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学
2015-07-04刘新萍
刘新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对一个事物感兴趣了,人们才会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力量。思想品德课教得好不好、有没有教学成绩,调动学生的兴趣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一、创设情境
好奇是人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巧立名目”“花样翻新”地设计多种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胃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课程、新知识的关注和探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巧设悬念导入、童话故事导入、图片导入、歌曲导入、引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导入,等等,以多样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
二、关心、爱护学生
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媒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教師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多激励他们、支持他们,因为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对学生细微的关心与爱护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切实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反之,如果强制、压迫学生,甚至打骂学生,那学生也会感觉乏味而厌学。由此可见,关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价值和特长,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一种情境和氛围并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源动力也就找到了。
三、以灵动、多样的方式教育学生
教学不是做糕点,一个模子打天下,千篇一律肯定没有卖点,以陈旧落后的教学思路,效率很难提高。唯有灵动、多样的方式才是王道,才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必须根据课程的不同和内容的不同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高的具体表现是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参与不是在教师的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发自内心地要主动学习、思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主行为。正因如此,教师应多发挥创造性,积极准备和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努力营造和调节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第一战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学实践是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巧妙灵活地设计“桥段”,面向全员,照顾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并且还要给予及时、灵活的引导,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自发自觉地投入学习当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兴趣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外在事物的新奇性、特异性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而诱导出来的。多媒体有着“香、色、味”俱全的优势,能将一个事物原汁原味、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非常强烈的刺激,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在这种视觉感染下很快进入状态,在这种情境下的学习是有效率的、也是富有乐趣和挑战性的。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比较牢固和持久,更主要的是他们有了兴趣,学习的欲望会变得更强烈。
五、运用典故和示范进行调度
一个好的教师肯定也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在讲课的过程中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我们都知道说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绝活,不光会讲,还得会说故事、举例子,自然而然地插播一些名人典故,通过讲解使学生自己领悟:原来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大作家是源于他们平时的努力,这跟他们平时多学、多看、多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平时还应该将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纳入示范生,使其他学生感觉到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是自己的同龄人,使学生觉着做到示范生并不费劲,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一样能做到。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应当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帮助。首先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和恐惧,另外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也可以给他们开一些“小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融入学习生活,恢复应有的自信心并重拾学习的兴趣。
六、营造平等和谐的授课教学环境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同样一件事情带着喜悦、阳光的心情去做是一番景象;带着沮丧、悲观的心情去做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以喜悦、阳光的心情去做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掌握到的知识也是深刻和多方面的;以沮丧、悲观的心情去做时则相反。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应该做到和蔼可敬、平易近人,同时,教师也应想方设法雕琢好教学过程,想尽一切办法拉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学科产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教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