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智强:设计·来自生活的印记

2015-07-03

缤纷家居 2015年3期
关键词:设计师空间香港

“因为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我们香港人很多时候会觉得很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往往在缺少安全感的状态下生活。很多外地人常常会觉得香港人总是活得很实际,努力追求有效率地工作。也许这个特性就是生活自身的印记。”一一张智强

一直以来,张智强留给大陆的印象,大致应该是:“香港最好的建筑师之一”。

张智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大学时代曾学习数学,后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学专业。也许正是由于早期的数学教育背景,他在采访中始终能让人感受到条理清晰的思维逻辑一一而明确的设计逻辑,也正是他的设计作品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变化的魔盒

自大学时代开始,张智强投身设计至今已有三十余年。199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EDGE Design Institute,从此苦心耕耘,同时开始涉足设计教学工作领域。如今,张智强所做的设计作品包含了建筑、室内空间、产品等多个门类。但在大陆,人们提到张智强的设计,往往最先想到的,首先仍是长城脚下公社的“箱宅”。在这个长方形的别墅之中,张智强将狭长的别墅演绎得宛如迷宫一般,从隔断、到厨卫设备,一切都不是固定的,全部都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要推入拉出,移动位置。而这种可变设计,也使得内部空间具有了极大的适应能力。

对此设计师张智强曾表示,之所以会做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居住的空间十分狭窄,宛如局促在箱盒之中,因此从小养成了精心整理的习惯。而“箱宅”则正是这样一种情结的投射一一在宛如手提箱一般的别墅中,一切都充满了可变性,因此室内空间本身也拥有了极大的弹性。这种弹性,则使得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空间中的人,不受到单一形态的束缚。这个作品,获得了包括2002年意大利Dedalo-Minosse国际建筑奖、Blanche Gallardo Award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及最特出设计大奖,及2003年伦敦AR+D设计比赛优异奖等众多国际奖项。而“箱盒”的概念,也成为张智强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酒店狂人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一岱曾

张智强或许是当今亚洲对酒店最痴狂的设计师。然而,这里提到的痴狂,却并不是指设计,而是指张智强最大的爱好——酒店试住。

作为知名设计师,张智强由于设计、演讲、教学、顾问等等工作的需要,必须频繁地飞往世界各地。据他说,自己平均40%的夜晚,都是在世界各国的酒店中度过的。“我的生活已经充满各种‘外遇的机会,各种形形色色的酒店房间供我享受‘一夜情一一谁还需要亿万豪宅呢?”为此,张智强经常提醒邀请单位不必预定酒店,他自己会选择入住哪家,甚至自掏腰包补上住宿费用的差价。

而对于千姿百态的酒店房间,张智强显然不仅仅只满足于住宿一夜。每到一处,他都会亲笔画好下榻酒店房间的平面图,亲自拍摄内部照片,并且在事后撰写入住体验文章。如今,他所积累的资料已经成为一份巨大的财富。他为因此出版的图书取了这样的书名一一《酒店如家》。

最满意的作品,是自己的家

说到家,张智强一直坦言:“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我自己的私宅”。这间仅有32平方米的居住空间,是张智强从小的生长环境,至今,仍是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这里对于张智强而言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一一它承载了张智强数十年来在这里的起居生活,伴随他经历生命中的转折、事业上的蜕变,甚至成为生命经历的一个倒影。

一般来说,论及香港的环境人们往往离不开“有限的空间”这样的套话,并且往往也一定会谈到“充分利用宝贵资源”这样的策略。然而,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背后,其实涉及了更为多样的内在因素,不但包括有形的空间和物质,也包括无形的心理和经济,各自互相渗透和影响。张智强在自己私宅中,将原有可变的弹性空间理念加以延展:推动一块墙板,便可以开启客房,而这块移动的墙板同时又是一座书架,背后则是一个储物柜:墙板拉出之际,附在它一端的黑色帘子也顺势拉开了,将屋子的这一头跟的中央空间的其余部份隔开,潇洒地划出一间小小的雅致而不受干扰的私密空间;将单人床升高,则赫然出现一个大浴缸……此外,这居室的魔力,除了轻松完成组装,还在于不必花气力,也毋须小心呵护一一没有懊恼,纯然乐趣。有趣的是,在自己私宅的设计中,设计师偶尔流露出来的奇特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为了克制自己喜欢半夜吃雪糕的习惯,张智强专门为自己的冰箱设计安装了一套指纹时间锁。然而安装完毕之后,他面对这件混合了自讽与自赏的作品时又说:“只是担心一点一一但愿停电不会让锁具失灵,我可没有准备备用锁啊……”

在张智强的设计中,人们能够清晰明确地看到他自身的生活体验。或许可以说。对于空间适应性的强调,正是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切身经历。一言以蔽之,则是:与其让人艰辛地适应空间,莫不如让空间来适应人们的生活。在设计师张智强身上,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许正如Frank L.Wright所说,形态取决于事物的成长方式。张智强将自己对于生活和空间的体验,诠释于自己的设计之中。对此,他把他的设计归纳为4C原则一一Change、Choice、Connection. Co-existence,即变化、选择、联系和共存。

SPACE:您最近的工作都有哪些?

张智强:20周年庆祝活动结束后,我们转身投入香港和中国大陆以外不断扩大的项目中,包括台北一座50层大楼顶部的一家3层楼高的餐厅、台湾嘉义一座电影院和酒店综合体、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座70层建筑的紧凑家居空间设计(32平方米)、新加坡的一套样板间等;另外,在香港的项目包括:旺角钵兰街一家麻将馆、一家私人音乐工作室以及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更为紧凑的家居设计;在中国大陆有几个销售办公室项目:我们还承接了一家台湾公司的一套餐具产品设计,将会在今年后半年亮相。我们还有以酒店为主题的图书设计,位于那不勒斯、斯特拉斯堡、成都的演讲厅和生产车间,在香港举办酒店管理会议,和在香港、成都和台北举办的摄影展。

SPACE:您的设计涉猎广泛,涵盖多种类型的建筑和室内空间,并且也进行产品设计,而且作品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您进行所有设计创作的基础和原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个贯穿的理念?

