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羊教甥

2015-07-01刘卫民

民间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宝儿刘氏娘家

刘卫民

在冀南豫北一带,自古就有送羊的习俗。所谓“送羊”是指外公、外婆给外孙,或舅舅给外甥送羊。送羊多在农历六月,故称六月为羊月,当地人至今还有六月忌食羊肉的习俗。每年夏收刚过,出嫁的女儿都会带着新麦面蒸的馒头回娘家瞧娘,当地人称作“行麦礼”。当地有句俗语说:收罢麦子打完场,老少闺女去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一进农历六月,家有外孙、外甥的人家,就开始送羊了。

送羊原先送活羊,后来逐渐演变为送面羊了。面羊是用白面精心蒸作而成,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很有民间文化艺术味道。面羊有大羊和小羊之分。“羊”嘴里含有黑豆,“羊”身上都用木梳印上“花带”。除了面羊外,不少地方还附带送一些面蒸的小耍物,如青蛙、兔子、蛇、刺猬、虎、双头鱼等动物。

送羊一般在六月初一开始,初十结束,也有的地方把送羊的时间延长到六月底。每到送羊之日,城乡上下像过节一样热闹。家家户户灶房飘香,主人都会安排一桌美酒佳肴,款待娘家贵客。

送羊的习俗是对子女的一种德孝传统教育,每年送羊寓意就是让下一代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孝道代代相传。

说起送羊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从前,魏县漳河岸上,有一户王姓人家。丈夫生病过世,妻子刘氏与独生子宝儿相依为命。刘氏视宝儿为掌中珠,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百般娇宠呵护他。在刘氏的娇惯下,宝儿越发顽劣,任性使气,不服管教。刘氏望子成龙心切,宝儿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学堂读书。然而,宝儿贪玩,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而且还不安生,成天不是跟学伴斗嘴打架,就是跟教书先生搞恶作剧,不让母亲省心。三天两头有人上门告状,刘氏着急上火,气得拍腿直哭。刘氏常常苦口婆心地数落宝儿,可他不仅不听,而且还高声大嗓地跟她吵架。宝儿屡教不改,屡说不听,刘氏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只得向娘家求助。

一到娘家,刘氏就伤心落泪,向父亲刘老汉说道:“您外孙一天一天长大,既不好好干活,又不爱读书,更不懂得孝敬长辈。他天天惹是生非,肇事不断,让人闹心。女儿我一个妇道人家,实在管不了他。这样下去,如何得了。”刘老汉一听,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决心上门,好好管一管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在王家,刘老汉煞费苦心,好说歹说,宝儿犟嘴瞪眼,就是不领情。刘老汉盛怒之下,拳棍加身,痛打了宝儿一顿,但仍无济于事。最后,刘老汉也拿这个宝贝外孙没办法。

宝儿长到十二三岁,性情乖戾,更不像话。这一天,他又耍弄教书先生,把墨汁放在屋门顶上,待先生一进门,洒了一身。先生气急败坏,厉声说了他几句,用板子打了他几下,他竟然跟先生叫板,把先生推倒在地。先生实在吃不消,管教不了,只得把宝儿开除了。

宝儿辍学在家,更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法无天。刘氏难过得饭吃不下,觉睡不好,整日以泪洗面。

这年农历六月,麦收已过,刘氏带着新蒸的白面馍馍到娘家串亲戚。刘氏心里憋屈,又向娘家人诉苦。刘老汉无计可施,不住地摇头叹息。恰在这时,孩子在外地当教官的秀才舅舅回来了。秀才见老父亲坐在藤椅上愁眉紧锁,长吁短叹,再瞧瞧姐姐在一旁泪流满面的样子,忙问家里出了什么事。“还不是宝儿这个混账东西没出息,不争气,让你姐姐闹心嘛!”刘老汉捋了捋胡须,气呼呼地说。弟弟学问大,见识广,是远近闻名的秀才,他兴许有办法管治宝儿。刘氏想到这里,急忙鼻涕一把,泪一把,把宝儿的种种劣行向秀才弟弟一五一十地哭诉了一遍。

秀才弄明白了事情原委,坐下来喝了一口茶水,笑着说:“不就是孩子顽劣,不听话嘛!多大个事呀!你们犯得着这么生气吗?宝儿的事交由我办好了。”

