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5-07-02代娜
代娜
摘 要:地理知识是对生活、对今后终身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应给予高度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佳阶段,而知识迁移又是获得知识、灵活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影响初中地理学科内知识迁移的两大因素(即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基础上的分析了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进行“有意识”培养的四大策略,即充分分析学情,合理安排教学,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培养积极态度。
关键词:地理学科 知识迁移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98-01
新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呈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实用性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授基础知识时,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学习中国河流时,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2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 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更有自信心。
2.2 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教师利用世界地图,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明晰概念、原理,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减少负迁移,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应用比较,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思维是不断转换,完善旧知识的同时,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3)强化特征,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 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设置相应学习梯度,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