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及开发实践

2015-07-02徐金华宿云国文发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石炭系火山岩油藏

徐金华,宿云国,文发旺,任 标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及开发实践

徐金华,宿云国,文发旺,任 标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油藏是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油藏的一部分,属裂缝性火山岩油藏,为低孔低渗双重介质块状油藏。通过油藏微观研究和单井产量分析,认为石炭系储层主要表现为I类裂缝型(IF)、I类裂缝-基质型(IFM)、II类裂缝-基质型(IIFM)、II类基质型(IIM)、III类基质型(IIIM)共3大类5小类,各类型储层静态和动态特征明显。平面上,石炭系储层从火山口向外依次发育I类、II类、III类储层;剖面上,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中上部,II类储层在石炭系全层段均有分布,II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下部。根据不同类型储层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制定了针对性的增产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可达16.7%。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分类;开发实践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属裂缝性火山岩油藏,为低孔低渗双重介质块状油藏,由于裂缝性火山岩油藏独特的地质特征,油藏原油采收率一般不高(7%~13%)[1]。该区石炭系油藏发现于1987年,2001年才开始有效动用,到2007年对油藏进行了整体部署开发,通过分批分年实施,目前200 m正方形井网井距已基本完成整体动用开发。通过综合研究并结合实际开发经验[2-3],分析油藏储层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储层生产井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实施分类分治,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1 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的白碱滩南断裂上盘,石炭系顶面基本呈现南东低、北西高的格局,顶部侵蚀面坡度3°~10°,沿构造下倾方向古地貌坡度逐渐变陡,埋深也逐渐加深。地层顶部埋深228.5~650 m,地层厚度大于500 m。

石炭系地面原油密度平均为0.88 g/cm3,50 ℃地面原油黏度一般为20~30 mPa·s。油藏中部海拔深度-320 m(深度590 m),油藏中部压力7.16 MPa,饱和压力5.42 MPa,压力系数1.21,油藏中部温度26 ℃,地温梯度2.13 ℃/100 m。油藏类型为不规则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石炭系含油饱和度取决于岩性、裂缝、微裂缝发育程度的有机配合,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断裂发育的爆发相、溢流相火山岩分布区是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区域[2]。

2 储层特征及分类

在火山喷发和冲积扇的共同作用下,九5区石炭系形成了一套巨厚的火山岩-沉积岩。石炭系岩石类型主要有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沉积岩类,岩性以火山角砾岩、熔岩和沉凝灰岩为主,沉凝灰岩微相为本区优势岩相。石炭系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内溶孔、粒模孔和半充填缝等[3-4],储层孔隙发育程度低,面孔率平均0.18%,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细孔喉,分选差。储层孔隙度平均为3.84%,渗透率平均为0.09×10-3μm2,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其中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13%,渗透率平均为0.058×10-3μm2。储层基质非均质性严重,属强-极强非均质性。

裂缝既是储集空间,更是高效的渗流通道,是火山岩油气藏高产的主导因素,因此,裂缝表征预测是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研究的重点[2,5-7]。本区以中低角度裂缝为主,倾角20°~60°的裂缝占总裂缝条数的60.6%。裂缝类型有斜交缝、网状缝、充填或半充填缝及柱状节理缝,主要以网状缝和斜交缝为主,网状缝最为发育,而直劈缝、节理缝不发育。熔岩类和火山角砾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好,凝灰岩裂缝发育程度稍差一些,沉积岩发育程度较差。裂缝孔隙度平均为0.25%,裂缝渗透率平均为4.551×10-3μm2。裂缝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发育情况受构造应力影响,其走向基本平行或垂直于相邻断层方向。

前人根据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因机理对火山岩储层分类多种多样[8-12],这些分类以油藏静态研究为基础,缺少与实际生产动态的结合应用。本次研究综合静态和动态数据,将九5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为I类(裂缝型IF、裂缝-基质型IFM)、II类(裂缝-基质型IIFM、基质型IIM)、III类(基质型IIIM),共3大类5小类,各类型储层静态和动态特征明显(图1、表1),与实际生产对应性较好。I类储层高孔、高饱、高储能、高产能(大于5 t/d),II类次之,III类最低。

