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绿色化的衢州脚步
2015-07-03
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调研时,再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山论”的科学
论断。
2015年全国两会上,在上海团、江西团,在广西团、吉林团,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谈到生态环境问题。在江西,除了引用“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外,他还对江西的人大代表们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
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
本刊从本期始,将开设“‘两山路上看变迁”专栏,报道那些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区域发展生动现实的典型事例,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让我们祖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满青山绿水的乡愁。
——编者按
六月江南尽芳菲,看不够浙江大地的山山水水。
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从杭嘉湖平原到瓯江两岸,青山葱郁,碧水迢迢。
这是5500万浙江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浙江人民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续发展的源泉。浙江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赋予这片绿水青山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
十年来,浙江历届省委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十年来,全省干部群众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浙江大地生动的现实。
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在这场伟大实践中,以建设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为己任,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用行动书写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让绿水青山激发出更强的生态竞争力,衢州藉此走上了适应新常态的新路径。
十年阵痛换来绿水青山
“到衢州踏青”、“到衢州看花”、“到衢州呼吸新鲜空气”——从春天一路走来,衢州相约的热词不断,当仁不让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热门选择。
“有一种蓝叫衢州蓝”,微信上,人们竞相转发一路领先的衢州空气质量指数的信息。
衢州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20%,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出境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且各项指标好于上年。同时,治气也取得了成效,市区空气质量(AQI)达标率79.6%,比上年提升了1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6.2%。根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列全省第二。2015年一季度,衢州市PM2.5均值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9%,降幅位列全省第一。
到衢州踏青也绝非虚言。衢州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1.5%,位居全省第二。
穿越时光隧道,回溯到10多年前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并没有“命脉”和“王牌”之说,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要为青山绿水而自豪。在经济欠发达的压力面前,绿水青水一度无缘金山银山,生态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衢州发展的“包袱”。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绿水青山,必须作出最大的牺牲。
如今已成为国家东部公园的开化,人们对当年“一江清水送下游”带来的阵痛,有着无限的感慨。
20世纪末,原开化县造纸厂,这家在上游解决了开化县众多人“吃饭”问题的龙头企业,一直威胁着下游常山县喝水的问题,有好几次,因为水污染,常山人都陷入了无水可喝的绝境。
愤怒的常山人几乎年年都到省里告状,有一次还举报到中央电视台。
钱江源头的这场博弈最终惊动了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柴松岳。2000年6月14日,柴松岳来到了开化县,直指这个钱江源头县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问题。这个县送出去的污水不仅威胁着常山县,沿途而下的,更有省会杭州及周边多县市的饮水安全问题。
柴松岳最终为这场涉及下游饮水安全的争论拍了板,“你们的责任就是要为下游人民送出一江清水。”
2000年9月26日,《钱塘江源头(开化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论证的环保规划”。为了向下游送出一江清水,开化经历十年阵痛。
开化县造纸厂,成为第一个被关停企业,上百名职工,一夜成了失业者。
一度承担了开化县主要供电任务的华埠镇火力发电厂是第二个被牺牲的对象。因为无法解决污水排放问题,2000年12月,被彻底关停,二百多人因之下岗。
一直作为开化县工业支柱的华埠镇,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几个县里最重要的大型工厂都遭到了关闭,造纸厂、化肥厂、药厂、发电厂……无一幸免。此前这些企业每年都能贡献上千万元的利税。
曾经的池淮镇,占去“全县的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治理过后,这个原本的财政强镇书记,不得不沦落到向时任的县长借来20万元钱,以便周转。
最终的数据显示,企业关闭潮,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每年减少利税3.67亿元,而2008年这个县的财政总收入才4.9亿元。
壮士断腕式的故事,也在常山、江山、衢江等地上演。
2007年9月30日,衢江区沈家化工园区49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沈家化工园区”这一名称已成历史,这项针对化工污水、废气污染的持续5年的整治划上了句号。
一位当年在衢江区工作过的干部,谈起整治细节,不胜唏嘘:“化工园区企业‘三废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被省政府列为‘811环境污染整治11个重点监管区之一,大家都知道不整治不行,但化工行业是衢江区的一个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每年为区财政带来税收达3000多万元。这一刀砍下来,政府、企业都会疼!”
