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2015-07-02陶赢

科教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

陶赢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志愿活动开展最有效的实施者,但受社会对志愿者队伍认知度下降、大学生自身服务意识减弱、功利性强以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创新活动开展模式是更好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队伍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6.087

The Analysis on Innovative Path to Build the

Team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AO Yi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Desig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enforcer to carry out the volunteer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me aspects of factors, such as the declining social recognition, college students' weakened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d utilitarian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im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there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build our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better, which i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perfe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nnovate the pattern of volunteer activ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activities; innovate

志愿者(Volunteer),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人。①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中国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组织队伍中最庞大和稳定的群体,这个组织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们“互爱、互助、奉献、进步”的精神追求,更是利用自身资源和特长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符合实际、有价值服务的良好途径,同时它也是社会和高校十分关注的群体。那么,因其队伍庞大、参与面广、知名度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建设随着工作机制、服务对象和服务方法的变化,出现了社会认知度下降、活动开展实效性不足、大学生自身服务意识减弱、功利性强以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各种问题。

1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认知度下降,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加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社会一些消极价值观、金钱观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渗入,导致了对志愿服务行业的不正确认知,甚至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免费义工”等。有些学生家长也会因为别人异样的眼光而反对子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学校和社会上志愿服务活动很多,但能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精髓的却很少,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得不到回报,还经常因为他人的消极评价而影响到自己的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很多大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是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便捷平台,要积极鼓励并提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②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努力完善服务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以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为主要目的,而不是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要求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

1.2 活动开展实效性不足,学生自身服务意识减弱

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实效性是指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和目的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志愿者在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其方案的设计、策划、理念以及可操作性并不强,主要还是以“自上而下层层推进、执行命令”的运行模式为主,打造“快速聚集式”的志愿活动,尤其在“三月学雷锋”、“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

大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足“互爱、互助、奉献、进步”的精神追求,而更多的是为了取得荣誉、为了综合测评加分、为了推优入党、为了拿奖助学金等才非自愿的参加志愿者活动,目的性、功利性严重。有时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照搬以往活动策划,组织同学“快速实施—拍照—写总结—上交”,走过场、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互相帮助(参与率73.6%)、社会公益事业(48.8%)、慈善事业(47.6%)、社会救助(46.1%)、社区发展(39.5%)、知识传播(24.4%)、社团活动(23.3%)、紧急援助(23.3%)、维护社会治安(15.7%)、免费专业服务(13.4%)和国际合作(2%)等项目。③大学生志愿者因其队伍庞大、场所固定,在设定活动内容时,以清洁、募捐、献血、服务敬老院等为活动主体。在活动开展初期,学生热情高涨,扛着大旗、带着同学、提着捐赠物资、跳着舞、谈着心,窜梭于敬老院和周边中小学校。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志愿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参加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排斥心理,经历了由最先的“自愿参加”到“要我参加”发展到“强行要求”的演变过程,这也让志愿活动效果越来越不明显。

另外,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志愿活动缺乏持久性。调查中发现各大高校高年级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低年级,有时还将应付检查、为了综合测评加分、为了获得荣誉等主要目的转变成功利性极强的消极因素传递给低年级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正确认知和服务的积极性。而高年级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后,就会选择放弃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个人功利心强,团队意识薄弱。

1.3 组织结构不精,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步入了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④在大学选拔志愿者时缺乏明确的择优制度,有时为确保注册志愿者协会会员人数有优势,而硬性要求各班注册人数要达到一定比例,行政化管理色彩十分浓厚。这也就导致了在线志愿者人数虽多,但达到条件的学生少之又少。

同时,在学校组织志愿者活动时,一般下发活动通知至各个院系的团总支,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人数不够班干补,其他同学要么是根本不知道有活动,要么就是不愿意参加,达到人数后就开始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展。不仅没有在人员上进行认真选拔,也不会组织志愿者参加专业的培训,更不用说志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了。所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成员系统的管理上和长效发展的目的上没有形成规范,学生被动参与而导致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真正领会,为志愿者流失几率的提高埋下了隐患。

2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创新策略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因社会认知度、学校管理和个人目的复杂等因素,志愿服务意识逐渐被弱化,目前如何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增强志愿服务效果、提高社会对志愿者队伍的认知度,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创新机制,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

2.1 完善择优选拔制度,提高队伍整体素养

目前大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的目的性越来越复杂,志愿者的选拔、考核、培训也不是在注册成志愿者协会会员后就可以直接完成的。

首先是严把报名关。在选拔成员时,对报名对象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特长、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做到人不在多而在精。

第二,设定考核期。考核期内,若出现功利心极强的同学,例如有学分加就去,没分加就不去,或办事拖拉、积极性不高、找理由找借口完成任务的消极行为马上遏制或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劝其退出志愿者队伍。这也要求在志愿者队伍中培养一批优秀且执行力强的干部,能切实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不偏私、不护短。

再次,完善培训机制。学校可聘请专门教师组织对优秀志愿者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在强化服务意识、化被动为主动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为今后队伍长久有序地进行奠定基础。同时对志愿者队伍抗压能力、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以及自身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也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力手段。

2.2 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志愿者队伍长效发展

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只有选对用好激励手段,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⑤就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直接获得物质奖励,而是希望提升自身服务奉献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奖励时,应注重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并在推优入党、荣誉表彰及就业推荐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但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三公政策之上,杜绝“私有化、功利化”,这与优秀志愿者队伍成员的选拔也是密不可分的。

2.3 社会与学校志愿服务相结合,确保活动多元化

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往往活动开展越多,资金越困难,但社会志愿者团体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与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联系密切,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有相对完整的计划,志愿工作能落到实处,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采取社会志愿者团体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也能让大学生全面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给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道路明确了方向,也为志愿者队伍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保障。

解决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也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功能的要求。

湘南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XS02

注释

① 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12-15.

② 宗平,葛敏.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140-142.

③ 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以评促建的几个问题——2006年10月29日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第六次工作研讨会专题讲座上的讲话[EB/OL].http://ptu.edu.cn/ptupjb/2008.04.22.doc

④ 郭红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3-115.

⑤ 蒙秋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8(3):6-7.

猜你喜欢

创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