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2015-07-04鲍鹏山
鲍鹏山
“西瓜大,芝麻小”:
这还用教吗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种什么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并不好。
一次,我在山西给中小学老师讲座,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时,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课文后面还要求背诵并默写。我问老师,学生背诵它有什么意义吗?这能够成为知识的积累吗?
我再翻开第二篇课文,里头说,“西瓜大,芝麻小”。我笑了,这还用拿到教材里教吗?这是给普通孩子编的教材,还是给特殊学校的孩子编的?
深圳有一个教育论坛,每年都会安排一些语文老师去讲公开课。有一次,他们邀请了一位老师在上面讲课,上的什么课呢?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是这4句诗,这位老师讲了整整50分钟。
课上得怎么样呢?客观地讲,这位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课是非常精彩的课,但是,我听完之后的感受是,这样一首唐朝7歲小孩写的诗,让两千多年以后的孩子花50分钟来听,有必要吗?这是儿歌啊,这样的诗不需要进入小学课本,即使进入小学课本,讲5分钟就足够了,因为里面并没有多少值得积累的价值。
这还好,多少还算是唐朝一个大师级诗人童年时的作品。今天,在我们的小学教材里,还有一些不知从哪里来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不会做题没关系,
不会做人不行
今天,我们的教育里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自然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这是跟古代传统教育相比进步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古代传统教育的优势丢了,因为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一个人,不会做一道数学题,没有关系;一个人,不会做人,不行。
有一次我在广州结束讲座后,一下子围过来五六个小孩,要和我讨论问题。我问了他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孔子吗?回答:知道。第二个问题:你们读过《论语》吗?回答:没读过。我有点失望。但是问到第三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特别欣慰。我问:“你们长大了想做君子还是想做小人?”所有的孩子没有一点犹豫,都说:“我们要做君子,才不做小人呢!”当听到孩子们都这样回答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曾经教化出了全世界最有文明素质的民族。
举个例子。胡适14岁从老家安徽绩溪去上海,那时交通不发达,他沿着徽杭古道,走了七天七夜。那是190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很落后吧?可胡适回忆说,那七天七夜,一路上他没有看到一个警察,没有受到任何侵扰,他觉得非常安全。孔子讲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只要社会有一个文明的秩序在,哪怕国家乱了,人还是有规矩的,社会重建也不难。
书是有等级的
以我一己之见来看,好的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体现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以此培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好的语文教材,还必须是最经典的汉语文字,培养人们纯正、良好的语感,培养语言艺术的鉴别力和创造力。
现在,很多人对文字和文学的美丑、好坏的鉴别力降低了,所以到处流行酸溜溜的小资文字。汉语其实非常典雅,非常高贵,非常美,可是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典雅、什么是高贵,也缺乏鉴赏汉语美的能力。因为当下的语文教材,对文字美感的训练可能还是不足的。
书是有等级的。书也是有血统的。不论有人喜欢也好,有人不喜欢也好,中国文化经典如“四书”、如《红楼梦》、如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是给人打精神底色的。我的本意,不是说那些浅层次的东西不可以读,但有了精神底色之后,你随便读,什么都可以读一读。
但现在的问题是,本末倒置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误区。
我们亟须用能够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贵血统的书来指引孩子们。我们必须懂得,这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位。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
【郭旺启荐自《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