为了留一泓碧水给后人,还一片洁净给母亲河,衢江区别无选择,自2002年以来,全力推进化工企业污染整治,大刀阔斧实施关、停、搬,最终使园区消失于历史舞台。
开化、衢江的阵痛也是当年整个衢州的阵痛。
10多年前,衢州的工业经济依赖于化工、造纸、建材“老三样”,相当部分企业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为破除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失衡的困境,寻求“鱼与熊掌”两者兼得,衢州人毅然决然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区域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仅“十一五”期间,共关停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线)近2000家(条);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达1345个,总投资额超过93亿元;投入50多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衢州市启动了造纸、化工、制革、印染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目前,列入整治的203家企业中,46家已经关停淘汰,110家已完成整治,完成率达80.3%。通过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从根本上治理水环境。
从不堪回首的牺牲阵痛,到自发、自觉以更高的标准保护绿水青山,再到今天为拥有绿水青山而信心倍增、幸福感平添,衢州10多年探索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答案,已经写在每一条清澈的河流上,每一座郁葱的山峦中,每一个湛蓝的日子里,更写在每一位市民的笑脸上。
送一江清水催生衢州战略
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一半浙江人的生活、生产的水源地,是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浙江乃至华东的重要生态屏障。
对全省而言,对衢州的关注,首先是水。衢州的水清了、水好了,下游才能放心、安心。
一江清水送下游既是政治责任,也是维护百姓生态诉求的最大担当。
2003年起,衢州率浙江之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呵护青山绿水,保证“一江清水出衢州”,从此成为历届衢州市领导在任时的第一要务。
时光如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对衢州作出科学定位,“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衢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对衢州未来构画出新的战略宏图: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
打造生态屏障,意味着与唯GDP论英雄、无序化发展的时代告别。
历史会记住这些决定:2013年底,衢州市出台新规,宣布不再考核钱塘江源头开化县的工业经济和GDP,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新增“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指数状况”等内容。
紧接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取消对衢州的GDP、工业增加值考核,代之以水质、空气两项指标。
2015年2月,全省推进 26 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上宣布,浙江将正式给包括衢州各县(市、区)在内的 26 个欠发达县“摘帽”,并不再考核 GDP 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
取消GDP,不是不发展、放慢发展,考量的是如何发展,探寻更科学、持续的绿色发展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绿色化发展的衢州聚焦于转型转变,以新的发展观步入适应新常态的新路径。
放眼全局,立足市情,把握未来。衢州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可鉴: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也不以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互促共赢,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这条路,是民心所向、优势所在、转型所系、幸福所依。
做生态经济的探索者,面临的挑战无数,路径选择在于找到破局的抓手。
推进“四个一”、干好“四件大事”。衢州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心无旁鹜。
“四个一”——“一城一区一园一村”。
“一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充分体现“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宜业、宜居、宜游”相统一。让市民追寻拥有梦中家园。
“一区”,建设“首个国家休闲区”目标。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建设新型休闲主体功能区的新路径,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最大的产业。。
“一园”,打造国家东部公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产业体系,将开化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来打造。
“一村”,创建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使之成为衢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和推进器。
围绕“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干好“四件大事”,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国家休闲区、推进国家东部公园建设、推进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开展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大干项目、干大项目抓有效投入,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聚焦绿色循环低碳,力促经济转型升级。
