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世界的传奇小子

2015-07-01姜得祺张鸥

少年文艺·少年读者文摘 2015年6期
关键词:爱德华扎克哈佛

姜得祺 张鸥

[人物链接]

马克·扎克伯格,是知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一名软件设计师。Facebook是由他和哈佛大学的同学达斯汀·莫斯科维兹等人于2004年共同创立。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截止到2014年7月,他的个人资产总计约为334亿美元,Facebook市值1900多亿美元。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打入世界前10名的亿万富豪。2014年,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妻子普莉希拉·陈登上美国《慈善纪事报》2013年年度慈善排行榜榜首。

自由、开放的家教环境

马克·扎克伯格于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爱德华·扎克伯格是一名牙医,他的母亲则是一名心理医生。犹太人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而马克·扎克伯格以后能否像犹太人中的知名人物马克思、爱因斯坦、卡夫卡等人那样著名,能不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马克·扎克伯格的父母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马克·扎克伯格的家庭条件非常不错,这为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爱德华非常崇尚科技的力量,他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科技也将服务于人,他的办公室一直以来也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导向,总是装备着最新的高科技设施。1990年,与电脑相接的X光机刚问世不久,马克·扎克伯格的父亲在他的诊所就安装上了,而他也成为了最早使用X光机的人之一。

在马克·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爱德华还购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脑,虽然这台电脑的硬盘容量只有现在普通计算机的25%,他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群之一。也正因此,马克·扎克伯格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脑。对于这种高新科技产品,年幼的马克·扎克伯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这种兴趣恰好被父亲重视了起来。

后来,爱德华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好儿子的发展动向,就非常细心地观察着马克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结果他很快发现儿子有极其良好的观察能力。爱德华还发现儿子看待问题非常有远见,并且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而且随着儿子年纪的增长,他对于科学的探究欲望愈加强烈。

马克·扎克伯格小时候听家里的音响在唱歌,就产生了兴趣,总是想弄清楚唱歌的人是怎么“钻进”音响的,结果他就趁着父母不在,将音响拆开了,爱德华知道之后并没有像我们大多数父母那样暴跳如雷,反而还鼓励他说做得好。爱德华非常尊重孩子,他认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

其实,“天才”并不是刚一出生就产生了,而是靠父母的成功教育方式引导而来的。按照爱德华的说法:只不过是马克·扎克伯格在小时候就具有洞察力,并且还具有编程的天赋。家庭教育几乎是所有人接受启蒙教育时最为重要的环节,马克·扎克伯格也毫不例外。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后来并没有沿袭父母亲的职业,但是他形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父母亲身边,马克·扎克伯格学会了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学会了要自主选择,从而发现了自己对于计算机的钟爱。由此可见,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成就梦想,这与他小时候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非常反对极端形式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需要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他甚至认为,孩子更需要玩的时间。

对孩子进行惩罚,这在教育孩子上是不一定起作用的,父母其实只需要当场指出哪些行为是不能够容忍的就可以了。在马克·扎克伯格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最初的家庭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式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孩子通常以成绩定好坏,但是美国家庭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马克·扎克伯格正是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兴趣和潜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并且取得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扎克网”诞生

马克·扎克伯格从小就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因为在爱德华的眼中,电脑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懂得使用电脑就将懂得最佳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决定让马克从电脑编程学起。虽然父亲很想教儿子编程,可是爱德华的水平很有限,而且他在大学学习的并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生物专业,自己所使用的电脑也是早期的Atari800个人电脑系统,键盘与打字机非常相似,在使用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是在操作一台庞大笨拙的电子打字机,所以在教马克的过程中他感觉有些吃力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得到了一本编程方面的书,在别人眼中这本书全部都是代码,无疑就是一部天书,可是在马克的眼中这简直就是一本精彩的科幻小说,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这本书上面的知识全部学懂了。在马克10岁的时候,爱德华奖励给他了一台电脑,这让马克爱不释手,于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爱德华看见儿子如此痴迷,非常开心。

