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

2015-07-04王佳惠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课文

王佳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应该怎么向学生推广普通话,丰富学生的语言呢?根据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是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的。

一、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工具性。为使学生掌握它,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进行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环。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表示:“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感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与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它关注人们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探讨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能促使他们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进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的重要性。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

依据语感形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在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迅速、灵敏的感悟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抓起。

1.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首要抓好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如果说教者本身的语感水平不高,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又怎么向学生传道解惑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呢?

(1)利用现有教材,提高指导朗读的能力。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材料,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小学语文教材强调的是语言文字要规范,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入选课本的课文在语言文字上可以说篇篇是精品,课课是典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之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须让学生达到“非读不可,非淋漓尽致地读不可”的地步。这也就要求教师备课备读,使自身具有指导朗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和55%的面部表情。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读。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只有教师自己读好了,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提高指导朗读的能力。

(2)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孔子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能够经常为自己充电,不断地充实自己。阅读,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

阅读过程中的鉴赏活动是一种读者与作者双向互动和反馈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要有意识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升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能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以教授求知若渴的学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这样几方面努力的:

(1)在多样朗读中感悟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文章蕴含的情趣的意图。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要相机点拨,精于诱导。通过“范读——试读——回读”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提高朗读的质量。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点拨中下功夫,使学生达到具有真情实感地朗读。例如:《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人民的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描绘,再配以战士们跟朝鲜人民画面和汽笛声、火车启动的录音,顿时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自然而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

教师要善于调动种读的形式,以激起学生的朗读情趣,达到朗读的预期效果。比如采用“范读、个别读、轻声读、集体读、感情引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安排读的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

(2)在丰富想象中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中去。”显然,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知道,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空间,这时可以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中去,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聯想和想象。如一位特级老师在教《瀑布》一课时,抓住课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手法,既教好了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课文中所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写风吹过时“如烟,如雾,如尘”。老师要求学生想象浪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景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声音响亮且连绵不断;想象烟、雾、尘,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白茫茫、轻飘飘、雾蒙蒙,使文字上的“瀑布”在学生头脑中成了听得见、看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意境。

(3)在积累运用中丰富语感。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的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老师,要能为学生选择优秀的文章片断,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以达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适当的情景进行口语交际、创造性复述、续写等。如《小摄影师》一课,就是一篇这样的好材料。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留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可据这段话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有,高尔基将怎样接待、配合他?小男孩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顺着文中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随后,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写成片断。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语感训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重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语文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