“宝儿如此顽劣,不懂事,你能管教得了吗?”刘老汉面有难色,忧心忡忡地说。“没问题,你们就瞧好等喜讯吧。”秀才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最后,秀才吩咐姐姐:“明天我和老爹到你家去,你们娘俩在家等着。”当晚,秀才和刘老汉父子俩嘀咕到深夜,如此这般,依计行事。

第二天上午,秀才和刘老汉父子俩赶着一只大羊和两只小羊来到王家。秀才把大羊拴在院内老榆树下,却把两只小羊丢在院外,让父亲看着。小羊羔见不到羊妈妈,急得“咩咩”直叫,秀才就是不让小羊羔进门。宝儿见状,大惑不解,问道:“秀才舅舅,您为啥把大羊和小羊羔分开,不让它们在一块呢?”“舅舅这样做自有道理。你小子一会儿就明白了。”秀才神秘地笑了笑说。快晌午了,秀才看到两只小羊羔饿极了,才把它们放进家门。小羊羔 “咩”了一声,急急地向羊妈妈跑去,双腿跪在羊妈妈腹下,津津有味地吃起奶来。宝儿看到这场景,十分好奇,问道:“秀才舅舅,小羊羔怎么跪着吃羊妈妈的奶呢?”秀才随即答道:“这就叫羊羔跪乳。小羊羔知道羊妈妈生它养它不容易,它们跪下吃奶,就是为了感谢羊妈妈的养育恩情啊!”宝儿听罢心头一颤,托起了小脑瓜,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只见小羊羔吸吮着奶汁,还不时摇动着尾巴,像是向羊妈妈致谢。而羊妈妈一边给小羊羔喂奶,一边为它舔着皮毛。

时值中午,骄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大热天小鸟都躲在树荫里,只有几只小乌鸦在头顶上“哇哇”地叫着,飞来飞去。刘老汉指给宝儿看,说道:“树杈上那不是小乌鸦在喂食大乌鸦吗?”宝儿仰头仔细一看,只见一只大乌鸦卧在树窝里,仰着头,张着嘴,接受小乌鸦一口一口喂食。宝儿见状,瞪大了眼睛,又惊奇地问道:“秀才舅舅,大乌鸦怎么还让小乌鸦喂食呢?”秀才顿了顿,叹了口气说:“唉,大乌鸦老了,飞不动,觅不了食了。如果小乌鸦不懂事,不去喂它,它就会饿死的。这就是乌鸦反哺。”宝儿听了,恍然大悟,羞愧地低下了头。秀才看到宝儿幡然悔悟,接下来又意味深长地说:“羊羔还知道跪乳,乌鸦还知道反哺,你作为一个人,难道还不知道感恩尽孝吗?”“秀才舅舅,您啥也不要再说了,我已全明白了。我要向娘赔罪。”宝儿说罢,就跑着进了屋。

看到外公年迈苍老的面容,再瞧瞧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子,宝儿心头一酸,双膝跪地,放声大哭,说道:“娘,您为养儿累垮了身子,操碎了心,都是儿子不孝,不懂事,惹您生气。以后,我一定要悔过自新,重新做人,让您过上好日子。”刘氏又惊又喜,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说道:“我儿,快起来。知错就改,改了就好。为娘就希望你以后有出息,做好人。”大功告成,秀才和刘老汉对视了一下,会意地笑了。

从此,宝儿痛改前非,像换了个人似的,走上了正道。当天下午,宝儿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学馆,向教书先生请罪。先生见他真心悔过,言辞诚恳,就原谅并留下了他。宝儿专心攻读诗书,再也不惹是生非了。他放学回家,总是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干些家务。此外,他还不时地逗母亲开心。左邻右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纷纷对宝儿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为了长期看管宝儿,秀才或刘老汉每年六月初都来为他送羊。每到送羊这天,刘氏买酒置菜,忙里忙外,好生招待娘家客人。宝儿照例跪谢外公或秀才舅舅,并把一年的表现一一向他们禀报,敬请指正。

街坊邻居听说后,认为“送羊教甥”的法子好,纷纷效仿。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后来,由于年年送羊,对娘家人来说,是一种负担;而对外甥家来说,也没必要。于是,活羊就变成了面蒸的羊。农历六月的送羊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猜你喜欢

宝儿刘氏娘家
江畔独步寻花
往顶上跑
婚姻好不好,回趟娘家就知道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后母
那不是我吗?
捉迷藏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郑板桥教子以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