为了能够让儿子的编程取得更快的进步,爱德华还特地为儿子请来了一位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刚来到马克家中时,根本就没把教导马克当一回事,在当时,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刚刚只会开关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简单的操作。但是当这位老师走进马克房间时,他看见这名金发碧眼的少年正坐在电脑面前,聚精会神地练习编程,他简直惊呆了。编程其实是一项繁复枯燥的工作,而此时的马克仅仅是一个孩子,他怎么能克制住好动贪玩的天性,而整天坐在这里练习编程?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意外。

就这样,电脑工程师基本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了他,而马克学以致用的速度更是惊人。不久,他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编程,甚至还可以自编工具软件了。

马克独自完成的第一个编程程序叫“扎克网”。这个软件程序可以将家里的电脑与诊所里面的几台电脑相互连接,这样家里人就可以和诊所里面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彼此发出信息。当时爱德华在家,如果诊所来了病人,只需要接待员发一个讯息,爱德华就知道了。当然,一整套程序的编写,往往需要花费马克几天甚至是一星期的时间来完成,长时间的枯坐、思考、反复调试,这些对于年仅12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可是马克却有着一股超过同龄人的毅力,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总是能够把事情做出来,不仅是给自己看,也给别人看。马克在编写“扎克网”时所表现出来的耐性,让他发现了自己在编程方面的天赋,所以他更愿意为此投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endprint

爱德华又让马克接受了更加正规、专业的教育,他把马克送到仁爱学院,让他学习计算机。在爱德华第一次送儿子去的时候,老师还以为是爱德华自己上课,于是很严肃地说:“不允许带小孩子进课堂!”但是爱德华微笑着说:“不是我上课,我是送我的儿子来上课的。”老师看了看站在爱德华身边瘦小的马克,吃惊地说:“啊?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学得懂吗?”爱德华笑而不答。

不过开始上课之后,老师发现这个十几岁的小孩绝对不简单,马克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一些课堂上东西所吸引,他只是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能很清楚地记住每一条代码,他会追问老师他不理解的问题,而且他经常出人意料地解决一些成人都无法辨认的错误。这一切都让这位教师认清了马克,不禁赞叹他是一个天才少年。

其实,从幼年开始,马克就是一个“怪胎型”的天才。他不仅精力旺盛,而且执拗,如果谁想要说服他,可能别的孩子只需要一个斩钉截铁的“No”,但是马克需要人们列举出一大堆详尽的事实、理由,甚至有的时候别人根本说服不了他。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马克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百战百胜的律师。

而马克在编程上的天赋、热情、执著、严谨,也注定了他将来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天才的童年趣事

现如今的马克·扎克伯格早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他的穿着风格依旧——奇特的T恤、破烂陈旧的牛仔裤、阿迪达斯拖鞋,甚至讲起话来还是那么腼腆。也正是这样一个如此不讲究的人,成了互联网最年轻、最有作为的人。其实在他小的时候,也曾经做出了很多“鬼事”,这也让人们对于他的未来多了一些猜测。

父亲爱德华在马克10岁的时候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个决定是在发现了马克的编程天赋之后做出的。童年的马克·扎克伯格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玩耍,他经常是一个人呆坐静默。后来,爱德华这样形容小时候的马克——“意志坚强、冷酷无情”。

但是对于那台电脑,马克的母亲曾经反对过。她是一位心理医生,同样,她也发现了儿子的异常。从她的专业角度来说,马克需要的是能够和其他寻常的孩子一样,所以他们需要给他建立正常的社交氛围,并且让他能够尽快适应。她担心儿子会陷入电脑游戏无法自拔,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不久之后,马克的母亲就发现了儿子身上惊人的转变。

马克并没有像母亲担心的那样产生心理疾病,反而在他有了电脑之后,超人天赋得到完整地展现。从此,扎克伯格夫妇也就不再过问儿子在电脑上做些什么,事实上,他们也无从插手。

