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到“黑铁”
2015-07-03赵晓菲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王小波,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竟留下了杂文随笔30余万字,小说百余万字。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曲折丰富,其知识背景多元、独特,在同龄作家都在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时代歌者的时候,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想。他的作品大胆自由、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其内容经常涉及同性恋、性等问题,甚至涉及虐恋等特殊的话题,这些较为特殊的问题对常规的审美习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作品并不被当代主流文坛所认可。在其离世后,随着其杂文不断地被研究,其小说“时代三部曲”及遗存在电脑里的“黑铁时代”才开始为世人所瞩目,而他的小说更是不出意外地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无限的冲击和震荡。
以敏锐深刻的批判解释和揭示现在
——王小波的早期创作及《黄金时代》系列
1.早期作品
王小波的早期创作聚集在其知青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十篇:《地久天长》《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战福》《绿毛水怪》《歌仙》《这是真的》《变形记》《猫》《这辈子》《马但丁》[1]。虽然这些作品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容都还不够成熟,但这些思想内容却成为了他后来诸多创作的起点,并且记录了作者自身在青年时代的思想和心理的成长轨迹,也显示了他一生写作的基本方向,有助于我们清楚地理解其小说创作独特性的根源。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是在王小波知青生活的后期创作的,是作者最早解释自我的小说,可以说是王小波的精神自传,在其短短的篇幅中,显示出作者自身的创作思维与思想动态。文中表面上是写主人公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最终取得了胜利——听到了金喇叭的声音,而实际的背景是他自己作为知青在云南劳动时,因患肝炎回京,却又因没有户口找不到工作,然后再次去山东插队,继而做了民办教师,最后辗转到北京街道工厂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他后来的的夫人李银河,在精神上获得了夫人的理解与支持。这些经历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描述。人生与写作同行,这成为王小波一生的坚持。而主人公写出了自己的诗作,终于可以接着做下去,也是他即将从事文学创作的自信的宣言。
在作品《这辈子》中,主人公认为自己应该创造出世界中美的事物,主人公不断地思索人类及自身生命的具体意义,却又茫然无措。主人公陈得魁是位农民,每天住在又脏又臭的猪圈边,天还不亮就被叫起来干很辛苦的活,等到该吃早饭时早已两眼昏花、又累又饿。谁知早饭根本吃不饱,因为只有地瓜和萝卜丝。干了一天的活,回到家里还要做自家的活……前世对庸常生活的烦恼今世成为奢侈,这种无奈和反讽,在作者后来的小说中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还有一篇奇妙无比的《歌仙》,恣意地展示了作者对习惯的审美以反讽精神的颠覆。这些早期作品,都不符合当时的文学审美习惯,既彰显了他那睿智自由的文学精神,也初步显现了他独特执着的文学追求。
2.《黄金时代》系列
1991年,《黄金时代》获台湾《联合报》第十三届中篇小说奖。后来,王小波不止一次提到,这个中篇的写作用了他20年的时间,是他最为满意的,创作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受到争议最多、面世最难的一部小说。有人指责他过于纠缠对90年代以前的现实批判,对“文革”的话题谈论太多,而这也恰恰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他深入地关注当时的现实,以“文革”时期呈现出的典型性问题为具体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其主要是想揭露那些处在现象后面的、真实的历史本质[3]。《黄金时代》系列小说集的后来几篇也都是在揭示这一主题。
《黄金时代》分为《三十而立》《黄金时代》《似水流年》三部曲,后来又续编了《我的阴阳两界》及《革命时期的爱情》两部作品,它们一起被称作《黄金时代》系列。《黄金时代》里的王二20岁,小说讲述了他“文革”时期在插队时与女医师陈清扬的爱情故事;《三十而立》里的王二30岁,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学校教师,整篇小说讲述了他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似水流年》回顾了作者生活中的一些经历,而这些经历使他下定了决心:要以一支史笔记下这段历史。这三个王二环境背景不尽相同,人物性格却有共通性:都生于20世纪50年代,“文革”结束后都有不错的社会地位,但因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不同,行事作风也不与人相同,因此常受到取笑和批评,他们的成长史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者以王二率真的视角再现了荒谬的现实,而作为主人公的王二是一个观察者、思考者,同时是一个成长主体,在整个作品中突出很现实的主体。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率真的言说方式,解释和揭示了现实的荒谬。在作者笔下,一切真相对于顽童般的主人公来说,都无所遁形,而现实的荒谬也无法改变主人公的信念。
寓于奇诡想象中的批判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系列和《黑铁时代》系列
1994年以后,随着《黄金时代》系列在大陆集结并正式出版,王小波的作品在逐渐地被大家认同,他的写作也更是因此而进入全盛时期。只是可惜,事实是如此让人遗憾,在他的时代三部曲被出版社接受,即将出版,《黑铁时代》系列正在创作之时,王小波的生命戛然而止,“死于华年”[4]。
《白银时代》系列和《黑铁时代》系列继承了《黄金时代》的揭示批判精神,却又把这一切寓于奇诡的想象之中的未来[5]。在这两个系列中,王小波的想象与揭示分别做着主线,却又相辅相成,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些作品具体包括《白银时代》系列:《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2010》;黑铁时代:《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白银时代》系列作品在未来的时间背景下回望过去,主要内容依然是当代的现实;《黑铁时代》系列是作者生前未完成的作品,但基本形态初步形成,后整理者猜度着作者的意图,把它们结集成《黑铁时代》,这部分作品的时间被定为不确定的未来。
