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对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15-07-04曹大伟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体育

曹大伟

(淮北师范大学 国资处,安徽 淮北 235000)

德育是指培养人是非判断的看法,是一种价值观教育[1].个人拥有良好的德育体现在遵守社会的规范,受社会进步与环境制约影响,此外德育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但在当今的应试教育制和信息技术爆发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德育说教越来越失去公信力,同样德育教育可供选择的途径也越来越窄,这样的后果就是整体学生面临的德育教育荒潮,学生不文明的现象时常发生,痛彻教育管理者的心扉.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2].学校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类学科中唯一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保证学生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时代既是增长身体、丰富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这一阶段具有最大的可塑性.

我国的现代教育一直以体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衡量标准,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注定它一直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提供帮助,是教育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德育培养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进行探讨,试图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便利.

1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德育培养的理论基础

1.1 健康观与德育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WT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3].因此现代健康观指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要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4].而道德健康是指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有奉献精神.现代健康观的提出给当代中学德育培养提出新的途径,也提出新的要求,即侧重于生活中具有实际辨别及应用能力,避免传统道德的一味脱离实践的说教.

1.2 体育的功能与德育培养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5].《体育概论》一书对体育进行定义即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6].可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当然应该具备教育的一些基本功能.

1.2.1 体育的功能

体育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体育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发挥的效能和功效.具体是指体育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任何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7].体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人们的重视,正是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提高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体育功能将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所有的认识中体育的教育功能始终是处于首要地位.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改造经验、发展适应能力及改变行为,都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体育的教育功能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和德育教育的途径异曲同工,因此为通过体育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德育又提出有力的理论支撑.

1.2.2 体育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德育培养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五个领域是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及社会适应领域,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8].

图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目标分类

图2 新课程标准下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从图1和图2可见体育新课程标准相对原来的课程标准,丰富和细化教学目标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而非仅仅只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体育教学提出更全面、具体的要求,同时也为通过体育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德育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行为观的认定,使得体育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具体,从而更容易进行测量和评价,这也为通过体育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德育提供便利的途径和评价标准.

1.2.3 体育教学优越的实践性与学生德育培养

学校体育,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就有说教和身体力行相结合的优越性,是其他理论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由于学生处于个体生长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9],这样有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

大多数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都可以寻找到释放自我的空间和领域,体育课堂的偶发和必然行为也会为学生的德育培养提供鲜活素材.在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环境中,学生的各种观点、态度、情感、信念、意志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在体育活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亲身感受,对责任和荣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在愉快中受到教育.另外体育运动存在着大量制度、规则、规程等约定形式,他们规范着参与者的行为,是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在自我的完善过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规范体系,并主要表现在规范的公共性.这种规范的公共性不断地排除和消除各种狭隘因素的影响,并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标准和依据.

现阶段我国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充分利用体育教学阵地,培养他们的个性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

学校体育活动如果围绕体育课堂为界定中心来划分,学校体育可以分为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都存在着教师主导下和学生自我化的体育行为.教师主导下的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在体育课堂或课外进行体育活动行为.学生自我化的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外脱离教师指导和监督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无论是课堂体育活动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会体现出学生的道德习惯、观点和情感,准确地按照指导和信号进行活动都会提高行为的责任感、自我评价和自我组织作用,都具有品德教育的行为指向与规范.因此通过学校体育使得学生德育水平获得提高就必须从教师本身、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师生的互动以及同学间相互合作竞争等多方面来获得.

2.1 教师正面教育作用的贯彻

教师既是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首先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0].因此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而体育教学就是通过课堂的身体练习和体育、卫生知识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教与学的直观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直接而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把美好的思想与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传授给学生.一是得体的仪表装束,可以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作为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健康而朝气的职业特点.二是规范和文明用语,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规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可以有适当的幽默.三是使得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之间和谐配合,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师间的互相尊重、配合、帮助,学到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四是严于律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以自身的表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并乐于从中接受与效法.五是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教师在推动整个集体共同学习和进步时,还要特别关注部分有差异性同学,多与其情感上交流,适时地给予表扬与肯定.

2.2 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的实践方法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因此培养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应以下几类进行细分:教师主导下课堂的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德育教育、学生自我化行为下的团体及自身的课堂内外体育活动的德育教育.

2.2.1 教师主导下体育课堂的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

体育课堂的必然事件是既定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内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整个体育教学中心环节,是包括集合、整队、队形变化练习等规范要求.体育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主导作用,会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学生通过长期参加在教师培养和指导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育活动能强化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体育课堂教学中又包涵大量的技术学习和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拼搏奋斗、不畏困难、奋勇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实践过程,操练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在此情形下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这一过程也是培养优良道德意志品质的过程[11].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由于人处于动态中,活动空间大,不确定因素多,极易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思想表现,及时抓住正面典型和不良倾向,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要求当偶发事件产生时,教师应及时、充分地了解清楚,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跑步比赛中,个别学生意外摔倒后,立刻爬起来参加比赛,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等精神.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如篮球练习中故意绊人,教师则应指出危害,进行适当批评,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的犯规现象进行分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明白正常犯规和恶意犯规的区别及危害,明白公平公正对比赛的重要意义.

2.2.2 学生自我化行为下的课堂内外体育活动

学生自我化行为下的体育活动既有课堂内的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也有课外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正确的胜负观.

课堂体育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自我行为表达受到体育教师的约束,在课堂的任何阶段都能得以体现和锻炼.比如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通过严格、精简、有序的队列队形调动,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很多的项目都是具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锻炼过硬的体能,而体能训练需要付出大量艰辛努力,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如通过体操中跳马项目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中长跑培养学生坚毅顽强、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在集体项目中,使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在集体中的作用,培养遵守体育道德、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不同于课堂体育活动的“法规”性的约束力,很多时候都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开展的,可以按照班级,也可以小组为单位,或几个学生结伴进行活动.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项目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决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作用的多元化.在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应被赋予具体的任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也可培养他们为集体拼搏、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如通过举办体育竞赛,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观看体育竞赛,让学生领会鼓励和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体育责无旁贷的义务,学校体育具有说教和身体力行相结合的优越性,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更容易进行测量和评价.教师指导下的直观体育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内外,在潜移默化中把美好的思想与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3.2 建议

加强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的管理、指导与评价制度,使得学生能够长期稳定地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从而保证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畅通.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培养需要精心设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可操作性的目标.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做好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抓住过程中的有利时机,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自我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沈剑威,阮伯仁.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125.

[3]黄敬享.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

[4]陈伟,刘青.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课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6.

[5]体育—百度百科[EB/OL].(2011-11-27).http://baike.baidu.com/view/8323.htm.

[6]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7]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

[8]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EB/OL].(2009-05-10).http://wenku.baidu.com/view/3c7a176627d3240c8447ef16.html.

[9]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5.

[10]陶贤彪.略论体育教学与德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2):29.

[1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6.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德育体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6体育年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