文化"建构与"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所谓"形式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是指那种建立在文化一元性之上,以精神的抽象性、理性的至上性和审美的主观超越性为指的古典形态的人文美学体系及其价值标准。[1]尽管"形式化的美学意识形态"也赞美、有时甚至是高度诗意地想象了"人"的本体生存的理想之境;就像在柏拉图、奥古斯丁、培根、斯宾诺莎、康德、谢林、黑格尔等人,国学的儒道释哲学那里,"人道"始终是一个令人倾心神往而又要求着不懈的真理性探求的话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古典世界观或价值体系范围里,"人"、"人道"从来都不是一个具有其自身自然合法性的对象。换句话说,对于精神抽象性的偏好,对于理性至上性的执着,以及对于感性有限性和缺陷性的理性防范和伦理超度,始终构成为古典体系中"人"与自己的文化的最基本的美学关系。也因此,在古典形态的文化建构、价值确立中,其美学形式只能是不断寻求一种哪怕在最直观的层面上同样对于理性至上性的有效叙事方法。如同我们在古典艺术体系中所看到的,感性的审美欢悦总是被牢牢掌握在理性强大而沉着的制约力之中,"不逾矩"既是艺术行为之于这种文化价值理性的最明确的表征状态,同时也是艺术体系本身作为一种美学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的实现。

我们所提倡的"审美化文化"建构,恰恰是要对抗于作为古典人文美学体系之精神制度的"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说,寻求审美化文化"的建构,所要求的就是;第一,个体与社会能够回到同一个价值天平之上,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环视、搜求自己最普通平常的利益与满足;第二,文化"审美化"的合理价值尺度,不是一种屈服于理性权力暴政的文化标准,而是以一种新的美学方式恢复人类对于"爱、和平和美"的感性体会,真正实现人与自身生活的直接同一。

这样,我们所意欲实现的新世纪中"审美化文化"之于"爱、和平与美"的体现,在根本上就是反对了古典人文美学体系,即反对"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人文美学形式。"审美化文化"的建构目标,就是要恢复人与生活之感性关系的堂皇的叙事性魅力,使之成为人"活着"的现实根据。比如说在 书法中,其历史代表人物为“书圣”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曾论笔法谓:“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作用,神气冲和为妙。”[2]在书法史上,书法艺术的审美诉求、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嬗变与时风,但是美的最高价值判断与理想境界却始终属于主导地位并延续至今。

三、审美文化与形式美学与艺术形态的关系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首先是"审美化文化"建构与"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所谓"形式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是指那种建立在文化一元性之上,以精神的抽象性、理性的至上性和审美的主观超越性为指归的古典形态的人文美学体系及其价值标准,对于精神抽象性的偏好,对于理性至上性的执着,以及对于感性有限性和缺陷性的理性防范和伦理超度,始终构成为古典体系中"人"与自己的文化的最基本的美学关系。在当代,审美文化的构建应更多元化,大众化。适合于各类受众体对文化的理解。爱、和平、美是其中心。通过文化层面的渲染,在实践中不同方式的呈现。

另一个问题是:"审美化文化"的建构在充分正视人的具体感性存在过程中,如何能够保持"爱、和平与美"的人类精神追求及其价值表现的平凡性与常态性?"审美化文化"不能仅止于对古典人文美学体系的反抗或批判,它应当同时是一种具有强有力的建设性功能的价值体现。"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尽管有着种种片面性、反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样也有着特殊的建构功能,即它在长期的 历史 衍进程中,不断地从自身体系内部生成了一种对于人、人的生活实践目标的直接规范力量,并且保持了这种规范力量的稳定性和制度化。对于"审美化文化"而言,我们要求的也是它能够为人的生活实践确立起具体明晰的规范性指向,以便文化的现实过程得以在这样的指向上形成持续的展开。

总之,艺术在各种媒介及机构的干预下会出现多元的形态。是雅是俗,对于我个人只是一种文字的表达,对于社会它会继续走下去。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中国社会的艺术与受众会更零距离。纯粹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不再是他人而言的一部分人在欣赏。

【注释】

[1]《画家实践问题向导》,山西人民出版社。

[2]《歷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法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猜你喜欢

形式化审美文化
如何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深化活动育人实效性
如何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深化活动育人实效性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基于能力培养的常用软件设计方法教学研究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导学案使用中的弊端
中国电视“禁播令”背景下针对都市言情剧的逆向讨论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