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交互技术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
2015-07-01霍慧煜
霍慧煜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黎族3000年的文化沉淀是海南本土文化的核心之重。
在国家“非遗”目录中,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钻木取火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三月三节、打柴舞、服饰等12项入选其中。
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存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黎族传统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自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作为“有形”的传承载体,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则显得弥足珍贵。直面城乡建设规划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诸多不和谐因素,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融合、良性互动,有效地、开放式保护少数民族民居暨黎族传统村落;强调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健。
本文就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着眼点放置于黎族“非遗”文化的空间载体——传统村落文化上,同时就建筑学、设计艺术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媒体艺术与技术学科的角度做了跨界整合与“内容与形式”的物化探讨,在国内实属先例。
1 “痛定思痛”,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城市名片)的再认识
近年来,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关于黎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研究等的研究性课题、书籍与论文越来越有分量。特别是2012年6月由海南省民族学会、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海南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黎族》(电子书)首发式暨黎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推出的《中国黎族》电子书是大型文献工具书,涵盖了100多万的文字资料,600余幅图片图表,还有海南5大方言10种土语常用词句语音,以及1928年以来的珍贵影像和30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是对黎族文化进行梳理乃至有效传承的关键史料。
现在的问题是,海南黎族船型茅草屋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在面临“人走屋塌”的厄运。如果全部拆掉船形茅草屋,黎族的建筑历史将变成空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在调研中的发现业已印证了这一点:不少原来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也相继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痛定思痛,保护少数民族民居暨黎族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传承黎族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开放式保护少数民族民居暨黎族传统村落、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黎族历史文化就是保护传承人类的活历史。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既然始终存在“无形”和“有形”这两种事物,作为文化力量和文化创新产业相互作用,正如我们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以提振经济增长不断地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
2 “有效保护”,数字化交互技术应运而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新媒体这个划时代的媒介应运而生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数字化传承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交互性逐渐变成重要特性,数字交互设计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技术保障。
一是数字交互技术对“非遗”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新领域新技术对另一个领域技术上的保障性应用,是在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村落文化及其民间艺术的抢救以及传播过程当中以讹传讹现象的纠正。二是数字交互技术应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将产生新的传播模式。三是作为一道亮丽的独特的风景线,黎族传统村落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民族风情游”中不可或缺;发展“乡村游”、“农家乐”,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四是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端正厚重、历久弥新。
3 “应用研究”, 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运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在路上
我们进行数字化交互技术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其创新点就在于采用实证主义精神。我们侧重于运用数字交互技术对黎族非遗项目空间载体进行研究,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数字交互设计平台研究黎族村落及其文化,并予以永久性保留的先例,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黎族地区的典型性与研究的细致深入性,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融合建筑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二是将非遗文化与其载体结合一起,设计数字虚拟博物馆网站建设,同时对于海南其他非遗项目,提出了借鉴发展模式。
3.1 应用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测绘、摄影、摄像、录音、采访等手段进行研究,其间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主要运用建筑学、艺术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支撑。主要思路有四点。
一是可行性分析。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取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表现形式为媒体艺术展现提供了创作的依据,多学科的研究学者打通专业壁垒,互通有无,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关键是海南省作为国际旅游岛,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核心就是“文化创新”,新媒体艺术当仁不让成为创新教育前沿,三亚学院正在建设中的创业园区,也是本课题从理论转为实践可行的试验场地,高标准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为研究文本的取样保存提供硬件支持。
二是黎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源的采集。包括传统民居村落测绘、民俗风土素材采集等。本文课题经过成熟的思考和论证、长期的收集和调查,海南日报2012年8月25日与9月1日分别对课题组主要成员陈琳带领师生前往洪水村测绘调研,进行报道。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为课题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可操作性条件。
三是黎族传统村落文化数据整合转化,即数字化过程。其中建立数据库,一则可以对数字化有效保护;二则可以支撑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数据信息发布与展示。与此同时,业已掌握研究相关理论书籍。
四是造就永不落幕的黎族传统村落文化经典。我们知道,数字化交互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的应用。也正是数字化交互技术为世博会各个场馆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方法,“网上世博会”的开通、“永不落幕的世博会”的定格,海南,后发优势,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造就永不落幕的黎族传统村落文化经典。
3.2 应用研究形式和成果
数字化交互技术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形式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研报告、系列学术论文、专题网站建设。特别是网站建设,可以为黎族少数民族资源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其“窗口效应”。
试想,我们可不可以做到既能保护保留黎族村落原生态;又能不断提高黎族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质量。
很有意思的是,黎族传统村落大有讲究:要么山包围村、要么村包围田、要么田包围水;有山有水、四季葱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来如此。见到眼前的画面,就是庄子也会发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感慨!不是吗?村落是黎族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海南黎族村落的民居形态真真是自然古朴而富有美的质感。你说,这对于我们运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创新海南黎族村落文化载体,不是“道法自然”、“活色生香 ”吗?!
如果说运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应用研究有了可行性且是进行时的话,那么,在信息飞速发展时代,新技术会层出不穷,而真正接地气的黎族传统村落呢?或者连同她的文化底蕴会不断消失吗?我甚至想要呐喊: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尤其是她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保护神”、而不是“掘墓者”!我不禁反躬自问,我们奋起保护乃至应用的速度比不过流失的速度吗?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民族文化要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寻求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使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式保护;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民族文化中要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变迁中实行良性互动,这里也有一个合作(互信)共赢的问题。是的,我们不缺少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1]宋华友,傅君利.先有海南后有天堂——国际旅游岛建设导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黎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74[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张跃,周大鸣.黎族(海南五指山市福关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陆志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5]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刘帅东.海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7]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8]李淮芝,等.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与[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9]王宏,陈小申,张星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