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探究式学习
2015-07-04王欣
王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恰恰要儿童发挥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小学数学课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颇有益处。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更感到奇怪,教师趁机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一)、根据需要,运用适当的探究形式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是指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二)、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1观察——归纳。即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大量具體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操作——发现。即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学习圆的周长,先滚动直径不等的几个圆,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接着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学生对内角和概念了解后,教师问:“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当学生从等边三角形猜测到内角和是180°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在测量、撕拼、折、画、分的活动中充分验证了猜测结论的正确性。
三、要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资源
1.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这样安排: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根木棒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
2.善于故意出错引发探究。“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例如,教师问:“4.5是1.5的几倍?”生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4.5是1.5的3倍”,紧接着故意写“4.5是1.5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通过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 “夺取”知识,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3.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只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专利,小学生也非常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