这两个系列的作品的叙述时间都放在未来,它们“回顾”荒诞的现实。在虚构的未来世界里,一切都被一种强大的权力意志所控制,其中唯一不和谐的因素是知识分子,于是,统治与反抗构成了这些作品的内在逻辑。
在《白银时代》里,叙述者寓言化地揭示了一切乌托邦的最根本的性质,他凭借的是一道热力学的谜语“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而这个谜语的答案恰是乌托邦的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乌托邦是一个没有也不允许有差别的世界):大统一,一个没有“个体独立性”存在的世界。在《黑铁时代》这个未完成的系列里,作者创造了“黑铁公寓”这样一个典型意象。
“黑铁时代”的核心是“黑铁公寓”——有营业执照的公寓,所有读过大学的人,都必须住在那里。而“黑铁公寓”的原型是圆形监狱,那里的统治者们以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最彻底地管理着这些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精英,必须关起来为统治者工作。而没什么知识的人却在帮着统治者管理着这些精英们,经营着黑色公寓。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有着他的特殊性,他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个开公寓的表哥,因此他完全符合逻辑地以表弟的身份出现在公寓里,他的工作是帮助表哥管理房客,也就是以前的大学生。同时,他也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也即将沦为房客,于是引发了他对这公寓存在和管理的思考。黑铁公寓以圆形监狱为蓝本[6],浸透了福柯对现代的权力和管理实质的认识。这种监狱是围绕着中心的监视塔楼建立连接成圆形的许多单人小囚室,每个囚室有两个构成逆光效果的窗户,一个朝外,一个朝向内部塔楼。因此,每个囚犯随时随地都在被监视之中,而囚犯却看不到监视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否处在监视中。这样,监视者成了无时无处不在的存在,久之便转化为囚犯的内心存在。这种监视者与受监视者之间形成的特殊关系,就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本质。王小波将圆形监狱这一设计具体为黑铁公寓,并围绕它描绘了“黑铁时代”,这是反讽的乌托邦意象。只是他的这些反乌托邦的独特性在于,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黑铁公寓是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些都是这个乌托邦世界能够并存的原由,也是对当今知识分子的未来的考证。作者又以虐恋为核心描绘了人们生存的状态。作者以其奇诡的想象把这个时代放在这个荒唐颠倒的逻辑之中,描述了这一专制制度的僵化乏味以及荒诞。
童话般的奇趣想象——《青铜时代》系列
作品《青铜时代》系列是王小波追求成熟的小说艺术过程中最杰出的成就。这三篇长篇小说是在1993年后对《唐人故事》的重写。在想象中营造自己的作品是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意愿,到了《青铜时代》,这一艺术追求终于被他满意地完成和实现。
在用神奇的想象力构建的诸多世界中,这个以大唐为背景的虚幻世界是王小波最喜爱的一个。作者把作品放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朝代,是为了摆脱现实,在没有任何历史依据,虚拟的历史时空下,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诞生了,他超越了无趣羁绊的现实,描绘了这一场美好。虽然最后依然回到了现实大地,但作者给我们传达的这种顽强的信仰注定要留在我们心中。
王小波一直在用小说努力地去创造这样一个可能的世界:在现实的基础上它是虚构的,可以不受现实逻辑的束缚,而这一切又遵循着我们能够理解的逻辑。这样的世界存在于可能世界却在努力向不可能世界进军。作者用想象扩大着我们的时空,带领着我们的思绪在他营造的美好世界中翱翔。在接受采访时,王小波曾表示他想写想象的、快乐的东西[7]。
《青铜时代》系列作品充满了奇趣的想象,体现了疯狂的快乐,让读者沉浸在那美丽而又奇特的想象中时而惊叹,时而迷茫,却又身不由己地去追逐作者那美丽自由飞翔着的思绪。王小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寻找无双》讲述一场全民性选择性失忆,作品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及民族的热爱,对昔日的记忆的正确处理,正确消化,以正能量释怀。主人公王仙客不向世人的虚假记忆屈服,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坚信着无双的存在,并且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引导和修正了众人的记忆,最终使得真相大白,记忆重又回到众人的脑海中。他的这种智慧是一种顽童的智慧[8],只有运用最简单的智慧——童真的智慧,才能揭开现实世界中成人所刻意遮上的面纱。在这一系列的宏篇巨制中,假托于大唐却凌驾于所有时空之上的想象世界,是作者冲破了现实世界重重羁绊而创造的,这种思绪上的空灵高远的飞翔,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纯粹的追求。
结 语
奇异自由的艺术想象,是王小波在小说创作中的美学追求;深刻敏锐的批判性,是王小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从良知和认知表达出的特质。这在他的整个创造史中,贯穿始末。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王小波基于对现实的不妥,用自由飞翔的想象创造出一个个精神的家园,这些家园融进了他所有的经验、智慧和思考,又充满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及收获。
参考文献:
[1]刘少杰.论王小波的个人主义[D].西北大学,2013.
[2]孙潇.王小波作品语言风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3]江志全.王小波“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张川平.道德分化与主体建构——论王小波的道德观及其文学表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103.
[5]龙慧萍.反面乌托邦、权力与身体——重读王小波[J].文化研究,2013,(00):283-302.
[6]李曙豪.王小波的小说文体及其西方文学渊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4-28.
[7]付清泉.论王小波小说的思想魅力[J].小说评论,2012(3):157-160.
[8]俞帅清.超越沉重——王小波作品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
作者简介:
赵晓菲(1982—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