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吟咏中的文化基因

2015-07-03泗水圣徒

读者欣赏 2015年4期
关键词:竹子

文/泗水圣徒

竹韵

竹:吟咏中的文化基因

文/泗水圣徒

竹终年长青,凌霜傲雪,乃不屈的象征;

竹中空外直,节节而生,是虚心正直的代表。因此文人们爱竹赞竹,或以竹自况,或托竹言志。与竹相伴,倚竹而居,则更显超凡脱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不必刻意寄寓,而情韵深长。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对竹子情有独钟,正因其“不俗”,也怕自己落俗。因其不俗,故竹子能够跻身“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因怕落俗,文人雅士不断将对竹子的赞美流于笔端,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歌咏竹子的文化。

竹子是顽强而倔强的,无论在何等恶劣的环境下,它都能拔节而起,正如郑板桥所描述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或许正是性格上有相通之处,郑板桥爱竹,以至于“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爱竹而听竹,七品小吏老郑听出的是哀叹民间疾苦的黄钟大吕—“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然而官场如酱缸,任是再关切民间疾苦,亦须先将自己变成酱菜,若只想做鲜亮的蔬菜,最后难免落个被“炒”的下场。郑板桥就是如此,为官时有政声,于是发生饥荒之时主动为民请赈,不想触犯了上司,最终只好“乞病归”。回乡之后,板桥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诗人的倔强可见一斑。他赞竹,认为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因此为竹不吝惜笔墨,“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傲娇”之态跃然纸上;“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勇敢顽强尽显其中;“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不屈之心隐然可见。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相通,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咏竹,虽失去了封妻荫子的机会,收获的却是享誉千古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声名。

与郑板桥经历相似的还有早他几百年的刘敞,此人为人耿直、敢于直谏,因为替吕溱辩护而得罪同僚,后被攻击,无法在朝中立足,于是他的咏竹诗中也多了几分自况的味道。刘敞赞颂竹子“耸节偶相并,雪霜终不迷。应将古人比,孤竹有夷齐”。他还劝人种竹,称“世皆笑幽独,何不少自贬。种竹南轩间,亦足以相检”,认为“此君最孤高,坚直难外掩”。此外,如苏轼—这位在政治上总是踩不对步点,却颇为顽强的诗人,写下了“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的句子,凛霜之竹又何尝不是自己?而一心追求变法的康有为也写下了“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的句子,飘摇之中初衷不改,何尝不是其经历的写照?

竹子是高洁和坚贞的象征,尤其在文人雅士的眼里更多了几分出尘的飘逸之姿,成就了一段段风流蕴藉的佳话,最有名的当属王子猷(王徽之)。有一次,他要搬到别人的宅子里小住几日,刚进门,就吩咐仆人赶紧种竹。仆人不解,说:“咱们又不常住,何必费这个事呢?”然而王子猷却说道:“何可一日无此君!”还有一次,王子猷经过吴中,看到一位士大夫家里种了一院好竹,便不打招呼闯进去,径自欣赏起来。这位士大夫倒也见多识广,素知王子猷爱竹,情知应该是此君,便打扫庭院、置办酒席,准备招待客人。孰料王子猷向来是个“怪咖”,欣赏完毕扭头就走。主人倒也不含糊,赶紧命人关门,拦住了他的去路。岂料此举正对了王子猷胃口,他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坐下来尽欢才归。

从这两则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王子猷对竹子的痴迷,也让后人赞叹不已,每每也借来装点自家的心境。苏东坡如此,元代释善住亦有《盆竹》诗曰:“瓦缶不多土,娟娟枝叶繁。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苍雪洒禅榻,细香浮酒樽。王猷来此见,应亦为销魂。”万事俱备,只欠子猷了;明代田兰芳写下了“我闻昔人言,不可居无竹。一日少此君,顿使面貌俗”的句子,直接引用前辈的话;清代王慕兰则化用苏东坡的句子:“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吴绮则学小王《过友人斋头看竹》,写道:“北郭东门访隐论,琅千万个碧无尘。邻家莫比王猷比,看竹还应为主人。”小王出尘,老王也飘逸。当年兰亭雅集,一干文人雅士曲水流觞、催宴赋诗,王羲之于醉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些都是在修竹茂林之中潇洒完成的。当时的玄学家们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里谈玄论道,“竹林七贤”就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只有在那样清凉的环境里才能将服食丸散后的燥热散发出来,也才能彰显超凡脱俗的意趣。谈论之余,他们也喜欢将彼时的环境画面写入诗作中,如孙绰听到了“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王玄之看到的是“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谢灵运感受到的是“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谈玄论道的感悟佳作越来越被清幽怡人的风景所替代,逐渐蜕变为更让人动心的山水诗。几百年后,李白到山东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酣歌纵酒、谈玄论道,世人称为“竹溪六逸”,竹子再次为雅士们添彩。

