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5-07-04郭瑞广
郭瑞广
摘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交流,深化认识;总结归纳,践行拓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地创设巧妙的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自觉地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进而提高教学实效,达到课堂高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旨在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高效课堂“身动、心动、神动”的特点和“自主、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等理念和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小学品生、品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三、合作交流,深化认识;四、总结归纳,践行拓展。具体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在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实物展示、讲故事、播放音乐和视频、猜谜语、做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一个巧妙的导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愉快学习的动力,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紧扣主题,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二、设计出适合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力求实效;三、要注意情境的直观生动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二、自主学习,探究体验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种形式多用于低年级,适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情景剧表演、做游戏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起着推动和帮助的作用。在教师的调控和辅助下,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参与知识的呈现和情感感悟,潜移默化,进而获得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情感。在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活动要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其次,活动要注意突出目的性;再次,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活动的主题,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最后,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给更多的学生以体验的机会。
自读课文,获取知识。这种形式多用于高年级小学生,课文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学课文、自己思考,捕捉其中有用的信息,获取新知,同时也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要注意:一方面,在自学前,教师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避免漫无目的地阅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疑、善疑、会疑的精神。
三、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自主探究结束后,接下来的环节应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首先是小组或者同桌之间的交流,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每个小组都要安排一名小组长,对组员提出的观点或者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是全班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组长对本组的观点或材料进行汇报,组员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形成全班讨论、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師最后要做适当的小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讨论时不要喧哗,学会提取别人发言的内容;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不正确或者不切题的发言也要进行正确引导,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讨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第四,在学生展示结束以后,教师也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或收集到的资料,拓展本节课的内容;第五,当学生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在解决这些疑问时,可以采用辩论等方式来进行,使学生的认识在思想的碰撞中得以逐步深化。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吸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增加知识,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总结归纳,践行拓展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后,“总结、提升、引领”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通过竞赛、小测试等方式进行。从学习内容上说,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教学实效上看,归纳总结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利时机。
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在“行”上,整个学习过程是“知”和“行”相统一的过程。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成的情感内化于心,促进“知”“情”向“行”转化,激励学生把知识、情感等学习结果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地创设巧妙的情境,创造条件,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自觉地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进而提高教学实效,达到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