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章叠句”咏文味
2015-07-04王艳林
摘 要:本文以《小动物过冬》课堂设计为案例,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借鉴“重章叠句”的诗歌结构形式,并适当增加故事人物角色,延展课堂内容,搭建起课堂语言训练平台。本文以课文为基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反复咏叹中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强化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在词语地转换生成中通过涵咏体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迁移;在情境创设中通过角色换位体验语言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意蕴,从而达到对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守住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关键词:重章叠句;语感;语文味;阅读教学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这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不能只注意文章的内容,还应关注内容如何表达。王尚文教授说过: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加强训练学生对文字意义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情味的深切体验。课堂教学中,这种旨在培养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地形成与发展的训练,被称为守住语文本体一亩三分地的“语文味”。
但是,如何完成这种由“教语文”向“学语文”的美丽转身,如何让一堂语文课有“语文味儿”,如何回到学科的原点上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悟、内化和运用语言,面对具体的教学文本,在实际课堂教学与设计中,却是个难题。
笔者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小动物过冬》一课,就碰到了这样的难题。《小动物过冬》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通过对三种小动物的拟人化处理,重点在于让小学生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除了单纯的生字词教学和关键词语的理解,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上。这样,语文课就很容易上成一堂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自然知识的同时,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走进语文世界,得到语言的有效训练,提升语文素养呢?笔者想到了“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章是诗歌的段落,重章是指一首诗各章的重复,但在重复时可以换字:叠句是句子的重复,一般不换字。由于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乐美,重章叠句在诗歌、民歌、民间故事、童话等体裁中被普遍运用。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发音,“重章叠句”也是儿歌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
《小动物过冬》一课的重点内容与中心主题是小动物表述自己过冬方式的三个段落。强化学生对这三段文字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就成为这堂课是否有“语文味”的关键所在。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是在大量阅读中逐步习得的。这就是‘涵咏,或者说浸润式习得,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在细读中咀英嚼华、涵咏浸润”。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重复变化中阅读这三段文字,不但可以避免一遍又一遍“小和尚有口无心”式的傻读、呆读,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咀英嚼华”的能力,达到“涵咏”的效果。
一、在反复咏叹中模仿,强化元语言意识的发展
在语言学习,尤其是母语学习中,有一种技能至关重要,研究者称之为“元语言意识”,即关于语言以及它如何工作的知识。教育学家认为,这种语言的技能在儿童早期开始形成,在5-8岁期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直持续整个青少年期。“元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直觉,是语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儿童通常通过无意识地模仿习得,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得到强化。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也是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增强其交流技能的有利方式。
《小动物过冬》中的三个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过冬方式的动物类型。小燕子、青蛙和小蜜蜂的语言,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小动物。如在教学完小燕子的过冬方式后,提问:“有谁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过冬方式和小燕子是一样的?”学生纷纷回答:“丹顶鹤、天鹅、大雁、杜鹃……”在介绍完迁徙和候鸟的知识后,教师启发学生“这些可爱的候鸟都跟小燕子一样,都是要飞到南方去过冬的!如果杜鹃也是青蛙、蜜蜂的好朋友,它会怎么说呢?”由于杜鹃和小燕子的生活习性几乎相同,学生可以一字不改地按课文内容重复一遍小燕子的话:“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虽然是重复,但因为说话角色的不同,这种重复就会诱发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有意识模仿,在角色换位中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意义和语言结构的理解体悟,不自觉地促进了语法规则的形成,促进“元语言意识”的发展。
二、在转换生成中涵咏,促进语言能力的迁移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儿童一生下来大脑里就存在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儿童从周围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说出无限的句子。儿童在接触到最初的语言材料时,不是逐个词去记,而是整句去学。经过简单的照抄式模仿階段之后,随着儿童语言水平的提高,儿童的模仿开始转化为“结构模仿-成分替换”的学习活动,即有选择性地模仿所示范的语言句法结构或特定的语言成分,对已习得的、具体的、有一定句法结构的语句,用句法性质相同的成分去替换原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句法成分,从而得到新的句法结构。句法同化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习得手段,通过结构性模仿和词语的替换,生成新的话语,是获得语感的关键,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
由于存在着生活习性的差异,《小动物过冬》中所示范的话语,并不完全适合此类型的所有动物,因而在模仿中就有了替换词语的需要。如大雁跟小燕子、杜鹃一样,都是候鸟。但大雁的食物和生活环境跟小燕子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句法的模仿中替换掉一些词语,使之既符合候鸟的过冬方式,又符合大雁的生活习性。在教师提示大雁的食物与生活环境之后,学生扮演大雁,比附原有句型,把原“虫子”替换为“水草与鱼虾”,能够说出:“冬天快要来了,(河里结冰了,水草也快没啦,鱼虾吃不到了)。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食物(水草和鱼虾)。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其他如刺猬、狗熊跟小青蛙的过冬方式相同,也可以比照着小青蛙的话语,只需要改动描述食物和生活环境的词语,就可以组建新的话语。
课文中,小青蛙的话是:“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吃。”通过个别词语的转换,小刺猬会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洞穴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野果吃。”而小狗熊也会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山洞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食物吃。”通过激励,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够自主完成这样新话语的组建。这已经不是语言的模仿了,而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学以致用是教师教学的追求。学生阅读课文,就是从中去揣摩语言,积累语言,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在情境创设中体验,品味语文意蕴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要带领学生跳出语言范围;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教师要紧紧围绕语言文本,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样的拓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日久天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语感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涵咏与咀嚼,不但能够理解语言的字面意义,而且能够体验语言所包蕴的情感,领悟字里行间所传达的字外之旨、韵外之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才是真正的语文意蕴的品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堂。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章叠句”虽采用的是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的方式,但通过反复咏唱,却能达到抒发情感、开拓意境、扩充内容、深化主题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以课文中小燕子、青蛙和小蜜蜂的话语为基本句型,适当引入其他小动物,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参与言说,在咬文嚼字,感悟文本内容、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更换相应词语,组合成“重章叠句”。如在课文中,小蜜蜂回答说:“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經过教师的提示与启发,学生纷纷说出:
小蚂蚁回答说:“我早就搬来了很多粮食,藏在洞穴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小松鼠回答说:“我早就采了很多松果,藏在树洞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在反复而有变化的阅读中,饶有兴趣地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充分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动物的过冬方式,又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淋漓尽致地体验了话语中蕴含的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朋友间的相互关心,同时又延伸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唤醒学生的生活常识,在具体细微的语义差异中品鉴语言的魅力,在举一反三的互证类比中“咬文嚼字”,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学会运用语言规则,创造规范的、有意义的话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检验一堂语文课的效率,主要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利用文本的窗口,适当引入有表现力的诗歌形式,根据学生语言习得的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反复涵咏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走进语文世界,品味语言的魅力,从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成长,这是笔者执教《小动物过冬》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收获,也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3]王崧舟.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A].张康桥.怎样上出好课——语文卷[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忠豪.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美丽转身[J].江苏教育研究,2011(6).
[5]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6](美)博林,德温,里斯韦·伯.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周国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8]冯向敏.“读懂”:阅读教学的首要使命[J].新课程,2010(4).
[9]张中秋.品味课堂真滋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教育,2009(3).
作者简介:王艳林(1976— ),女,江苏连云港人,就任于连云港市开发区新县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