张智强:如果一个理念中肯、有意义且鼓舞人心,那么我就可以将其用于建筑、室内或产品设计领域。这些工作只是媒介不同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任何障碍。

SPACE:您是如何理解设计师的“个人风格”问题的?

张智强:我认为“风格”是寻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自然而然且系统地逐步形成。

SPACE:您认为自己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智强:“有能力探索替代途径和方法,远离无论是在香港、中国内地或其他地方主宰整个行业的俗套的解决方案。”我认为一个问题不应该只有一种解决方案一一对于我而言,出发点可能是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具有全局参考的当地情况下的特殊背景。

此外有一点我不得不提,香港97年回归时我们工作室成立时间仅仅四年,当时全世界给予香港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曝光机会,世界各地的媒体对我们所做的事情很感兴趣。

SPACE:迄今为止,您最满意或成功的设计作品是什么?

张智强:坦白说,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自己的家。我将30多年从业经验投入到我自己32平米的公寓设计中,偶然采用了目前全球流行的紧凑型家居、微型公寓理念。

我们最新的模型:M2007-DomesticTransformer面市以后直到现在吸引了全世界专业领域和学术领域媒体的广泛关注。

SPACE:您在设计工作中是否遭遇过瓶颈?对未来的发展是否存有困惑?您对未来的期许是怎样的?

张智强:正如我之前所说,EDGE刚刚举行了20周年庆,以往,我们对于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项目一视同仁。

但坦白讲,我们在中国大陆的经历并没有得到太多回报,大多的情况下,大陆本地开发商不太懂得相互尊重,而且最终的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既没有良好的执行也未得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决定对于中国内地项目进行谨慎的筛选,期望与追求真正创新的客户展开项目合作。此外,我们很幸运地将项目范围扩大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台湾、新加坡、曼谷、首尔、斯德哥尔摩、伦敦,纽约,迈阿密等地,我们始终有项目正在进行或谈判。在这方面,我们正集中全力将那些从本地发展起源的理念“出口”到全球项目中。

SPACE:您怎么看待设计的地域性,香港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背景,体现在您的设计,有怎样的表征?地域环境与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广泛而深刻,对于设计师而言可能更是如此。您觉得香港设计师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共性?

张智强:嗯,或许香港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身份认同”的地方,我们都是中国人,但同时又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中国人。

我们不像大陆同行,在追求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方面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更加务实,注重实用,并且更为注重追求效率和功能。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关注事物的起源、运营和生存,而不是事情的表象和文化的视觉符号。

SPACE:您认为香港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张智强:放眼世界,从本地寻找创意与见解,并将这些模拟和应用到世界其他地区的项目中。

SPACE:您最欣赏的香港设计师是谁?

张智强:严迅奇,他对于独特的城市结构和香港特色一贯有着清晰的见解,并能将这些应用到他位于本地或全球大多数项目中。

聚焦在空间的细节

在张智强的设计中,往往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对于局部空间细腻入微的理解。同时,在各空间以至每个独立元素的设计背后,设计师都在试图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设计逻辑,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避免花巧和不必要的装饰。而这种对于形式的抛弃,却并非意味着设计师企图在传统工艺失去意义的背景下呈现中国文化。设计师希望自己的设计赋予传统意想不到的崭新诠释,为寻找独特性的各类客人提供合适的生活方式。

箱盒

“箱盒”的概念在设计师张智强的创作中似乎蕴含着某种象征意味。而这种独特的标识同样出现在本案当中。酒店电梯中,细小的空间却极富戏剧性宛如一个陈列艺术品的小黑盒。而硃砂红的艺术品,则是撷取自清朝古董椅子的部件,并特别组合成电梯里的扶手。

如果说“小”是香港酒店常见的“异国风情”特质之一,那么不论面积,本案当中每间客房的规划都促成了功能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三者间的极致平衡。这使得客房能够提供高效的享受,并为商务住宿带来全新演绎。在这个“百宝盒”当中,浴室绝非一个狭小的隔间,而像发光灯笼般充斥着自然光的巨大淋浴间。客房内专门设计的组合家具结合了工作、便餐及储物等等功能。此外这里的空间规划参考了传统民居的过渡空间,套房由一组滑动式屏风分隔出卧室和客厅,为空间注入了趣味。

屏风廊

在这个挑高的空间里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但窗外的都市景观却稍欠惊喜。这为设计带来了特别的挑战。功能上,空间需要过滤;风格上,空间需要亮点一一因此,设计师对应建筑立面相同的屏风概念,将这里的影壁按比例缩小,并以250个中国传统算盘组成,从而形成集礼宾和茶点招待的全功能休息室特征。影壁前的地板上饰有由大理石艺术拼贴成的花卉剪纸图案。接待大厅刻意以抽象形式粉饰,对一般如复制般的中国风作出变奏。而算盘屏风既为遮阳,同时也变成了接待大厅的标记。

艺术走廊

整间酒店没有在墙上挂上任何中国画一一实际上,画作是结合房门,出现在各楼层原来空荡荡的走廊上的。利用充满现代感的激光切割技术,设计师将一系列花鸟水墨素描镌刻在每间客房的门上。

猜你喜欢

设计师空间香港
我是小小设计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意设计师
香港ifc商场
香港
天才设计师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