当时在爱德华的诊所,经常会有很多牙病患者,因为他们惧怕冷冰冰的牙科工具,所以他们只是问诊,却不敢就医。于是爱德华便打出了“让我们为胆小鬼服务”的口号。

有的时候,患者刚刚进入,如果患者脸上稍微流露出对治疗的恐惧,那么爱德华就会指着牌子说:“看见了吗?我们就是为胆小鬼服务的。”这些病人听完了这句话,就会乖乖地躺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地接受爱德华的治疗。

事实上,爱德华一直以来都是以“无痛牙医”著称的,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病人就能够从椅子上站起来,毫无疼痛地就摆脱了牙病。

这样一个招牌,在马克心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能够让病人顺从地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所以他对这个招牌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晚上,在饭桌上,马克问了父亲关于这个招牌的事情,爱德华哈哈一笑,母亲顺口接过儿子的话,顺势给他上了一堂课——关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马克听得入迷,觉得深不可测。

在此之后的一天,爱德华忽然发现找儿子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而马克在电话里面总是会神采飞扬地向其他的小朋友夸夸其谈,而且,每次会交谈很长时间,这跟他平时的冷漠生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爱德华观察了很久,始终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就在那天晚上的家庭聚会上,母亲巧妙地向儿子询问起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马克在学校里听见几个朋友聊起电脑游戏的事情,而刚好伙伴们说的游戏他之前也曾经接触过,但是这个游戏他仅仅玩了一遍,就没有再碰。因为游戏模式太简单,根本不具有难度,没有一点挑战性。于是马克就对朋友们说:“我帮你们把游戏改进一下吧,这样会更加有意思。”

就在第二天,马克如约去了一个好朋友的家里,打开电脑,就在朋友们惊讶的眼光中,片刻之间就完成了游戏程序的修改。然后朋友们打开马克修改过的游戏,玩得入了迷,再也不想离开电脑。

可是,对于小小年纪的马克来说,他是如何修改电脑游戏的呢?原来当天晚上,他听完了母亲关于心理学的讲述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朋友们对电脑游戏的狂热,也在忽然之间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于是,在修改游戏程序之前,他详细地绘制了一张草图,在草图里面,他根据心理学原理重新设计了游戏的关卡,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就得到了提高。

从此之后,马克就不断地对游戏进行翻新升级,甚至最后他的母亲也参与到了游戏的设计中,而让母亲感到惊讶的是,马克居然能够极为准确地把握小朋友们玩游戏时的心理。

就这样,名声一大,朋友们都来找马克给自己修改游戏,这也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而他也从来没有让朋友失望过。

马克的高中离家很远,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寄宿制中学之一的菲利普爱斯特学校,并且这所学校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学之一,拥有庞大的图书馆和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马克在进入精英云集的菲利普爱斯特高中之后,选修了拉丁文,迷恋上了击剑,同时还和朋友一起研发了一款名为“Synapse”的MP3播放插件,这款软件能够分析使用者的爱好,然后自动生成播放列表。

Synapse在当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款功能超强大的智能插件。而且,如此超前的软件,马克在当时并没有用它来赚钱,而是传到了网上供人免费下载。结果很快他和自己的朋友就被美国在线(AOL)和微软相中了,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马克·扎克伯格:“你可以来我们公司上班,你在这里继续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非常喜欢你做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100万美元的年薪!”endprint

结果,正当朋友被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砸得头昏脑晕的时候,马克却说:“No!”