“四个一”、“四件大事”,涵盖了省里对衢州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几年来,衢州没有再喊新的口号,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抓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抓招商引资浙商回归,抓大干项目“三张清单”,抓“五水共治”生态攻坚,抓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抓简政放权“三张清单”,抓城镇建设人口集聚,抓美丽乡村均衡发展。
衢州以生态发展促转型升级已然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到去年底,全年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在100%。
“五水共治”一路领先,一举捧回省“大禹杯”,真正治出一江清水。
“五水共治”没有休止符,去年1400多名生态指导员按照“一村一人”的要求派驻到全市各行政村,组织农民推进“五水共治”,今年“控源头防反弹”的行动又已打响。在去年已经消灭垃圾河的基础上将彻底消灭黑臭河;今年要让全市大大小小3000多条河流都达到可以游泳的三类水质;明年,要让所有主要江河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此,将全面禁止河流采砂,生猪养殖量在去年减少200万头的基础上,年内再减212万头……
在全省率先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不管投资再大、效益再好,一律予以拒绝。近年来,已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110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2012年至今,主动关闭水泥、玻璃拉丝、石灰窑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150家,工业年产值因此减少20多亿元。今年的目标是继续关闭88家企业。
在开化,以东部公园的概念为我们国家提供另外一种发展模式,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公园来经营。不看数字看水质,去年开化县递交了一份漂亮的“生态大考”答卷:出境水Ⅰ、Ⅱ类水占比99.2%,其中Ⅰ类水90天比去年多62天;全县森林覆盖率在高基数上增加0.14个百分点,达到80.54%;PM2.5指数年均每立方米29微克、全省排名第二……
生态治理创造衢州模式
衢州,因水而居,也因水而兴。上善若水,水赋予衢州以灵性和智慧。一场以生态治理为目标的“五水共治”行动,见证衢州的勇气、担当和智慧。
2013年10月,衢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以治污水为重点的“共建生态家园”行动,1480名机关干部以生态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全市1480个行政村,开展“共建生态家园”干部走亲连心服务基层行动。
衢州市委书记陈新痛下决心:“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众志成城,背水一战,建设我们共有的生态家园。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使衢州的生态环境达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
衢州生态治理之路,在政府的强力引领下,激发起民间的创造创新活力,一个个创举,试点成熟为经验,演化为一个个成功模式,从盆景变风景被大面积推广。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全市生猪养殖量达到了700多万头,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从2013年开始,衢州市严格落实生猪禁养区和限养区规定,全面实现禁养区禁养,同步抓好移栏出村、移栏上山。
阵痛压力之下,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位于龙游小南海镇龙丰村的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沼-电-肥”联产,打开了一扇生态循环农业之门。2011年,公司着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沼气发电工程建设,对禽畜粪等进行厌氧消化、沼气发电,每年可消纳30万头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染物,有机沼肥每吨卖到600元。
一家3万头养殖规模的猪场,曾因排泄物污染周边环境频遭村民投诉;如今,却每天开出8台全密闭车,到周边60多家养殖场收猪粪。正是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开启模式”,让猪粪变成了“香饽饽”。
“死猪也值钱?”,病死猪随意抛弃所引发的污染之痛,以“集美模式”的推行在衢州破局。联合“回归浙商”郑灿创办的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龙游县在全省率先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创新“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运行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2014年,龙游县140.87万头生猪纳入统保,建成病死动物收集点712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自当年2月份试运行以来,已累计处理病死猪40余万头,实现了全县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养殖户胡建军说,未参保前猪病死无任何保障,大养殖户对病死猪一般是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小型养殖户就乱丢乱弃在河流和荒地。投保后,不仅减少了农户的损失,而且杜绝了病死猪乱丢乱弃现象,减少了对土壤、水体的污染。
在龙游大街乡贺田村,垃圾能够追查到户到人。在村支书劳光荣的倡导下,当地群众把垃圾袋编号分类,给垃圾“身份证”;定时定点投放,给垃圾制定“行程表”;定期督促检查,为农户排出“清洁榜”…… 真正做到“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
