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Ⅵ)
2015-07-02昝廷全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系统思维(Ⅵ)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系统科学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本文介绍了与系统思维相关的1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由三个模块构成:所论专题+有关现有理论+系统经济学视角。这种联系相关专题介绍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思维。
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经济学
(203)资源与财富的技术信息
1.资源都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没有主体就无所谓资源,任何资源都有一定的资源主体。有些资源是明确指出来的,有些是潜在的。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的概念潜在的以人类为主体,在认识论中,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愿望与需要的客体。这样,我们提到资源的时候就会像有两个分量一样,有一个序偶,我们可以形式化为:(主体,资源),我们把主体定为i ,资源用R来表示,主体总集用A表示,资源总集为R。则A={ |i=1,2…n},R=Π,∈(i=1,2…n),资源位f(A×R)
2.资源利用问题
(1)与A有关。同样的资源对不同的资源主体,其利用情况或者效用是不同的。再优美的诗句在文盲看来不过是被墨水污染的白纸,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主体是人,那么,如何刻画主体呢?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在经济学的教材中开篇就讲偏好理论,而知识结构决定人们的偏好。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或人性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要将这个“黑箱”打开。
(2)与R有关。资源是个动态的概念,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都悲观的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会供应不足。但是现实生活中随着技术进步,人类的资源是不断扩充的。
(3)A与R的关系。资源被占有即成财富,资源在人群中的分布便构成了个人或者群体的财富,这时A是一个场,具有结构性。根据资源在不同人之间的分布,可以对人进行阶层划分。
这时,(主体,资源:客体)这个序偶就转变成(主体,客体:资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环境)。(A,R)(A,R,fA×R,E),与此同时,资源利用不仅包括(资源,主体)这个两维概念,扩展的也更为复杂了。
这也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f不仅包括一般所有权意义上的关系,还包括一个技术层面上的关系。技术上是指会不会使用,所有权意义上是某人的,但是可能技术上不会使用。环境也是影响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f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学中我们常提的范围经济概念,建设一个工厂,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资源位状况,还要考虑周围的配套设施以及市场环境,这也是产业集聚产生的理论源泉。例如,在东莞,可以装备齐所有的电脑配件,这样的话,在东莞生产电脑就容易的多了,需要什么配件马上就可以买到,这就是取决于环境因素。这里的更高的产业资源位便构成了主体企业资源位的环境。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必须和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另外还要考虑到资源的技术特征,或者说f的技术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们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越来越多。宏观上来说,具体的社会形态我们很难预测,但是从信息的角度考虑,整个人类一定是向着信息增加的方向发展而且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也就是说资源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例如,消费所包含的技术信息。消费的问题,包括商品的消费、市场营销等。馒头的技术含量很低,所有人都会吃馒头,但是西餐很多人就不会吃。如果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商品的使用和消费是需要专门知识的,这就需要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和商品的技术含量一致,所以在营销或产品生产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消费者是什么人,商品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能不能掌握等。例如,对于智能手机,许多消费者可能连其功能的一半都没有使用。
3.财富如何利用
资源的占有即够成财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资源的技术信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富怎样才能有效利用就够成了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导致了财富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分离。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为了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即独立法人制度的设立。社会的生产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技术信息,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科学化。财富的继承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很少,但是财富的使用则需要较多的技术信息。
(1)财富的继承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很少,财富的概念是从私有制的产生开始的。在人类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剩余,在当时剩余很少的情况下,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剩余,只有少数人才有,于是就出现了私有制。在私有体制下,财富分配和占有的信息基础是个体差异。每个人占有的份数是不均等的,就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原始人的智力不是很发达,过去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体力差异。例如希腊时期诞生的雕塑文明一样,雕塑就是表现体力的一种。雕塑都是用青铜做的,颜色很单一,没有眼珠。雕塑之所以没有眼珠就是因为雕塑主要是表现力量,展示姿态而不是神情。当社会形态进入以家庭为单位的时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得以延续。因此,有些家庭富可敌国,有些家庭却只刚够糊口。财产继承的信息基础是血缘关系。当然,财富的正确与合理使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管理者的自然标准主要依赖于头脑中的知识形态,直到现在还不能通过生殖遗传。由此看来,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绝对一致并非天经地义,其理由和我们在“为什么财产权必须得到政府认可”一文中的论述完全一样。