图1 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典型毛管压力曲线

表1 石炭系储层综合分类

储层分类地质特征孔隙度/%砂岩 熔岩 灰岩压汞进汞饱和度/%储能强度指数(综合评价参数·裂缝系数)主要储集空间亚类动态特征产量递减类型产量曲线特征I类≥10 ≥7 ≥750≥0.43裂缝基质IFIFM指数指数初期高产、递减率较大,后期低产初期高产、递减率较大,后期递减降低、中低产II类7~10 3~7 3~720~500.21~0.43裂缝基质IIFMIIM指数-初期中高产,递减大,后期低产初期中高产,后期维持中产水平III类<7 <3 <3<20<0.21微孔隙裂缝IIIM-中低产

I类储层孔隙发育,加上裂缝沟通,储渗能力大,J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非饱和孔隙体积小于50.0%,孔隙度大于7%(砂岩10%),储能强度指数大于等于0.43,为本区最好的储层,发育在凝灰岩、熔岩及砂砾岩等岩相岩石类型中。

II类储层J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非饱和孔隙体积50%~80%,孔隙度3%~7%(砂岩7%~10%),储能强度指数0.21~0.43,为本区较好的储层,凝灰岩、熔岩及砂砾岩等岩相岩石类型中均有发育。

III类储层以微孔缝组合为主,非饱和孔隙体积大于80%,孔隙度小于3%(砂岩7%),储能强度指数小于0.21,为本区较差的储层,凝灰岩、熔岩及砂砾岩等岩相岩石类型中均有发育。

裂缝型储层:裂缝直接连通,并且沿裂缝有溶蚀现象,通过复压测试证明裂缝效果好,基质孔隙极少,这类裂缝主要以网状裂缝型为主,生产动态上主要表现为初期产量高,最高可达日产油30 t以上,自喷期短,递减快,产量递减属于指数递减类型,月递减率达5%以上,后期低产或不出(IF型)(图2)。压恢曲线上表现为两段式。

裂缝-基质型储层:裂缝间接连通基质孔隙,且沿裂缝有溶蚀现象,构成裂缝-基质型双重介质储层,生产动态上前期表现为裂缝型特征,产量较高,递减较大,后期表现为孔隙型生产特征,产量高低和稳产时间长短取决于裂缝与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包括IFM、IIFM两类(图3)。裂缝与基质孔隙发育好,油井能够高产稳产10年以上。

基质型储层:孔隙较为发育,裂缝发育较少或连通性较差,生产动态上表现为产量长期较为稳定,产量高低取决于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包括IIM、IIIM两类(图4)。

图2 石炭系裂缝型储层典型生产井产油曲线

图3 石炭系裂缝-基质型储层典型生产井产油曲线

图4 石炭系基质型储层典型生产井产油曲线

3 储层分布规律及分类储层开发实践

根据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类结果,分析了九5区石炭系不同类型储层分布,并针对不同类型储层特点进行了分类开发实践。

3.1 储层分布规律

3.1.1 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

九5区石炭系为一套巨厚的火山岩-沉积岩建造,94422井区附近发育有一个火山口。平面上,石炭系储层从火山口向外依次发育I类、II类、III类储层(图5)。IF类储层仅发育于火山口附近的94422井区,IFM类储层分布最广泛,IIFM类、IIM类储层主要发育在距离火山口1~2 km的范围,部分范围较小,II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远离火山口的区域。

图5 石炭系储层平面分布

3.1.2 储层在剖面上的分布

石炭系储层纵向上受风化壳控制,储层发育在距离风化壳不整合面300 m范围内。石炭系储层在剖面分布上规律性较差,三大类储层在石炭系自上至下地层中均有分布,反映出石炭系块状油藏的特征。总体上看,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中上部,II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下部(图6)。

3.2 分类储层开发实践

3.2.1 I类储层

I类储层在全区分布广泛,生产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石炭系油井采用衰竭式开采方式,油井生产初期天然能量充足,油井产能较高,在没有能量补充的情况下,油井由于能量不足产量迅速下降[1]。石炭系油藏原始地层压力7.16MPa,目前地层压力4.305 MPa,油藏压力保持程度为60%,后期补充地层能量是保证和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因此,针对性实施了补充地层能量和恢复地层能量等措施。

图6 石炭系储层剖面分布

(1)补充能量。热采开发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藏供液能力,并且可以解决油稠结蜡问题。根据石炭系的油藏地质特点、原油性质及试油试采情况,对比了常规冷采和蒸汽吞吐两种开采方式。针对含蜡高、黏度高、裂缝-基质型(FM)或基质型(M)储层的油井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效果较好。典型井95272井,注汽前已不出油,注汽后动液面略有升高(后受高产液影响降低,总体供液能力提高),产油水平4 t/d并长期保持稳定,地层能量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此外通过95951井采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发现,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可以取得较吞吐开发更好的效果,油汽比提高了0.3,回采水率提高一倍以上。