一个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的穷村,如何做到花很少的钱就能治理好环境,贺田村创造的奇迹,多少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劳光荣说,一开始,村民并没有什么好的卫生习惯,为了清洁环境,他曾率领村干部满村遍地大扫除,显然这种方式并不管用。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根治贺田村的环境问题?经过反复实践,终于,一项成本低、可复制的垃圾分类“贺田模式”被记录进了贺田村的“村规民约”。如今,“贺田模式”已逐渐在衢州全市推广,单个“盆景”演变成一道道“风景”。
“五水共治”的生态大考,其解法并不局限于一种,智慧的龙游人巧妙应对,将铁腕“治理”与“转型”故事交织成对“五水共治”的深层注解。让龙游广大乡村在青山秀水深处,迎来绿色发展新的一页。
岂止是龙游,一个个因地制宜,散发出智慧光芒的治理模式如星星之火,在三衢大地燎原。
柯城区航埠镇墩头村从一个曾经“脏、乱、差”的后进村,变成市、区生态环境的精品村、示范村,背后的奥秘是成立全市首个村级共建生态家园协会,探索出“群众主体、四共四分(共识、共建、共管、共享,分片管理、分段示范、分户包干、分类处理)”的共建生态家园“墩头模式”。墩头模式的落地,源于生态指导员的指导和村干部主动实践。群众是共建生态家园的直接受益者,让群众在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做法,是墩头模式成功的原因。
在江山,针对农村“污水靠蒸发,粪便靠雨刷,垃圾靠风刮”和“二次污染”等难题,该市探索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新模式和农民生活污水无害处置新途径,在新塘边镇日月村创新实施了“污水沼液上山、厨余垃圾归田、有害垃圾中转、再生资源回收”,有效破解农村治污困境,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该市在耕读村、大陈村等地试推行“日月样本”以来,实现污水减量50%、垃圾减量70%,85%以上的生活垃圾得到就地处理,雨污实现完全分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在常山县白石镇草坪村,北京中关村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畜禽排泄物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工程,采用多种技术,以猪粪为原料,通过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将猪粪转化为生物腐植酸碳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总投资1580万元的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脱水猪粪、高浓度氨氮污水2.1万吨,年产有机土壤调理剂和腐植酸专用肥0.84万吨,消纳中药渣、桔渣等食品加工废弃物1800吨,带动农业减排二氧化碳7.3万吨。
绿色发展倒逼转型升级
生态是加快衢州转型升级的最大资本和潜力所在。优势怎样发挥,红利如何兑现?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山之间的转化,衢州有自己的方略。
衢州面临的现实不容回避。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偏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六成来自重化工、金属制品和水泥建材这三大传统产业。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
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面对生态建设要求不断提高的倒逼,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进深度转型,探索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和谐之曲”。这是衢州的认知。
“衢州宁可暂时速度放慢一点,也要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转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要打造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这是衢州的决心。
转型,是理念的革命,更是对旧发展模式的颠覆。
全市域联动、全方位推进。以一城一区一园一村“四个一”建设为主载体,努力推动全市域转型。
围绕工业转型,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和“五个一百”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体系,优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水资源产业、特种纸等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动化工、建材、钢铁等“老三样”向循环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推动氟硅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围绕农业转型,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围绕服务业转型,抓住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机遇,深入挖掘山水资源、民俗文化等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努力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为衢州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围绕城市转型,按照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要求,加快市区水系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等“十大专项”和森林大道、森林公园、森林园区、森林巨化等“四大森林”建设,继续强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工作,努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一场倒逼全局的转型革命,唯有沉下心来,认准方向,闯出新路,才能迎来柳暗花明。