(2)财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矛盾(财富的利用具有外部性)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专业化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没有办法通过血缘继承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掌握大量财富的人不懂如何正确合理的运用,因为知识是无法遗传的。财富的利用具有外部性,如果利用的好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利用的不好将对社会产生副作用。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就产生了财富利用的伦理问题、正义问题,或者说是正当性基础。如果财富本来可以产生更多的正外部性,由于没有好好利用,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正外部性,还产生了负外部性,这个时候财富继承就成了问题。财富正当性基础是继承人拿了财富之后,除了自己的基础消费之外,能够合理的使用财富并带来正外部性。如果不具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他的财富继承的正当性基础是值得质疑的。国外的一些富豪们临终时将大量财富捐给慈善机构,可能也是因为考虑到后代能不能正确利用的问题。
现在国家征收遗产税,一方面可以均贫富,但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设立遗产税的信息基础是,遗产税不能使一刀切的,要看继承人的知识结构和遗产之间的关系,即继承人能不能合理利用遗产,不能够合理利用的,就要收高税,对于有能力利用遗产的人可能就少收甚至不收税,当然,这个是理论上的极端情况。但是,这种极端情况就构成了衡量遗产税的内在尺度,现实情况一般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这两个极端就是设立遗产税的最基本的信息基础。
4.总结性讨论
从长期来看,财富的技术信息越来越多,进而导致财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系,分离与否是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大环境是有关系的。
(204)适应能力也是竞争力
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人在生病或身体疲劳时,思维也变得会迟钝。不仅如此,有时甚至变得更加悲观。所以,在身体疲劳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最好避免进行任何主要决策。
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往往来自于身体的广泛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身体健康的人可以适应和抵御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包括冷热干湿气候的变化,甚至各种极端气候。利用系统经济学的语言来讲,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人具有较为宽广的生态环境资源位。拥有较高的资源位自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个人的典型适应能力还包括对酸甜苦辣咸各种不同食物的适应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个人竞争力的构造性元素,因为这些因素至少影响甚至决定了适宜一个人长期工作的地理区域。
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兼具普适性和精确性是永远的追求目标。普适性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应用范围;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密切相连。
(205)麻将、博弈论与信息粗交流
麻将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具体开始于何年并无准确的记载。有人认为,中国的麻将开始于“马王堆”时代。无论如何,中国的麻将要早于西方的博弈论(Game Theory)很多年。
一般认为,冯·诺依曼(von Neumann)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他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合作出版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ur)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虽然后来博弈论的发展偏离了他们的轨道。
根据认知科学,分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随着分类的不断加细,就意味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通常根据两个分类准则对博弈进行分类:第一个准则是行动的先后顺序,记为θ1;第二个准则是信息的完备性,记为θ2。于是,按照这两个准则就可以把博弈划分为四个类型,即G/{θ1,θ2}={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对应于不同的解,即不同的均衡,如下表(摘自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表中还列出了做出此项贡献的主要经济学家。
表1 不同类型的博弈均衡
会打麻将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所谓的”新手手气壮“。也就是说,新手往往容易赢。而且,一旦新手变成熟手,反而容易输。这是怎么回事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粗交流。新手根据自己的”麻将知识“打出一张牌,相当于给其他人(players)传递出一条信息。实际情况可能是,麻将高手根据自己的”麻将知识“对新手打出的这张牌所传递信息的判断和麻将新手不一致,由此就会导致误判。这就是”新手手气壮“的真正原因。一旦麻将新手也变成麻将高手,他们的麻将知识就会趋同,从而不在发生误判。这就是新手一旦变成老手反而容易输的原因。我父亲是喝酒猜拳的高手,但他往往也会输给我这个猜拳新手,其原因也在于此。中国社会长期流传的”乱棍打死老师傅“都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这类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博弈中的信息粗交流问题。我们用表示θ3信息传递的粗糙度,于是可以按照分类准则{θ1,θ2,θ3}得出关于博弈的一种新的划分,即G/{θ1,θ2,θ3},参见昝廷全2015年发表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上的拙作”一种基于信息粗交流的博弈分类方法“。
(206)士志于道
