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前期调研策划的重要性
2015-07-02周红莉
周红莉
摘 要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前期调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如何进行前期调研以及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一直都是不太被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前期调研策划在“记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纪录片 前期调研 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17
The Importance of Preliminary and Research Planning
in "Creative Documentary" Course
ZHOU Hongli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 In the documentary creative process,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then the "creative documentary" course, how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is not taken seriously, the author of a number of ca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talk about an important role of preliminary research plan in "creative documentary" process.
Key words documentary; preliminary research; document
近几年来,纪录片在电视台上亮相的时间越来越多,《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中国式纪录片制作的新浪潮,而以《爸爸去哪儿》、《花样爷爷》、《花儿与少年》以及《变形计》等等为代表的户外真人秀节目无不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这种还原本真生活状态的节目效果受到了不少观众的青睐。因此,很多大学开设了这样一门“纪录片创作”课程,但课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此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摸索,借鉴了PBL的教学理念,即Project-based learning。它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该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将课程分为了四个大的模块,也就是创作流程,如下:前期调研、拍摄采访、后期制作以及成果交流考核,整个实践环节将学生按照工作职能需求分为4~5人一小组,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根据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所需人员进行分工,如导演、摄像、后期、策划等。要求学生最终以一部成片的方式作为期末考试的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在四个流程中,大部分教师会较为忽略前期策划,由学生自拟选题随后尽快进入拍摄阶段,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将近8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进行前期调研,这是较为重要的步骤,也是下文即将讲述的重点步骤。
从电影院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样式虽在不断发展,其本质特性却相对稳定,基本艺术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对于纪录片创作是否需要前期调研,大家都各持己见。从早期的真实电影拍摄手法开始,以《持摄影机的人》为代表作的维尔托夫主张“电影眼睛理论”,无需策划,也无需调研。这样的拍摄方式在现今也有不少人应用到纪录片之中。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纪录片拍摄如果只是拿着镜头随机拍摄,那么内容势必是表象的真实,不能挖掘到本质的真实。笔者在“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使用过很多纪录片拍摄方法,但笔者发现,在学生没有太多生活阅历的情况下让学生到街上随机拍摄,回来的剪辑成片往往缺乏主题,形成了较为简单的素材堆砌,因此,笔者认为前期调研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重要。
小型纪录片创作中的前期调研一般是在创作者心里基本上有一个明确的选题之后,一般分为初步调研和深入调研两种。在创作过程中,初步调研只是在创作者形成大致构思之后进行的,对创作主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接下来的深入调研便是对拍摄主体、场景等进行熟悉。两者都不可缺少。
首先是搜集资料。选题确定以后,调研成为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而搜集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在《舌尖上的中国》一片拍摄中,导演任长箴曾说过她在前期是把这部片子定位为一部人文地理片,而不是一部单纯的美食类纪录片。然而经过一番的讨论以后,发现将这么宏大的主题细分化,保证片子的质量,将“美食”的理念转换成“食物”,这个关乎寻常百姓温饱,只涉及到厨房、家人的词语。确定以“食物”为准线后,就需要用资料来填充七个板块的结构,资料搜集就显得尤其重要,此时创作团队就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开始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为后期每集的拍摄奠定基础。
此前学生以驻马店市的“麦草画”作为选题,针对麦草画,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叙事,如麦草画的溯源、麦草画的制作工艺或者从麦草画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等等,那么无论哪个主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挖掘,此时就需要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翻阅关于“天中志”的相关记载。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人搜集现实资料,去麦草画之乡进行走访,通过采访来获得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确定选题的主题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
其次是实地调研。对于这门课程来说,共36学时的实践时间,其中包含了前期策划、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制作三个大的环节,因此,落到前期策划上的学时仅剩8学时,如何利用这8学时以及前期策划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学生,很多学生对此都抱以无足轻重的态度,因此经常忽略前期策划这一步骤,然而,由于拍摄学时有限,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的耗费导致纪录片拍摄不容许有太多的差错,这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还需要踏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认真分析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减少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时间浪费问题,也使得拍摄会更加顺利。总之,实地调研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作用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