取舍之间赢转型。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通过“四换三名”、“亩均效益”等倒逼手段,转移(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引进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等方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累计实施“腾笼换鸟”项目38个,固定资产总投资21.3亿元;“机器换人”130个,固定资产总投资78.5亿元,去年全年淘汰31条手工生产线、74.76万升电镀产品、249台落后设备;“空间换地”项目2个,固定资产总投资3.5亿元;“电商换市”项目2个,固定资产总投资5.5亿元。近两年来共盘活低效用地1098亩。
产业集聚向高端。2013年11月,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花落衢州,借助中关村新平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着手布局以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氟硅钴新材料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40%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市场超六成,开山集团成为世界惟一一家能把螺杆空压机做到一级能效的企业,是世界级螺杆压缩机生产基地,元立成为国内循环利用效能最高的钢铁企业;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纯度高达11个“99.999”的电子级多晶硅,优于美国、德国,生产技术处于国际第一,一举打破了过去国内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体制改革再推进。拥有体制机制优势的绿色产业集聚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运营模式,建立小政府、大市场。以精准招商、“店小二”式的精准服务,为转型加速润滑。
传统产业美丽“蝶变”。石灰石是常山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去年以来,常山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整合7家石灰石矿山企业,关停89孔石灰立窑、171条钙加工生产线,开展18家轻钙企业环境整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在倒逼转型中觅先机,节能减排加大投入,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新产品贡献率一跃占到八成以上。矿山停产、立窑拆除、企业撤离,留下的废弃地如何利用?常山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邀请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对矿区综合整治进行规划,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或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原生态景观;或进行农业复垦,重现田园风情;或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发展休闲旅游;或“腾笼换鸟”,转型成为现代工业园区……矿区正在向景区嬗变。
绿色发展所引发的倒逼转型,于无声处改变着衢州的一二三产业,新的观念、新的机制、新的方法,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让三衢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美丽经济挥写生态富民
2014年,“美丽经济”概念开始走热网络,其中有太多的衢州烙印,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个个生态富民的故事,从衢州流传开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版在衢州不断精彩演绎。
黑水变清,农民变富。柯城区七里乡2004年前,家家开竹料腌塘,人口仅仅5000人左右的小乡镇,就有土法造纸用的竹料腌塘1400多个,生活垃圾、腌塘废水直接入溪。关停了全乡所有竹料腌塘之后,卖起了好山好水好空气。如今,桃源七里景区成为省内首个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国家4A级景区,完成了从单纯农家乐到旅游景区的华丽升级,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全乡农民人均因旅游业增加收入近5000元,村民身边的碧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生猪减量,农民养殖户告别旧饭碗,江山市坛石镇郭丰坞村村民徐崇林走出了从卖生猪到卖生态的路子。从去年初开始,他家400多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相继被拆除。拆了猪场靠什么营生?徐崇林与曾在大学就读观光农业专业的儿子徐弋军商量,决定发展苔藓盆景种植业,实现“二次创业”。去年3月,徐崇林以亩均5万元的投资,在猪场旧址上建起了温室大棚,猪场拆下的围栏被做成摆放盆景的支架,共种植了30多个苔藓品种。徐弋军则在阿里巴巴开起了网店,电子商务和便捷的物流让生态盆景从小山村售往全国各地。
“苔藓盆景简洁大方,管理简单,备受上班族的青睐。”徐弋军说,自去年4月网店开张以来,月均纯收入超8000元,远销京、沪、港、澳等地。由于网上订单量较大,时常供不应求,下一步他计划注册合作社,鼓励周边农户一同参与种植苔藓,实现抱团发展,也帮助更多村民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衢江区黄坛口乡打造浙西生态旅游第一乡,村民从原来的砍树赚钱,到现在看树、卖风景赚钱,原本藏在深山的笋干、茶叶、香菇、木耳等土特产,也成了紧俏货。
龙游县小南海镇翠光岩村船厂自然村方六平,从湿地飞动的野生天鹅得到灵感,从养、卖天鹅转向靠天鹅“卖”风景、谈项目,顺理成章地摆脱了传统的产销模式,转入了生态发展的路径。
今年春天,衢州推出了旅游休闲金花节,花海乡村一次次爆棚。被称为江南布达拉宫开化县长虹乡台回山,因油菜花而名声大噪。今年春天,长虹乡台回山梯田上240亩油菜花成熟了,其中一块彩色油菜花格外醒目。白色、土黄色、玫瑰色油菜花星缀在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中。“既要种出产量,又要种出花样,一切农作物要尽可能围绕旅游来种。”这是当地乡党委政府的造园攻略。
油菜花的花样,一个月就为长虹乡引来四万多名游客,农家乐收入则一个月抵得上往年全年。油菜花还引来数千万元旅游生态扩建项目,又能为农户带来土地流转金、农场薪金和其他衍生收入。
花海在开化地图上从长虹一路蔓延到池淮、苏庄,“花样”经济唤醒青山绿水,让更多的游客见识国家东部公园的美丽。季季有美景的开化借助于油菜花节、美食游、采摘游、万人畅游钱江源等各类推介活动,使乡村旅游成了不衰的热点。