其实,马克·扎克伯格从很早开始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他放弃了这份年薪优厚的工作机会,选择继续上学深造,巩固基础知识,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赚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赚钱不是我的目的。”

他拒绝了10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选择去哈佛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马克·扎克伯格压根就没有把100万美元放在眼里;也许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通过一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微软提供的100万美元;也许是马克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还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不应该这么早给别人打工……总之,马克·扎克伯格并没有被金钱所征服,他很好地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试想,如果马克接受了微软提供的100万美元年薪,没有从小扎实的基础,没有哈佛大学的磨炼,那么还会有今天的Facebook吗?2010年度《时代》周刊“风云人物”还会是他吗?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抵抗诱惑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也正是因为马克曾经抵抗住了100万美元年薪的诱惑,才让他再次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并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不然的话,扎克伯格现在可能还在为别人打工,永远无法成就自己。

虽然马克一直潜心研究的是计算机,但是当他进入哈佛大学之后,他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马克为什么会突然换了专业?原因可以说是复杂的,也可以说是简单的。

虽然马克并不善于交流,但是他却很渴望与别人交流。马克认为,只有知道了别人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才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于是他就选择了心理学。虽然选择了心理学,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于计算机的钻研。

“课程搭配”与Facebook

在哈佛大学上学时,马克·扎克伯格常会拖着一块两米长的白板走来走去,这种白板是电脑高手用来激发灵感的工具,虽然它既不小巧也不灵便,画在上面的图表也只是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却不易实现的想法。

在马克住的寝室中,这块板子占去了很大的空间,当他端着它开始构思时,整个板子都横在了屋子中,如果有人想从这里经过,就要将它抬起来。就这样,马克开始了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日子。没多久,这块板子上就写满了马克的各种构思——代码、方程式、各种符号,以及带着各种颜色延伸到白板各处的线条。马克经常会抱起这块板子在寝室内若有所思地来回走动。

马克当时的室友、后来和他共同创建Facebook的达斯汀·莫斯科维茨说过:“马克真的很喜欢那块白板。即使未必会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楚明了,他也总想在板上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

在这块神奇的板子上,马克的诸多构想都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有关。他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去编写这些软件,其间,他遇到了很多无法计算的问题,但他并不计较这些。当然,就算他不对着那块白板去演算,他也会坐在那里,沉浸在电脑屏幕上飞速闪过的计算数据之中。他的身后堆积如山的饮料瓶和食物包装成了他此时最大的背景。

就这样过了一星期,马克把他称为“课程搭配”的作品拼凑成形,形成了一个十分稚嫩的网络项目,他这么做在当时看来纯属是好玩而已。他开发的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们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自己的课程表,只要轻轻在网页上单击某一门课程,就会显示出全校都有哪些人报选了此门课程,再或者点击一名女同学的名字,就能看见她选了哪些课程。如果男生想要在上课时能有一名漂亮可爱的女生坐在身边,那么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课程搭配”。很快,就有近百名学生开始使用他的“课程搭配”。这种以人定课的选课方式相当独特,对于看重身份的哈佛学生来说,马克编写的这项程序正是他们想要的。

当时的马克就居住在柯克兰宿舍H33套间的公共房间里,常春藤联盟在校生的优越感和网虫的高超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也许现在看来当时发生的一切非常了不起,但在当时却极为寻常。因为在哈佛大学寝室里为事业奋力拼搏的创业家有很多,马克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所以说这并不是多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在那里,才华横溢又享有优越感的天才随处可见。

在哈佛大学,学生们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未来世界的主宰者,而当时在别人看来,马克还有莫斯科维茨以及休斯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喜欢纸上谈兵的家伙。但也就是这几个家伙在狭窄的寝室里却萌发出了一种力量以及足以改变世界的观念。“课程搭配”的意外成功激励了马克,他决定去尝试更多的想法。

这段意外的插曲向其他人也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马克能创造出让用户非常喜爱的产品。这完全出乎周围同学的意料。他们都知道,此前微软和其他公司与马克就购买他与人合作的程序进行过一系列的商谈,那个程序是马克在中学时做过的一个项目的升级版,叫做Synapse。此款软件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的音乐类型推荐其他同类歌曲。马克的朋友们将其称作“头脑”,并且听说,如果此项交易成功他将会得到一笔丰厚的酬劳,他们希望马克能买一台超大的平板电视摆在宿舍内。

