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2015-07-04王强周雪
王强 周雪
【摘 要】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意义深远,具体而言,有助于学校自主化、课程多元化、教师专业化、校园本土化与民主化。而影响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教师条件因素、学校行政系统因素,而且包括大环境外在因素,深入探析这些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学校本位课程的实施与改革进程。
【关键词】学校本位课程实施;意义;影响因素
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障碍在使用者本身、课程设计、设施策略、机构情境、大社会政治单位的支持。[1]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与实施隐含了特定的课程观、教学观、评量观及教师角色的改變。因此它主要包含了四个理念: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是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是教育改革中心、课程即是社区。
一、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意义
(一)学校自主化
学校主导课程的发展,变革、更新课程领导体制,并成为自发的改革团体。学校课程的发展不再是依循全国统一的标准,而将课程编制与实施的主导权、主控权、决定权还给每一所学校,学校的自主性大幅提升。而且,由学校课程自主化、弹性化的设计、施行与修订,正是带动学校改变的重大力量,如此,将能逐渐地带动学校可以自动自发的、把握时机的改革,让学校成为主动的改革团体。
(二)课程多元化
广义的课程定义,能提供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可迅速的回应社会变迁,并能有效转化课程。学校本位课程实施视课程为“在学校指导下所发生的一切学习经验”,而非仅是学科的学习而已,因此,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向、兴趣、生涯规划等个别差异来设计课程,且课程的内容可以配合时代所需弹性设计,不会因为固定规律的课程而错失许多教育的时机,忽略教育的各项素材。
(三)教师专业化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而要自行设计课程、验证课程的合宜性,如此一来,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且在这持续发展课程的过程中,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教师的学习机会,定能使教师学习与成长很多,从而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智能。
(四)校园本土化与民主化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符合草根性参与及民主决策的精神,整合校内外人力与资源,促进各课程发展机构合作与交流,并且反应社区文化,发挥学校特色。透过各课程发展机构不同立场提出对课程不同的期待,丰富课程的内涵,强化课程的周延性,并且藉由各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不同层面的贡献。而其如何透过研发课程过程中的对话与讨论,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逐渐形成共识,一同创造各校的独特风格,共同决定出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又正是练习与发挥本土性及民主决策的历程。
二、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就如所有课程实施一样,仍会受到一些来自学校内部因素、外部条件因素的干扰,使得课程实施的成效有所折扣。下面将从教师条件因素、学校行政系统因素、大环境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师条件因素的影响
1.教师的意愿
影响教师认同或参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因素相当复杂。教师是否愿意接受学校所释放给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权?一般而言,教师对于教学的最大成就往往来自于成功的班级经营、良好的师生互动,或是学生成就所带来的心理层面的满足。因此,想要改变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间同伴互动的合作型态,似乎须要强而有力的说服来争取教师认同。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2]
2.教师的能力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3] 参与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教师,即使有很高的意愿投入,但对于课程设计所需要的专业智能、人际互动的协调能力、学科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等,是否已做好万全准备适应即将面临的挑战?
3.教师的投入
学校本位课程实施从最初的搜集资料、共同协商拟定课程计划、编写教材学习单、到最后的课程评价等准备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原本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的例行性活动中额外再挪出时间、体力、精神去负担,这些压力容易造成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感,以此同时,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品质也就不如预期来得乐观。“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熟练灵活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4]虽然实施学校本位课程可以带给教师专业自主性,但是对教师及教师兼任行政人员者来说,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作内容更为多种,对于习惯于旧有模式的教师与行政人员来说,有人可能会觉得是负担、多余,甚至是抗拒改变、不愿投入,因而带来学校内不甚和谐的工作气氛,影响教学品质。
(二)学校行政系统因素的影响
1.校长领导风格与稳定性
民主开放的领导风格较能引领教师从事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校长平日的领导风格、人缘、沟通形态也直接影响学校的向心力,如果校长不受人欢迎,也很难带动改革气氛。校长在这所学校越久,越能了解该校的需求与文化,而换新校长时,可能又会因为理念与经验不同,课程因而有所变异,这也造成学校的动荡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2.行政资源的安排
推动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学年教师团队,需要学校行政系统统筹安排课程讨论的统一时段、安排提升专业智能的研习或专题演讲、以及妥帖的课表排定。对于学校空间设计、专科教室使用,亦须全盘予以规划,才不致造成使用上的不协调与冲突。再者,课程活动上若有需要,学校行政教师也需有人力上的支援。
“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5]
3.学校规模及校园气氛
学校规模的大小,也是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一个影响因素。大型学校,在人力上有较足够的支援,但在空间的规划、课表安排上,则需要较高难度的技术;小型学校则反之,除了人力资源的短缺外,当面临学校教师的调动时,课程的衔接会有较大的冲击。
(三)大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面对积习已久的升学主义的挂帅,家长们对于学校的教育改革多抱持着观望或质疑的态度,认为成绩好是子女学习的唯一的目的。对于家长来说,虽然他们可以参与课程的规划,但是在一开始推行时,有些家长们可能仍然担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是否能顺利升学,是否能具有升学的竞争力,而可能会过度干涉学校的课程设计。或者也可能有家长仍习惯于配合,甚至是忽视学生的学习。对于新的教学方案没有信心,怕对学生升学无用,耽误学业。
2.时间的规划与安排
充分的时间是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时间指的是教师可以投入于课程实施的时间,以及推行方案的时间规划(其包括学校各学年校历、班级功课表、考试日期、非正式课程的时间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投入,或是让学校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规划,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可能不够严谨,教师的压力会过大而产生专业枯竭,对于学校的影响会负面大于正面。
参考文献:
[1]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8.
[2]李子建.教育改革的反}断[J].基础教育学报,2001(2).
[3]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谢利民.新课程改革:影响有效实施的因素透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 Fullan M and Stiegelbauer S.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Z].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