在江山市贺村镇耕读村,一个耕山读水的“小西湖”名声鹊起,谁也不曾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水泥村,环境乏善可陈。从2012年起,江山贝林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注资三百多万元,在耕读村环海棠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协助当地政府整治环境污染。美丽乡村因改造建设变新颜,如今,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村里的农家乐近一年增至十几家,村里原本从事水泥行业的村民大部分开始转型,将土地出租给外来企业,然后开始做新农人。
乡愁引得民资归,常山县东案乡弄坞村生态富民探出新路。由回乡企业家发起创立的浙江隐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横空出世,公司按市场化思路,采取“企业+集体+村民”的投资方式运行,以绿水青山为卖点,发展休闲旅游,以水养水。村支书江土有说,“以前治水靠发动和引导,现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把大家的利益风险捆绑在一起,人人成为股东。”共建共享新机制的诞生,激发了村民的热情,已有10多个农户找上门表示要入股,“治水护水还可参股分红,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当然乐意。”村民说。
生态富民惠民,经营者的市场理念,随着美丽经济的绽放而提升。远近闻名的衢江区九九红玫瑰园将500亩种植基地削减了一半多,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玫瑰爱情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公园内有模纹花坛,有婚庆亭,有爱神雕塑……一派绿意盎然、温馨浪漫的景致。经营负责人傅小丰说,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可能遇到瓶颈。“市场逼迫玫瑰园创新转型,突破单一的农产品‘产、加、销模式。”转型方向是一二三产融合,做大玫瑰文化产业园区,满足城乡居民对文化休闲观光“美好生活”的需求。2013年年初开始,他们着手削减玫瑰种植基地规模,腾出空间,发展集玫瑰种植加工、休闲旅游、旅游地产、特色餐饮、婚纱摄影、水上乐园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玫瑰文化产业园区。植入文化元素,玫瑰园吸引力骤然攀升。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一方人,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让群众享有了更多的生态红利。依托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利用好资源,发挥好优势,千方百计拓展更多增收途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以政府的权力“减法”和服务创新,让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无限迸发,这正是衢州“美丽经济”迅速蹿红的奥秘所在。
生态富民,衢州还在路上。今年,该市全面启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升级版”。力争到2017年,全市以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一村一品特色村为节点,沿水系、山系、路系,打造提升18条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创建20个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风情)小镇,20个以上3A级乡村休闲旅游景区(村),40个以上农家乐综合体及6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田园城市让人望山见水
“水城畅想三江汇,总把信安比西湖。”这句诗是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信安湖畅游时,即兴吟赋留下的。
这个春天,游走衢城,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赞叹都发自心底。
信安湖面波光粼粼,桃花樱花竞相开放,放眼两岸,绿色葱茏,亭台楼阁掩映,风景美如画卷。
望山见水,记住乡愁,不必逃离城市,奔波到乡村;惬意心情,移步家门外几百米就能拾得。衢城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的宜人美好。
“宽阔的绿茵大草坪,欢乐的人群,孩子们与风筝一道在蓝天下自由地飞舞。走进西区大草原,看到这么多的人一起放飞风筝,我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春暖花开。”一位市民在自己的微信上这样描述生活在衢城“绿岛”上的幸福感受。
这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草坪,已经成了市民休闲放松的最佳去处,一年四季,尤其是节假日,人如海绿如潮,蔚为壮观。
“城市让人诗意地栖居。”这是属于衢州的幸福
时光。
“没想到衢城能够这么漂亮!”这是老市民的惊喜。停留在过去记忆的旧城古老破旧脏乱,城中南湖、斗潭湖水难得见到清澈,上下街的形象二十年不变。市民生活在城市中,更多的是抱怨自卑。
在追求生态文明的今天,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园的乡愁,湮没了绿色的生机。
2012年初,衢州市委正式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要求生态、生产、生活和宜居、宜业、宜游互促共进,实现“三生三宜”。这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提升。
一场城市建设管理的战役由此打响。市区“三改一拆”,城市环境整治,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一期,上下街改造提升,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一期提升与二期建设,坊门街规范提升,市区水系改造提升,天王塔院与文昌阁复建,西区鹿鸣公园及半岛区块项目建设等十大专项工作全面启动。十大专项工作,剑指市区环境改善、城市能级提升,项项回应市民的关切,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在争发展快落实的气氛中快步推进。
上下街靓了,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有文化的根基又有时尚的元素,天王塔院与文昌阁矗立衢江之滨,古城新市风姿绰约,一条条城市水系被激活扬清,整个城市仿佛被重新洗过一般,露出婉约精致的容颜。历史名城,儒雅衢州,名至实归!
