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015-07-03陈桂云
□文/陈桂云
(河南金成财务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公司治理源自于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其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因两权分离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就公司治理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如政府、中介结构和市场)和内部治理机制(如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等所明确的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关系)的规定和协调机制。在制衡机制的作用下,利益相关者各方独立运作又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公司有效运作。内部审计是一种公司内部的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的产生同样是为了解决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为了有效保护各方利益,解决代理人问题,就必须在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中建立与双层委托代理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产生了。所以,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从一开始就有无法割裂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疏通信息传递渠道,缓解代理问题。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形成契约合同的各方存在着不同动机的信息需求,股东关心公司的业绩,并依此作出经营决策;经理层期望通过信息报告掌握经营状况,从而为进一步粉饰业绩、提高报酬而打下基础;潜在的购买者也希望通过了解公司经营信息,决定是否将成为公司的客户。但是,最有资格监督信息真实性的人只能是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对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相对独立的审计,既可以对管理当局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约束,也可以督促管理当局充分披露信息,缓解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对代理人形成间接的约束,有利于减少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因此,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公司治理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补正公司治理结构。从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督体系方面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趋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股份较为集中,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弱化,致使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其次,因为真正的所有者虚位,导致监事会的监督动力不足,不能发挥监事会的法定监督职能;最后,外部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经理人市场没有形成,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导致外部监督质量不高。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规范:第一,上市公司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应配备专职人员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第二,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存在,修正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来说必不可少。
3、合理定位,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公司治理的目标是维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帮助企业增加价值。随着公司治理功能的发展,内部审计也在以往遵循性或财务性的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扩展到保证和咨询服务方面。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的指南工作小组建议内部审计的定义作如下修改:“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促进单位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和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完成其目标。通过内部审计师建立的执业机构,促进专业技能,并发挥其优势。通过这个新定义我们发现,现代内部审计的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企业模式下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内部审计的目标已经从传统的“查错防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这说明内部审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不谋而合,内部审计正在身体力行着公司治理的目标需求。
4、利用自身优势,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的不足。内部审计是内部预防虚假财务报表的最好选择。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拥有独特地位、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这使得内部审计有能力发现虚假财务报表可能性的信息。内部审计应当建立适当的方针政策,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在预防、确定和纠正虚假财务报表中的事前参与活动,来减少虚假财务报表的发生。
外部审计机构是在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经营结果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如果想从根本上体现资产所有者的监督需求,还必须从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方面加以考虑,所以形成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构建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在企业内部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我国内部审计应形成对企业经营决策过程、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连续、系统的监督。
二、制约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1、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且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职能尚未转变。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领导的指示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意志左右,加上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多限制。虽然规定将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由财务目标转向包含经济管理目标的综合目标,使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提升,但是大多数公司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仍然是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且职能没有转变,无法达到应有的功效。
2、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类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许多企业集团拥有多家甚至几十家合资、控股企业,涉及各种行业和经济类型但管理跟不上,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潜在的亏损比较严重,资金管理不善,造成大量资金流失,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
3、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和重点不太明确。有些企业的领导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部审计人员无权无职。而有的企业把审计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内部审计人员,有的则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且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导致内部审计只限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无法明确它的工作范围和重点。
三、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地位。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前提是企业改进机构设置,而关键是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力,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就得到了保证。
2、突出内部审计重点,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应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为公司提供服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内部审计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转变观念。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与国际接轨。现在内部审计更注重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管理者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和控制的漏洞,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者更有效的控制各项经营活动,合理的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
3、改革传统审计方法,形成先进的审计体系。现在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应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中,控制仍然很重要,但分析确认经营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4、大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各种决策依据,一是为经营决策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二是对重大的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进行风险评估以防止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三是反映经济活动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用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四是对企业各种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企业领导迅速了解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决策行为是否完善,企业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以便企业领导者能够及时调整决策,促使企业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符寒峰.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研究[J].冶金信息导刊,2005.2.
[2]施丽芳,丁德明,廖飞.公司内部治理:一个认知视角的展望[J].审计研究,2009.2.
[3]张竞存.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J].现代商业,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