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界的“红白事”

2015-07-03王淼

绿色中国 2015年6期
关键词:白化颜色红色

王淼

对于人类来说,婚丧嫁娶有一个民间的说法,叫“红白事”。嫁娶结婚叫“红事”,死人出丧叫“白事”。动物界也有它们的“红白事”,不过,这种“红白事”不是指动物的社会行为,而是动物皮毛颜色引发的故事。因其中尤以“红”、“白”动物最引人注目,比如狐狸就有“千年红狐,万年白狐”的传说。下面就专门说说动物的“红白事”。

白化动物,神话传说主角

一提到海豚,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应该是黑色或灰色,但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最近却出现了一只粉红色的鼻瓶海豚。在一群深色的同伴之中,拥有红色眼睛的粉红小海豚,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生物学家推测它应该是得了白化症,也就是所谓的“白子”。

其实,在我国福建海峡周围海域就能看见粉红色海豚——中华白海豚,它们会随着年纪增长,肤色逐渐转变为淡粉红色,而且因为数量稀少,已经被列为濒临绝种动物。另外,在南美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还有一种亚马逊河豚,也被称为粉河豚,这种河豚身长达二点五公尺,是体型最大的淡水豚类,在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眼中,有如神话生物,甚至传说它们在夜里会变成英俊的男子,诱惑岸上的女孩。相较之下,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那只因为病变而出现的粉红海豚,更为罕见,也引发了生物学家研究的高度兴趣。

白化症是一种遗传性黑素合成障碍,特征为眼部、皮肤和头发缺少部分或者全部黑色素,这种疾病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罹患白化症的动物,虹膜大多为红色,往往还同时携带着其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颤、皮癌等。另外,白化动物在自然界中也容易为天敌所发现,而受到攻击,所以比正常个体更难于存活。

产生白化动物的原因在于正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不同。在正常动物体内,某些苯丙氨酸参与构成动物体的蛋白质,而在白化动物体内,因缺少酪氨酸,不能合成黑色素。不过,在人工饲养的动物中,白化现象倒是很常见,如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马等,它们是在长期人工精心选育和保护下,培育而成的,能够正常地繁衍后代。

中国上古便有关于白化动物的记载:商代末年,纣王囚禁周文王,周臣散宜生为求和,以两只天然全身雪白的狐狸作为进献之礼。而《史记·周本纪》则记载,周穆王征犬戎时,“得四白狼、四白麂以归”。

野生的白化动物大多发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其中以哺乳类中发现的种类较多,包括白蛇、白龟、白孔雀、白乌鸦、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狮、白虎、白骆驼、白牦牛等等,不胜枚举。

一般来说,颜色愈越鲜艳的蛇,毒性愈强,那白化症的眼镜蛇又如何呢?当然还是剧毒。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动物园,一条母蛇产了二十颗卵,其中三颗孵出白化症的小眼镜蛇,图衾中三条小白蛇同时出现在眼前,给人的感觉是《白蛇传》的凄美,还是毛骨悚

然呢?

由于白化症袋鼠通常只能会生下褐色的后代,所以生活在捷克兹林的动物园的红颈小袋鼠,母子两代同患白化症,实在是罕见中的

罕见。

据悉,十万只松鼠中才会有一只患白化病,动物学家表示,虽然白色的松鼠看上去很可爱,但它们却更容易成为狐狸、猫和狗等动物的猎物,只有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才能占到一些优势。

刺猬发源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纽西兰,它们在英国非常受欢迎。外形非常小的非洲侏儒刺猬亚种,是一种驯服的宠物。专门研究刺猬的饲养员,常常培育出多种颜色的刺猬,包括白化刺猬。

西班牙人曾于一九六六年在赤道几内亚捉获一只白色大猩猩,后来饲养在西班牙巴赛隆纳动物园,命名为“雪花”,被视为举世无双的珍奇动物。

根据记录,蝙蝠出现白化病的机率比其他的动物小的多。但西班牙2008年还是发现一只白化小蝙蝠,它遭到了一只猫的袭击,当它被解救出来后,躺在解救者帕姆塔利的拇指上,吓得战战惊惊。

海龟寿命通常很长,但是在年幼的时候死亡率很高。白化海龟身体表面显眼的白色使它更容易受到伤害。2007年,有一只白化海龟出现在墨西哥的旅游城市坎昆附近的女人岛。每年,大约有一万五千只绿龟和玳瑁龟在海龟保护中心孵化,因此每隔一阵子就会有一只白化海龟出现。小海龟在保护中心长到六个月大时,它们的外壳已经长硬,可以到大海里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基因突变会导致龙虾呈现出蓝色、黄色、橙色,甚至是两种不同的颜色。相比之下,白化的龙虾就显得格外特殊和神秘。据估计,全白色龙虾出现的机率只有三千万分之一。有人会好奇,当白化的龙虾被煮熟后,会变为红色吗?据缅因州立大学龙虾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拜耳说,白化林肯龙虾,煮熟后会变为灰白色,而不是红色。

