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庄严之态扬浩然之气
2015-07-04王敏
王敏
纪红建是湖南卓有成就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他先后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十月》《北京文学》和《中国报告文学》等刊物发表十多部(篇)报告文学,计百余万字。他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章罗生教授在《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中提出的“新五性”①——尤其是其“主体创作的庄严性”等特征。
“主体创作的庄严”与“题材选择的开拓”紧密相连。纪红建所选取的对象有革命领袖毛泽东(《韶山:伟人诞生的地方》)、华国锋(《人民的记忆》)和平民英雄雷锋(《沿着雷锋的足迹》《有一个地方叫望城》)、哑巴红军(《哑巴红军传奇》)、史光柱(《英雄路漫漫》),以及全国道德模范任菲莉(《母爱最真》)等。作者在进行其“崇高”叙事时,始终怀着庄严虔敬的心。即便是对不孕不育者(《不孕不育者调查》)也透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而丝毫没有哗众取宠之意,始终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反映这个特殊群体的隐痛以及所处的不公平地位。尤其是在写作时,他注重配合时代政治,将颂扬旋律与针砭现实时弊有机结合。如《有一个地方叫望城》和《沿着雷锋的足迹》是在有关道德滑坡、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写成的。在书中,作者一方面描写了雷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情操,写出了望城这个地方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有关“小人物”身上的善良与美丽;另一方面,又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扶不起的老人”“小悦悦事件”以及“三聚氰胺奶粉、化学火锅、苏丹红”这些“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着社会诚信和道德”问题进行抨击。而在“最美妈妈”任菲莉身上,也集中体现了责任担当与善良无私等美德。其次,作者还立足现实改革,记叙了某些重点工程建设,如《湘中大血脉》再现了湖南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区的建设,《国家血管》反映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重生与辉煌,《决战中亚》对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进行了揭秘。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开拓性。
《哑巴红军》是作者自认写得最好的作品。事实也是如此,它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人物叙事方面,都特色鲜明,成就较高。作品讲述了一个哑巴红军战士的传奇故事,再现了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红军战士质朴而伟大的一生。作品发表后给读者带来震撼,勾起了不少人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和对军旅生活的缅怀。哑巴不具备军人伟岸的身姿,也没有在战场上冲锋杀敌、战功赫赫,但却在最平凡的炊事员、警卫等岗位上作出了最不平凡的成绩,在最琐屑的生活中开出了最美的生命之花。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使我们触摸到了生命的意义。
“文体本质的非虚构”也与“主体创作的庄严”一脉相承,其“非虚构”程度也取决于作家创作态度的是否虔敬、严肃。纪红建在这点上也表现得非常突出。综观他所有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每部作品无不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为了获得详实可靠的资料,作者到处走访、调查,翻阅大量书籍文献,以确保内容的真实、准确。如为了反映不孕不育者这一特殊群体,作者蹲点北京众多医院,深入采访众多夫妻与家庭。同时,还在在炎热的六月走进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科研所沈和教授的办公室,请这位从事妇产科、计划生育研究工作30多年的资深专家为患者进行心理与医学辅导。为了写好韶山怎样从一个贫困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发展为世界知名的红色旅游区,作者多次自驾游访问韶山,深入各地、各人群进行访问调查,从而以一颗激动和敬仰的心,写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正是这样,作者保证了作品的“言必有据”和绝对的“非虚构”。
纪红建的报告文学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如《走向崇高》《英雄路漫漫》《沿着雷锋的足迹》《人民的记忆》《母爱最真》与《哑巴红军传奇》等属“人杰宣传”——英模报告文学;《明朝抗倭两百年》《中国御林军》与《中国都城保卫战》等属“历史反思”——史传报告文学;《国家血管》和《决战中亚》等属“国土热流”——改革报告文学;《不孕不育者调查》等属“社会问题”——问题报告文学;《中国羽毛球在安化》等属“文体明星”——文体报告文学;等等。他的作品闪耀着“理性美”,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如《母爱最真》是对责任和担当精神的弘扬,《不孕不育者调查》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弱者的同情,《中国羽毛球在安化》是对不畏困难、执着追梦的奋斗者的赞赏,《决战中亚》是为一群为了国家利益与尊严,奉献在中亚管线建设的英雄们放歌。其中既有对社会正义、人间正道的弘扬,对社会道德滑坡、价值多元的思考,也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与理解——总之,都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最后,在“文史兼容的復合性”方面,纪红建的报告文学也给我们以思考和借鉴。报告文学虽不能如“虚构”文学或者说“纯文学”那样“随意点染”“肆意铺陈”,但也可以做到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纪红建在这方面也有较成功的探索。如对英模人物的描写,他不止于平面报道,而是融入真情实感;对事件的描述也融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且不止于“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如在《沿着雷锋的足迹》中,作者让雷锋走下神坛,“以‘人的视点来观照雷锋,使其更生活化”②,让作为精神楷模的雷锋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从而避免了“偶像”雷锋一直被人们顶礼膜拜而产生的陌生与疏离,让人们从小事做起,做雷锋精神的继承人。当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对雷锋质疑,对雷锋精神的漠视甚至是讽刺时,作者认为:“忘记雷锋精神,必然迷失我们自己;丢掉雷锋精神,必定戕害整个民族。”③从而希望让更多人找回缺失的诚信与失范的道德。
总之,作为青年作家,纪红建在报告文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其成就不容置疑。然而,他的创作并非完美,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史传报告文学中的资料性和考证性太强,尤其是《中国御林军》和《中国都城保卫战》像资料汇编而少理性思考,我们相信,凭着作者的勤奋努力与聪明才智,今后一定能取得更好、更辉煌的成就。
注释:
①“新五性”为: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见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新论》第四章,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下面有关流派的概念也源自该著。
②伍益中:《重回历史现场,感受精神力量——读纪红建的<沿着雷锋的足迹>》,《文艺报》2013年11月1日。
③纪红建:《沿着雷锋的足迹》,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BZW12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现当代纪实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YBB093)、湖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湖大研字[2011]21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马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