《论语》中说“士志于道”。“士”就是读书人。“士志于道”的意思是说,读书人的理想应当是追求真理。希腊传统就是通过对外部自然规律的追求实现个人的价值。规律可以造福于全人类。这和中国“小善修身,大善求道”的传统说法完全一致。我们曾经指出,产生正外部性是崇高的起点。因此,“大善求道”显然要比“小善修身”崇高很多。“小善修身”,不产生负外部性,是做人的最低要求。
现在很多人读书往往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并不是为了求道。我一直坦诚自己做的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就是希望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士志于道”意义上的读书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道或规律就是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比如,物理学中的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其本质都是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文化的概念与认知的不变性密切相关。
(207)文化、文明与宗教
文化、文明与宗教和认知与科学真实有关。认知可以划分为个人认知、社会认知和科学认知三个层次。
(1)个人认知
对同一个客体,每个人认知都可能不同,认知包括评价,有些人以胖为美,“肥而不腻”,有些人则以瘦为美。正所谓人各有尺。
(2)社会认知
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以由一组人构成的社会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个人认知变成了某个社会系统中的成员的共同认知,则该个人认知被称为社会认知。如果一个社会系统成员都认为胖是美的,则以胖为美就变成了社会认知,该社会认知就变成了社会审美标准。
(3)科学认知
科学认知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重复试验。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任何人进行重复试验,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如果社会认知等于社会真实,则该社会认知就被称为文化。在文化所对应的社会真实变成科学真实的情况下,文化就变成了文明,也就是说,社会真实与科学真实重叠的部分就构成了文明的一部分。社会真实(文化)中不属于科学认知的部分就称为宗教。
因此,文化和文明与宗教的问题就转为什么是“个人真实”、“社会真实”和“科学真实”的问题,它们与认识主体S、认识客体O、主客体之间的关系f 、认识中介系统M和环境E有关。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2012.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原理:概念、原理与方法论[M].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
[6]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7]昝廷全.沟通就是零距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钟学富.社会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何正斌(译著).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美]加来道雄(MichioKaku)著,伍义生、杨立盟译.物理学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2]清崎·莱希特.穷爸爸富爸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4]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15]昝廷全,刘彬,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6).
[16]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7]昝廷全.层级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8]昝廷全.创建企业的三个理由[J].企业活力,2004,(4).
[19]昝廷全.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经济学透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20]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
[21]昝廷全.企业实现可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转载.)
[22]昝廷全.如何从‘零’创建大型企业[J].企业活力,2002,(1).
[23]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层级过渡原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5]昝廷全.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26]昝廷全.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J].企业活力,2002,(9).
[27]昝廷全.制度边界的类型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8,(12).
[28]昝廷全.制度研究的历史深度[EB/OL].昝廷全博客,2013-05-29.
[29]昝廷全.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0]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龙学锋)
【系统思维】
激励思维 分享智慧
Systems Thinking(Ⅵ)
ZAN Ting-quan
(Chinese Center for Systems Economics Research,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The system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s in the 20th century.Systems thinking 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mong systems sciences.10 topic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Every topic encompasses three modules:related topic + related theories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economics.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systems thinking that introducing systems thinking with concrete topics.
systems science;systems thinking;systems economics
2015-07-12
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cuc.edu.cn
F092
A
1673-4793(2015)06-0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