另外开展了微生物复合空气泡沫驱油实验,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探索新的开采技术。

(2)恢复能量。通过改变工作制度,恢复地层能量,有效保证油井正常生产。分析总结出了I类储层生产井间抽开发的合理周期,通过压恢曲线确定间开时间。以952069井为例,压恢曲线显示关井3天压力恢复80%,关井10天后压力基本恢复。利用关井恢复液面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间开制度。952060井通过循环开关井测试液面变化,了解油层供液情况,确定其间开周期为停3天、抽4天的间抽制度。区块间抽实施总井数39口,有效恢复了地层能量和油井产能,缓解了油藏供液不足矛盾。

3.2.2 II类储层

II类储层与I类储层类似,同样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导致供液不足等问题,还有结蜡严重、部分井油稠等生产矛盾现象,为此实施了微生物、热洗、螺杆泵等增油技术,日产油大幅提高。

3.2.3 III类储层

III类储层由于裂缝发育程度差,压裂投产后生产能力不足。为了提高油井产能,主要采取了补层(新层)压裂和(原层)重复压裂两种措施。从不同的压裂效果来看,原层效果差,层内补层压裂效果明显。对原层采出程度低、裂缝闭合或近井污染等导致的产量异常井,重复压裂能有效提高开发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油井初次压裂后降压开采导致裂缝闭合、油层渗透率下降,而通过对这部分采出程度较低的原层位进行二次压裂,可以提高油层渗透率,重新获得较高产能[5]。

3.3 开发实践分析

通过对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精细分类研究和开发实践,在开发初期优先开发在现有技术下开发效果比较好的I类储层,同时对其它不同类型储层实施了多种增油措施,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效果,表现在:①单井累积产油高,最高达24 444 t,生产时间超过3年以上正常生产井平均单井累积产油9 093 t;②通过有序开发油藏产量稳定,连续6年区块年产油保持在6×104t以上,采油速度保持在1.2%左右;③保持了较低的递减率,2005年投产裂缝型(F)储层,年递减率为47.8%,其余历年投产裂缝-基质型(FM)储层,年递减率21.4%~32%;④达到了较高的油藏采收率,目前区块采出程度已达9.52%,通过综合评价预测采收率达16.7%。

4 结论

(1)九5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为3大类5小类,储层分类特征明显,能够有效指导现场生产管理,具有较高的生产实际符合性。

(2)根据储层分类结果,通过分类分治制定措施,不同类型储层生产井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3)九5区石炭系油藏分类管理提高了开发效果,自然递减率保持在20%~50%,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可达16.7%,达到了火山岩油藏较高的开发水平。

[1] 伍友佳.火山岩油藏注采动态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2):14-18.

[2] 匡立春,薛新克,邹才能,等.火山岩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285-290.

[3] 汤小燕.克拉玛依九区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与物性下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7-12.

[4] 刘喜顺,郭建华,瞿建华,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孔隙特征及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5):565-568.

[5] 王利华,黄伟强,彭通曙,等.准噶尔盆地九区低渗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及提高开发效果实践[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6):7-10.

[6] 刘之的,汤小史,林杠.准噶尔盆地九区南火山岩裂缝识别方法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8,16(8):13-14.

[7] 秦启荣,苏培东,吴明军,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九区火山岩储层裂缝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8,28(5):24-27.

[8] 赵文智,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1-11.

[9] 吴颜雄,王璞珺,边伟华,等.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集性能[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2):236-247.

[10] 黄易,秦启荣,范存辉,等.权重评价法在火山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中拐五八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3):25-31.

[11] 董国栋,张琴,朱筱敏,等.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克-夏地区下二叠统火山岩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4):511-519.

[12] 张斌. 松辽盆地南部张强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4):508-515.

编辑:吴官生

1673-8217(2015)03-0064-05

2015-01-14

徐金华,工程师,1983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稠油开发研究工作。

TE112.222

A

猜你喜欢

石炭系火山岩油藏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选脱灰研究
接财接福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同煤集团石炭系原煤浮选可行性探讨
牛东火山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基于新钻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分布及控制因素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