长方几式台座,一面设小屉五,分为高低两级,错落有致,空隙有镂雕花牙为饰,每屉均装铜钮,配蝠形白玉片,便于抽拉。通体包镶竹黄,正背两面嵌贴龟背莲花锦地纹。高层几面上立木座四节方瓶一,可拆分成三层小盒,均以子母口相合,盖即为瓶口。此作工艺精益求精,造型多变而具装饰意味,很好地展现了竹工艺独特的美感。

竹子是朴实而谦虚的,虽有出尘之姿,却无远离烟火之态,从头到脚尽供人们取用。正如苏东坡在其《记岭南行》中写道:“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竹可谓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而对于其朴实的功用,人们也不吝惜笔墨。李白说“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李贺赞它“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文天祥则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述了它形而上的功用。同样的赞美还有明代张家玉所说的“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代王慕兰则以“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来赞其美味。除了这些实用的功能,对它谦虚精神的赞美也蔚为大观。唐代刘禹锡赞它“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张九龄赞它“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宋代徐庭筠赞它“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金代王丹桂称赞它“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元代华幼武将它与花对比,赞叹“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而杨徯图题写《雪竹初霁图》中说它“已旧尚离破,连朝被压欺。虚心与真节,唯有太阳知”。明代陆仁更是以其为友,感叹“友道久已丧,浇风何由淳。对面论气谊,转足生棘榛”,认为它“取友古所难,此君诚可亲。霜风凛高节,岁寒相与邻。於焉念同志,碌碌奚足论”。郑板桥赞其“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朴素中自有高洁的姿态。更有人撰联云“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敬仰之情真犹如滔滔江水。

“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如果检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竹子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它朴实的外表、谦虚的内心、坚贞的气节、高蹈的姿态,与自古以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简朴淡雅的生活、高尚的道德追求何其相似,也正因如此,竹子才能在“四君子”和“三友”中都能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人们不断吟咏的对象。

竹子是淡雅而优美的,最能体现这点的莫过于“湘妃竹”的传说。舜帝南巡劳顿而死,葬在了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赶去奔丧。两人赶到湘江,望江水苍茫思念舜帝,不禁恸哭起来,眼泪落在江边青竹上,皆成泪斑。两人越哭越悲痛,最后投江而死,死后化为湘夫人,而沾过她们眼泪的青竹,也都变为泪点斑驳的斑竹了。这则凄婉动人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不断使用的素材,可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刘禹锡吟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柳永唱道:“九嶷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洪适说:“斩得钓竿斑染泪,中夜里,时闻鼓瑟湘妃至。”李淑媛则简述了这个故事:“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嶷庙,日落苍悟山。於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毛泽东也写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感人之语。黄庶则换了个角度:“绿阴清韵竹萧然,历历当年泣泪痕。千古舜妃湘水底,必应憔悴有惭魂。”

传说之外,竹子的自然之态更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诗赞竹“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从声、影、意、形的角度概括出赏竹的四种乐趣。若言声趣,贾岛诗云“篱外青荫接药栏,晓风交嗄碧琅轩”,一派生活乐趣;宋代刘敞则写“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一派节日之乐;而明代的危素则看着墨竹图,似听到了声响,说“我忆东曹粉署郎,琅玕写就拂云长。只疑散步云林曲,独听秋声待晚凉”。若言影趣,陆游“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让我们看到的是密不透风的“竹帐篷”;欧阳修的“凌乱迸青苔,萧疏拂华屋。森森日影闲,濯濯生意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摇曳的生气;黄庶“小槛栽培得此君,绿阴疏韵似相亲。从来风月为三友,吟社新添客一人”,大有“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而王慕兰的“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则描绘的是竹子月下娟秀的儿女情态。若言意趣,《红楼梦》潇湘馆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黄庭坚写其姨母李夫人画墨竹时“深闺净几试笔墨,白头腕中百斛力。荣荣枯文皆本色,悬之高堂风动壁”,画竹与竹画的意趣均表露无余。若言形趣,黄庭坚的“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生动形象;杨万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则将月下竹子的清秀身姿展露无遗;陈毅的“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则多了几分潇洒脱俗。除了这四趣之外,其实还应该有一趣,那便是“味趣”,竹子气味虽无花香浓烈,但是淡淡的竹香更给人以清雅的感觉。杜甫诗云“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似乎新竹的芬芳正氤氲飘来;晏殊词云“窗南高卧追凉际,时有微香逗晚风”,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竹的“香趣”;倪瓒写“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则更是从这淡雅之中陶冶了情操。

“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如果检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竹子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它朴实的外表、谦虚的内心、坚贞的气节、高雅的姿态,与自古以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简朴淡雅的生活、高尚的道德追求何其相似,也正因如此,竹子才能在“四君子”和“三友”中都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人们不断吟咏的对象。

猜你喜欢

竹子
竹如国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抱竹子的大熊猫
大熊猫吃竹子
大树和竹子
熊猫找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竹子和树聊天(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