同年10月,马克推出了Facemash网站。这个网站让那些哈佛人第一次见识到了马克另类的一面,这个网站旨在评选出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期间,马克还创建了很多在网上运行的小程序。这其中有一个可以帮助他快速记忆“奥古斯都时代的艺术”的考试内容,在第一学期里他的这门功课以失败而告终。马克用这款小程序将课程有关的图像拼成一系列的图片,然后邀请其他班上的同学登录局域网观看这些图片,用这种方式促进他们研究探讨,并且在每幅图片旁边添加各种评语。然后,马克用整个晚上的时间来细读所有评价,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最后他顺利地通过了这门功课的期末考试。

马克还编写了一个叫“哈瑞·刘易斯的人际六度空间”的程序,目的就是向计算机学教授哈瑞·刘易斯致敬。这款程序利用《哈佛深红报》上刊载的文章辨析相关人物间的关系,并基于这些与刘易斯有关的文章链接描绘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相关人际网。只要输入任何一位哈佛学生的名字,该软件就能把这个学生与刘易斯教授有什么样的联系展示出来。endprint

马克也经常替其他网络项目操刀。“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马克这样说,“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当然,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他说,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关于“发现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的”。

到了哈佛之后,马克想要做的就是将学校的花名册搬到网上,建立一个哈佛大学学生之间的交流网站。但是到了后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Facebook不仅仅是哈佛大学生们的网上交流平台,而且成为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可以注册的互动工具。后来马克在回顾他创办Facebook的想法时,特别强调了他自己关心的重点与Google的差异。

在《纽约客》杂志上,马克说,Google和类似的搜索引擎是将网上的所有信息做成索引,方便人们查询,而Facebook在于帮助人们相互了解各自心中在想什么。

马克认为,这是比信息搜寻更加深入的做法。Facebook可以把全世界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换句话说,跟网上现成的信息相比,现在的人将更加关心周围的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信息。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马克就已经体验到了这种鼓励人互动的做法。在菲利普爱斯特学校的大部分课堂,都是采用研讨班的样式。学生并不是坐成排听前面的老师讲课,而是大家围成一圈,这样方便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

除此之外,一个班里面也只有8到12名学生。很大程度上,每个学生跟老师一样都需要备课,而不仅仅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

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很少有人在中学时代就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即使是在大学也不多见。而现如今,这样的做法已经不仅仅是菲利普爱斯特学校一家独有,很多美国的中学和大学都已经采用这种开放式教育了。

马克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靠一个人准备10年就能做到的,这其实是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失败,重返哈佛

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永远在世人的眼中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提起哈佛,很多人自然会联想起比尔·盖茨这个人。如此神圣的教育圣殿,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当年却毅然选择了离开,退出哈佛大学而选择自我创业,这在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学历与成就的关系问题。更多的人,依然看重一所优秀大学传播知识和育人的功绩,尤其哈佛,就自然不用多说,从这样的全世界瞩目的高等学府走出来的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无疑都会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只是比尔·盖茨的果断退学和积极创业以及最后取得改变时代的成功伟业,也让世人惊诧。

比尔·盖茨不是大多数人的代表,那应该是个意外,很多人都抱持这个观点。然而,无独有偶,当比尔·盖茨时代远离我们之时,又一个这样的男孩走进了这个时代。他就是马克·扎克伯格,一位被冠以“比尔·盖茨第二”的大男孩。这个成长轨迹酷似当年比尔·盖茨的哈佛大学生再次震惊世界。这个从大二退学并成功创业的“新比尔·盖茨”,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话说回来,吸引众人眼球的不单单是马克·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退学,而是他如同比尔·盖茨一样,以一个完全打开全新领域的方式,引领了新时代的到来,并因此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如此这般奇迹的诞生,人们不由得开始渴望走近这位新生代传奇人物的神奇世界。