欲把信安比西子,大力治理出美湖。衢州信安湖作为城中湖面,总体面积比杭州西湖还要大。信安湖流域是衢州市人口、经济最集中的地区,2012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信安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决否决信安湖流域不符合环保审批要求的项目。同时,以整治排污口为重点,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开展信安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水质总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标准。总投资2.4亿元的信安湖水系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到去年完成堤防改造8.8千米,绿化景观提升20多万平方米,种植樱花、银杏等苗木约2万多株。湖岸景观绿带与古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信安湖已然成为城市的明珠。
两年的时间不长,城市的变化惊人。从市区南区到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从老城区到西区,处处绿树成荫,红花绿叶,五彩斑斓。
“城在林中,树在城中,人在绿中”还不够,“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城市绿化理念得到升华。
为推动城市生态体系更趋完善,森林功能更趋优化,城市景观更加优美,人文自然更加交融,衢州市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2014年全面启动森林大道、森林公园、森林园区、森林巨化这“四大森林”建设。这“四大森林”由14个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构成,同步规划,协同推进。
让森林走进城市,衢城百姓的绿色福利“蛋糕”日渐扩大。
如今的衢州,绿色成为最鲜明的标志。数据显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6%;公园绿地面积426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1平方米,市民出门平均500米以内都有公园休闲绿地,人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映、绿美相拥”的惬意。
田园城市追求更人性化的宜居环境,对城市管控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市两会上,衢州市委、市政府科学确定今后一个时期衢州城市的发展定位、路径和目标,提出要把城市建设着力点放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功能上,致力打造精致紧凑、和美儒雅的现代田园城市。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围绕“畅想信安增魅力、品质西区聚高端、十里长街展新姿、工业新城优功能、控好北片留后劲”,全面启动魅力信安湖公园建设提升、品质西区建设提升、城市空间有机更新、城市治水治污、城市功能优化、衢江新区建设提升等城市建设管理新十大专项,田园城市的新格局呼之欲出。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农村生态经济得到了有力推动和蓬勃发展。在衢江区莲花镇现代农业园,玫瑰飘香、百合吐艳,还有葡萄等各种时鲜瓜菜。这个占地1万余亩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已建成浙江宝岛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九九红”月亮湖生态玫瑰园、衢州一加一葡萄园等为龙头的衢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建成了西瓜、葡萄、草莓、花卉等十二大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园里不但种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还种出了田园风景。该区邀请专门机构对园区进行总体和详细的规划编制,着力打造以农业旅游为特色的国家4A级旅游
景区。
金名片聚合新的竞争力
生态竞争力取决于源源不断增加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为此,衢州以更大的自觉,更高的标准,让更高尺度的绿水青山成为新常态。
高举生态旗,主打生态牌,从建设生态市,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到“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衢州赢得十年辉煌。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宜居休闲之都、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国幸福城市、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跻身“国家队”……一张张金名片,聚合起衢州新的竞争力。
衢州的追求不会止步于此。正如衢州市委书记陈新所说,生态不仅是衢州的金名片,也是衢州的一张“瓷名片”,很珍贵也很脆弱。
不遗余力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竞争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衢州且行且珍惜。
当别地在寻找可以游泳的河,衢州在找不可以游泳的河;当别地在围剿治理一条条污染的黑河,衢州把清亮见底的一江河水送出地界;当别地在起劲让河水变得清亮起来,衢州走出一条治水、造景、富民、强村的路子。水资源总量占全省一半的衢州,每年为钱塘江注入100多亿立方米的水,水质全在二三类以上,全市数以万计的巨细支流更是掬水
可饮。
