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巴扎
2015-07-03张钊
张钊
对于南疆的民族群众而言,巴扎永远都具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如同是神灵的召唤,无论男女老少,更无论是地里的农活有多少,“我要去巴扎”都是维吾尔群众在逢巴扎的日子里的共同呼声。当每周一度的巴扎日到来的时候,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穿上漂亮的衣服,坐上毛驴车,快快乐乐地赶巴扎。他们或者是去巴扎上出售农产品,或者是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或者根本就没有没有任何事,只是想到巴扎上逛一逛,吃上几串烤肉、一顿抓饭。
在南疆的乡村道路上时,时常可以看到上千辆毛驴车首尾相连绵延几公里的壮观场景,不用问,一定是某个地方逢巴扎的日子。驴车上坐的是一家老少和巴扎上购买的或要出售的物品,欢歌笑语声和叮咚的驼铃声洒了一路,诉说着他们赶巴扎的欢快心情。
有一位内地来疆考察新疆民俗的朋友问我,能否找一个能集中反映南疆民俗的地方,我告诉他,你最好到南疆的巴扎上走一走。而我自己,也把逛巴扎当作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南疆巴扎不事雕琢、疏于张扬的性格。在那里,没有做作和矫情,只有粗犷、热情和奔放,所见、所闻皆源于真实和自然,让人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真实感受。在巴扎上拥挤的人群中你可以随意的徜徉,聆听巴扎的声音,在巴扎充满古老气息的空气中自由的呼吸,让目光随心所欲的漫游,毋需看清和了解巴扎上的每一种商品,也不要嫌弃空气中漫无边际地漂浮着的灰尘。要深入感受南疆的民族和民俗,就不可避免地要深刻体味南疆空气中特有的土气,而我也一直认为,只有在那弥漫着的土气里,才隐藏有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最具灵性的细胞。
又是一个逢巴扎的日子,我陪着朋友到和田市的巴扎上采风,这里的巴扎,也许就是南疆巴扎最典型的代表。人还没有走进巴扎,我已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熟悉而又特别的味道,一种混合了尘土、民族小吃、水果、驴粪、牛羊奶等各色气味的味道。沿着人群和驴车涌动的方向望去,灰蒙蒙的天空笼罩下的是一大片的土陶色的房屋、弯曲的街巷和低矮的凉棚,街巷中蠕动着的是密密匝匝的人头、驴车和各色的商品,民族音乐、商贩抑扬的叫卖声和驴马的嘶叫声组合的巴扎绝响在漫无休止的吟唱,加上空气中弥漫着的噪涩的尘土,构成的是一幅充满原始韵味的历史画卷,让人产生一种天地初创的洪荒感。
一辆辆驴车承载着南疆各族群众的喜悦,还在不断地从乡村道路向这片街巷涌来。巴扎如海纳百川,无声地包容了他们,而南疆的各族群众又如同巴扎的子民,每到逢巴扎的日子总要准时前来拜谒。于是,尘土、南疆人、带有南疆特色的商品、加上固定的日期、固定的地点,经过南疆民风民俗的揉合酝酿,便是南疆独特的巴扎,当然,还有南疆巴扎独特的味道。
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缓缓地向巴扎的深处游走。路边摆满了各色商品:地毯、果脯、手工刀、艾得莱斯绸……每一件、每一种都透着民族的气质,任凭你睁大眼睛也无法暇接所有的商品。朋友是第一次到巴扎上看到这么多民族的东西,惊喜若狂,忙不迭的拍照和不停地向我询问,仿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我告诉他,南疆的巴扎是新疆传统民俗和古老风情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巴扎是南疆的灵魂,吃透了南疆的巴扎,你也就认识了南疆。
追随着空气中飘荡的烤肉的香味,我们来到巴扎的风味小吃区,看着金灿灿、散着香气的烤包子,我顿时胃口大开。在馕坑边的长凳上刚一坐下,热情的维吾尔师傅便递上一碗冒着热气的药茶,喝一口茶,咬一口滚烫的烤包子,豪嚼起来,仿若我已成了一位头戴毡帽、腰扎长带的地道的南疆农民,一种无拘无束,胸襟坦荡的惬意感油然而生。旁边长凳上坐着的民族食客不禁都侧目观之,从他们向我投来的赞许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对一个汉族同志的民族式吃法的认可。而随后面对飘香的烤肉、黄澄澄的抓饭、清香四溢的面肺子、还有……诸多风味小吃,我和朋友禁不住诱惑,一阵的大快朵颐,直到腹肚凸起还欲停不止,实在是酣畅淋漓,朋友也连呼过瘾。
在巴扎的偏偶一角,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吸引住了我们游离的目光,那是一个乡村剃头匠在街头剃头的场景,在一棵粗大的老杏树下,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匠人正在专注地给顾客理发,老匠人身着长长的黑色的哈袢映衬着他略有些花白的胡须,赫黑色的脸上刻满了历史的印记,他手法娴熟而神色专注,如同一幅凝重的城市雕像。老匠人的身旁是一个用石头垒起的简单的炉灶,一只被烟熏的乌黑的烧锅正在滋滋地冒着热气。不远处的一棵横卧于地的树干上,几名等待理发的老者气定神闲,安逸地聊着天。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和漫舞的烟尘,在地上洒下陆离斑驳的阴影,点缀着这一带有中世纪遗存的场景,如同一幅没修边幅的历史画卷,她真实而遥远,透析着自然的味道。朋友忙不迭地举起了相机,把这一沉淀淀的历史画面记录下来。
从巴扎上回来的路上,朋友告诉我,他突然有一种触摸到了历史的感觉。是呀,在巴扎上游走,穿着各色服饰的民族老乡不断地擦肩而过,维吾尔音乐不绝于耳。忽然间,仿若跨越时空站在了古于阗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一辆辆毛驴车幻化成波斯、西亚商人经商的驼队,街上肆意弥漫的维吾尔音乐和商贩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如同丝绸古道上的驼铃声声吗?那一张张刻满了风沙烙印和质朴的脸庞,那一幢幢土陶色的泥巴的土屋,那一件件充满土气的、而又极其精致的“手工制造”……这无不饱含着一种对风沙无畏抗争的豪情和本土农民质朴的深情,这是什么?这不正是古老的维吾尔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具灵性的细胞吗?
夕阳西斜的时候,巴扎的子民恋恋不舍地告别巴扎,慢慢悠悠地在乡村道路上排起了长长的驴车队伍。看着大漠的落日和绵长的驴队,朋友神色有点凝重,他给这条尘土飞扬的乡村道路起了一个恰当的名字:巴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