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
2015-07-02陈丽
陈丽
摘 要: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文章从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个环节,探讨了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并指出运用参与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地理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0-03
参与式教学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许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都尝试着将参与式教学与课程体系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也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政治地理学”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2]。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唱“独角戏”,表面看好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但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处在一种被动和无奈的状态下,缺乏学习的真正动力和兴趣,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外在性需求,而漠视了学生的内在性需求。
参与式教学法加强了对学生的内在激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是独立的认知主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学生不应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作为一个能动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需要调动和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式教学法既能满足学生外在性需要也能满足内在性需要,在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改善。
(二)契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就是一个思想僵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它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是不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问”的能力,让学生在探讨、研究中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契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社会上立足,乃至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代社会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科研中形成合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言堂”,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的习惯,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的政治性、综合性、历史性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全球的政治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政治地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归纳起来,这一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部分组成。
(一)课前准备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授课对象的状况有所了解,尽快读懂学生,让学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就参与教师备课。(1)了解学生。教师课前先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摸清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课程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2)布置任务。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确定适合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主题,把这些内容在开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每个主题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准备发言提纲、讲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就参与到教学的准备活动中。(3)关注时政。“政治地理学”是理论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利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二)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地理学”课堂教学阶段主要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用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国家的空间特征这一章,涉及国际法规定领土变更的几种方式,笔者用钓鱼岛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得出无论从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制度,还是当代国际法上条约的效力、无效和解释制度、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制度以及国际强行法的效力和意义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结论[3],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虽然规定领土变更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领土可以根据几种变更方式随意变动。国家的领土必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才能变更,否则就是侵犯国家主权。此案例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比教师直接进行理论传授更有说服力。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应结合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围绕国内外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马汉的海权理论时,提出探讨问题: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国家战略有怎样的影响?海权在中国国家安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人写发言提纲。小组成员课下查阅资料,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本组观点。各组推举1—2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其程序是:各组先陈述观点→组组之间再自由争论→教师的点评总结。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不作范围限定,教师也可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启发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如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阐释马汉思想的来源;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受到马汉理论怎样的影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表观点并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又有生生之间多边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学生在讨论中交流了思想,强化了参与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若干个选题,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大约7人左右,选题由小组抽签决定。例如在学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若干问题:(1)如何评价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2)如何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3)根据中国地缘形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4)如何重新认识“心脏地带理论”及其战略意义?(5)从地缘关系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冲突?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在分析讨论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学生在课堂中通过PPT做主题发言,展示小组研究探讨的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只是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求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角色转换。在“政治地理学”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挑选难度不大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授,让学生担任教师,登台讲课。例如首都和核心区这一节内容,笔者让学生以古都北京、南京、西安为例,讲解影响首都定位的因素。学生要想讲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讲稿和课件。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对学生讲课情况及时进行点评总结,给出成绩。这种角色转换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讲和学”的快乐和满足,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气氛也有促进作用。
(三)课后参与
1.专著研读。课后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上完课并不是学习的终点,需要用课堂的延伸——专著研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先列出20多部经典文献,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科恩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读其中一部,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学习了基本原理后,具备了对现实政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先由教师列出论文选题方向,学生再根据兴趣选取其中之一,拟定具体论文题目,撰写课程论文。这种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挖掘网络资源。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课后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国内外优秀的时政新闻类网站,引导学生独立了解时政要闻;推荐学生观看优秀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如《大国崛起》《深度国际》等;利用QQ群、E-mail 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政治地理学”课程内容复杂,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课程中合适内容进行尝试。内容过易或者过难,都会影响参与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简单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和现实联系紧密、学生关注度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诸如民族与民族主义、综合国力、行政区划、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等,才适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二)不能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下降,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教师需要扮演课前策划者、课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后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高,对教师学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课堂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参差不齐,自律意识有强有弱,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搭便车”现象,甚至会有极个别的学生成为“看客”。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程度高,收获大;而那些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参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掌控力,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应多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更新师生双方的思想观念
观念的更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因此,需要师生双方转变观念。对学生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没有达到“为什么”的问题层面。要想实现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要转变,从心理上做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准备,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学习活动的“配角”,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而言,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更不是解释知识的权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更好地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同时,面对参与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敢于尝试和探索,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参与式教学法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政治地理学”课程成绩的考评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充分运用考试与考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等多种手段,通过试卷、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态度和能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在课上参与教学的综合表现,也反映课后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
学学报论丛,2001,(6).
[3]郭红岩.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几个国际法问题[J].中
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