此外,还有白化的海狗、鳄鱼、骆驼、孔雀、狐狸、狮子、企鹅等等,由于白化的动物稀少而美丽,由此成为很多神话、传说产生的题材,像白蛇、白狐等,都是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主角。

动物世界红不让

红色既是喜庆的颜色,有时也象征了危险、警示,无论属于哪种涵意,红色都引人注目。在动物界也有不少“红不让”的成员,从大到小,从飞天到潜水,从可爱到可怕,式式具备,十分炫目迷人。

瓢虫是红色昆虫中最常见的,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为人熟悉的半圆球体型,配上鲜艳明亮的红色,往往成为漫画的主角。其实它们的色泽并不只鲜红一种,还有黑、黄、白等色系;又再依瓢虫的食性,而有亮丽、朴素等差别——肉食性瓢虫较艳丽,具有光泽,植食性瓢虫则较朴素,不具光泽。在台湾,已知的瓢虫种类大约有二百二十多种。

蝾螈是颜色鲜艳的中小型两栖纲有尾目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从北美、欧洲、亚洲,到非洲地中海沿岸,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其中赤水蜥常见于北美洲东部,需在陆地生活二至三年,才变为永久的水栖动物,只有在由陆生变为水生过程中,体色才呈鲜红色。在此之前的幼年阶段,及其后的成年阶段,都是褐绿色。虽然体长最多只十来公分,却有惊人的长寿——十五年,堪称沼泽的寿星。

红色的鱼类比较常见,尤其是观赏鱼,据科学家最近发表的研究,很多鱼发出红色荧光,似乎是对同类的识别感到宽慰。在众多的“红鱼”当中,习惯生活在海底的琵琶鱼,外形显得相当奇特。面目狰狞的琵琶鱼,正式名称是“谙烟”,又称“电光鱼”,体长约四十五公分,最长可达二公尺。除了红色之外,还有从褐绿色到灰黑色多种不同颜色。在雌鱼头部的吻上,长有一根钓竿状的“须”,末端看上去很像蠕虫,并有发光器官,能够发出冷光,以此来诱捕其他贪食的鱼类。

分布于尼加拉瓜、巴西、玻利维亚一带的箭毒蛙,是南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其中一项原因是拥有非常鲜艳的颜色,是蛙类最漂亮的成员;另一原因,则是它们名列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排行榜。其中毒性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二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一点五公分,最大也不过六公分。虽然如此娇小,却从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其他动物看到它们鲜亮的颜色,根本就不敢接近它们。雨林地区的原住民,干脆利用毒箭蛙的这种特性,将有毒物涂抹于箭头、矛尖和飞镖上,将其变成有毒

武器。

“颜色愈鲜艳,毒性愈强”的通则,并不适用于玉米蛇。这种锦蛇属的无毒蛇,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中美洲,目前共有十个品种已被确认,都是以缠勒法杀死猎物的。在美国,由于常见而且无毒,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另类宠物。另外还有几种呈现红色的蛇类,因为“够红”,使它们的名字也“染上”红色,如红鞭蛇、英格兰红蛇等。

海星属棘皮动物,一般有五条“臂”状的触手,从身体中间伸出,因此得名。从解剖学看,海星是非常独特的动物——没有血液、也没有大脑,却有二个胃,骨骼不能动,只能靠臂上的水管系统移动,并利用上面的许多小管足来吸水和抓食物。更独特的是它们的再生能力,每当失去一条触手,都能够再生。至于颜色,海星几乎具有所有颜色,不过在雪白的珊瑚衬托下,红色的海星显得格外醒目,而更为潜水者注目。

大部分红色的动物是“天然红”,生活在加勒比海岛屿和南美洲热带内陆地区的朱鹭,一身醒目的红色却是由后天“食补”而来。朱鹭除了向下弯曲的喙以及黑色的尾巴尖外,从头到脚都是深红,然而它们在出生时并不是红色,只有在成长过程中,捕食到它们最喜欢的食物——红蟹,吸收红蟹体内的红色素,添入羽毛中。如果吃不到红蟹,它们就会呈现灰白色。

比起红瓢虫,红色的蜘蛛就没有那么常见了。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埋伏捕食的食肉动物,在猎食时必须彻底隐蔽,免惊吓到猎物,被猎物逃脱。如黑寡妇蜘蛛,虽以“黑”著名,却以背部的红色沙漏状斑记而令人印象难忘。赤背蜘蛛和澳洲的漏斗形蜘蛛也有同样的特征,这种特征使人联想到林间野地生长的蕈菌,愈是鲜艳漂亮,毒性就愈可怕。

在海洋中,有一种被称为“红色魔鬼”的大赤鱿,以袭击甚至试图摘掉潜水客的蛙镜和装备而闻名。它们原产于墨西哥外海深处,能长到二公尺长,拥有三颗心脏,通常超过一千只出动,多在深海活动,有时和潜水客不期而遇。它们往往试图把猎物撕开。因此有些潜水客会对大赤鱿的水域敬而远之,但也有人会故意回到海底,把“与鱿同行”视为一种难得的体验。

(责编:高雨薇)

猜你喜欢

白化颜色红色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白化现象持续恶化
特殊颜色的水
天下乌鸦也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