自从Facebook上线,注册的会员数量迅猛增长,最早的注册会员是马克身边的朋友,还有哈佛大学的友邻。这些早期会员纷纷发邮件给其他学生,邀请对方加入并结成好友。其中有人提出一个建议:给宿舍邮箱名单上的所有学生群发邮件,以此增加会员数量。结果这栋总数约有300人的宿舍,几乎一秒钟的时间就有几十人注册成为了Facebook的首批用户。

即使如此,马克似乎并未满意。最后,他在自己的主页写上了这么一句话: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可以将校内渴望建立社交的人们联系到一起。目前,我们已经在哈佛大学内掀起了万众瞩目的Facebook风潮。现在,你可以在Facebook上搜寻自己学院的同学、找到自己班级的同学、查找自己朋友的友人、勾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Facebook的用户人数开始以一种火箭升空般的速度增长。网站运行仅仅四天,注册用户已经增至900人。到了第五天,又有300多名学生加了进去。Facebook以一种无法预测的速度成为了哈佛校园内尽人皆知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几乎全部在校学生的关注。

这样,马克扔下白板,停止了过去一贯专注的那些奇思妙想的程序,而是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绘制表格和图形显示的Facebook与日俱增的数据上,还有针对不断更新的功能进行检测,查看用户增长的速度,据此迅速作出精妙绝伦的全新部署。

逐渐地,Facebook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在哈佛疯转起来。《哈佛深红报》也给予了高度关注,采访了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称:“很简单,就是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使每个用户在让朋友加入自己的圈子时可以感觉超级愉悦。”

小报记者也来追问关于Facebook赢利的问题,马克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创建网站不是单纯追求利润,让网站变得妙趣横生比赚钱更重要。”

经过此番媒体追访,马克·扎克伯格更加成为哈佛的超级红人,这让注册Facebook的人不断增多。2004年底,经过扎克伯格和室友们的不懈努力,Facebook运作良好,几乎顺风顺水,已经真正拥有了逾百万用户,成绩惊人。

就在哈佛学生万众簇拥的情形下,马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全身心投入到对自己网站的运营上去。

马克·扎克伯格决定再次重演当年的比尔·盖茨之举,辍学创业。虽然很多人认为马克·扎克伯格这是遗憾之举,甚至有人全力劝阻,但是马克·扎克伯格显然下了决心,最终离开哈佛,搬家到硅谷创业。

马克的辍学是否冲动?不知道,但至少还是受到了一点比尔·盖茨的影响,正是他的话促使了马克·扎克伯格果断地创业。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是什么呢?他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这句话是比尔·盖茨曾经在马克·扎克伯格的计算机课堂上,鼓励年轻人去创业时真心讲出的。虽然这句话很简短,但显然成了讲台下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生座右铭。

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孵化地。硅谷曾经以生产半导体为主,现在除了半导体工业,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而闻名世界。

马克·扎克伯格来到这里,内心牢牢记住硅谷精神:允许失败的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

刚刚步入创业之门,资金并不充裕,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团队临时租下不大的一个小房子,开始办公。创业艰辛,这期间他也曾考虑是否该重回校园,但是随着加入Facebook的用户越来越多,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伙伴们不再犹豫,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

现如今,Facebook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从简陋宿舍成长起来的社交网络,一步步走向了成熟,最后成为了网络帝国,Facebook的成功也鼓励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人们把马克·扎克伯格看成是继比尔·盖茨之后的传奇创业天才。

马克·扎克伯格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改变了世界,把人们的交流方式带到了一个快速的交流“时光隧道”,他创造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伟大企业,并且还坚定不移地以接管世界为重要目标,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摘自《现在,我们接管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德华扎克哈佛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冬天的画稿
小刺猬的水果梦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浅谈扎克里(Zachery)绿松石的鉴定特征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