现代农业年年迈新步。探索推广一村一品、家庭农场、有机农产品等,项项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现有登记的4000余个家庭农场,谋划着50%已经流转出来的土地。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家庭农场,把放心农产品同效益更高的品牌农产品,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更高尺度绿水青山同更有竞争力的绿水青山实现有机统一。
衢江区把“猪棚”换成了“菜棚”、“菇棚”、“厂棚”,让污染河水严重的生猪养殖业转型成更有竞争力的生态经济实体。开化县马金溪百里黄金水岸线上,泛起了14个很有竞争力的旅游景点,把治水、造景、富民、强村有机联合,缔造出“两山”完善融合的新履历。
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变为金山银山,推动资源的企业化、资产化,资产的资本化、民营化,资金的商品化、资本化。一家家为生态而来的企业,成为最佳的转化器。让一张张“金名片”变现为聚宝盆。
在浙江明旺乳业集团手里,衢州优质的水,已转而成为产品最具竞争力的王牌。“我们曾把水样带回台湾化验,各项指标都非常好,衢州的水资源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旺旺集团在衢州设立乳制品生产基地因此多次增资,投资总额从当初的1259万美元增加到1.958亿美元,项目用地从90亩增加到357亩。新上的休闲食品项目,总投资达17亿元。
而在黄坛口水库大坝之外不远处,水质清澈、温度适宜的乌溪江水正孕育着一个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鲟鱼鱼籽酱加工中心。这个鱼籽酱加工中心,属于一家叫鲟龙公司的企业,于2005年落户衢州。该公司是一家集鲟鱼繁育养殖、鱼子酱等鲟鱼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可年产二十多吨鱼子酱和1000吨鱼肉产品,鱼籽酱产品已经出口至欧盟、美国、日本、阿联酋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清洁的河水,不经意间长出一个127亿产值的涉水工业。衢江区涉水工业已经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0%左右。
生态资源价值被发掘,绿山青山、金山银山互为拥抱。2011年3月,全市首个旅游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的开化南湖旅游综合体项目落地开工,综合体按照“山水客厅、城市会所”的形象定位精心设计,是打造城市中央休闲区的核区块及钱江源省级旅游度假区点睛之作。在开发运营商浙江衢州东方集团看来,随着开化国家东部公园的崛起,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应该被全新认识,开化作为浙江旅游桥头堡的地位开始显现,商业潜力巨大。如今,开化环南湖酒店宾馆休闲场所林立,人气爆满,俨然已成黄金地。
生态魅力,吸引各路资金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在龙游,由义乌客商倾力打造的年年红紫檀国学文化博览园,预计总投资80亿元,总规划用地36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按照国家级5A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目前已完成实际总投资12亿元。其实景呈现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气势恢宏,令人震撼,在建过程中,前往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甲壳虫动漫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开化,紧接着开化已与湖北卓越集团携手,总投资10亿元建设钱江源水湖枫楼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今年3月26日,在奥地利总统海因茨·菲舍尔的见证下,甲壳虫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与奥地利attraktion!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球首个动漫主题球幕影院。
创新驱动让城市更具竞争力。以“生态、效率、效益”为标尺,大力推进低碳绿色产业,以循环化生产,让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越拉越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在这里找到了落点,衢州实现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大满贯”。
衢州先人一步,大胆实践,致力于区域性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功获批,中关村浙江科技产业园顺利开园,与美国、俄罗斯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包容的创新机制、创新网络加快形成。浙江氟硅研究院、慧谷工业设计园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已建成1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24名“千人计划”等人才。2014年全市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基地总产值比重同比增长等9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企业与高校院所充分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技术合作,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初步形成。衢州的未来发展已站上更新更高的起点。
翠绿青山衔金银,一江碧水淌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衢州的实践脚步,坚实又从容。
2015年的春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衢州绿色化发展驶上了更加宽阔的大道。
汇入中国发展的强大洪流,向着生态高地进发,衢州一路追寻自己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