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探讨
2015-07-01范佳宁
范佳宁
摘 要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饱受争议,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男性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广泛的存在于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语言当中。本文试图从性别歧视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入手,探析如何避免歧视性语言的出现。
关键词 新闻语言;性别歧视;平等意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12-02
新闻语言自人类社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是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而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在编码过程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发生改变或遭到误解,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不同层次方面的语言歧视。在所有已知的语言体系当中,性别歧视可以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语言歧视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一般是指在不是必须的情况下,在能力、秉性及职业等多方面将女性和男性加以区分或强调。
1 语言性别歧视的表现
1.1 男性中心论
汉语是一种有性别的语言,这种性别首先就体现在人称代词和部分名词的选用上。在中文的新闻语言中的男性中心论主要体现在选用词汇的词序和语义上。首先,在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习惯当中,几乎所有有关男女性别的词汇都是男先女后,例如兄妹,夫妻,男才女貌等。在男性为主的社会里,社会结构概念和人们的认知角度都倾向于男权化,人们的经验结构随之也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词序产生强制作用。其次,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如果新闻当事人包含两种性别,在代词的选择上多数会选用男性的“他们”来笼统涵盖当事人的性别。如果在不确认当事人的性别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多数习惯选用“他”而不是“她”。这种词序的安排和笼统包含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潜移默化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以男性为主体的认知。再次,在语义上的歧视主要体现在一般和男性相关的词汇都是中性词汇或隐含褒义,而女性相关的词汇则大量含有贬义。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娘炮”、“寡妇”“女流之辈”等词语都过分强调女性性格特征中负面的一部分,认为软弱、贪婪、充满消费欲望是女性的共同特征和代言词。另一方面把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只有具备了男性性格中坚毅的品格的女性才是杰出的。如中国网一则标题为“埃及著名交际花被捕 系军方领导人赛西的狂热粉丝”报道,在标题中使用了“交际花”这一词语,交际花多指旧时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含有轻蔑意义,虽然现代有时也用来指代妩媚且交际能力强的女子,但是此处用在新闻标题中过分强调女性的交际特征,并且在文中使用了诸如“恶毒”“放荡”等形容词对其进行描述。看看新闻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赵丽颖吃醋陈晓约袁珊珊 撅小嘴当场变身母老虎”。“母老虎”这一词语也含有贬义,多用来形容泼辣剽悍的女人,出现在标题中表达的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诸如此类词汇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是隐蔽的,甚至是连女性本身也难以察觉其中的歧视意味。
1.2 女性外貌特征强化
在新闻报道中女性的外貌特征常被放大或强化,把可观赏性作为女性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之一。“蛇蝎美女”、“性感尤物”、“红颜祸水”等用来形容女性的词语多数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美貌与否都是以男性的审美标准为尺度进行评判。“女神”、“小花旦”、“女汉子”等词汇在新闻中的频繁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歧视现象。多次担任总理记者会首席翻译的张璐也因为其才华外貌出众而出现在各大新闻报道中,而这些新闻报道几乎都在标题中给“张璐”这个名字冠以“美女翻译”的修饰性定语,相对于她的才华,媒体在报道当中首先提及的却是她的端庄典雅。以下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所使用的一些标题。
“总理记者会美女翻译张璐迷翻网友” 中国青年网
“美女翻译张璐现身总理记者会 依旧高大上 ” 扬子晚报
“两会美女翻译引关注 冷艳干练神似赵薇” 新快报
可以看出,女性出众的外貌才是能够吸引大众的话题,相比之下女性的才能和学习力经常在报道中被淡化或忽略。
1.3 女性角色标签化
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闻报道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更容易被标签化,教师、护士、家庭主妇等作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被广泛认可,而对于身居要职声名显赫或是独树一帜的女性大肆报道,似乎女性的成功或失败相对于男性来说都是异常的。英拉作为泰国历史上第28位总理,她的上任与职务解除都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题材。而在所有与英拉有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见到“首位女总理”、“美女总理” 等词汇的出现,而且绝大部分会作为定语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在有关女性政要的新闻中,媒体更关注的是她们的性别,容貌与家庭等因素。这种对于国际政要的女性身份的特殊强调,实质上是对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不公平对待,因为在整个社会的整体认知中,“总统”“总理”等一般被默认为男性词汇,而实际在语言学中这些词语是中性的,并没有性别标记。包括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韩国总统朴槿惠、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女性国际政要在许多报道中所扮演的都是一个“突破自我”的女性形象,因为这与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冲突。再来看一些新闻标题:
“铤而走险骗钱财 家庭主妇成囚犯” 法制网
“温州大妈聚众吸毒 寂寞是主因” 中国妇女报
“贪官情妇成高危人群 为何还有女人趋之若鹜往上扑” 中国网
不难看出,在这些新闻标题中,无一不把女性的社会角色标签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女性的角色应该是母亲,所有女性的身上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生儿育女是每个女人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女性的角色应该是家庭主妇,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是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女性的角色应该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长相姣好,轻声细语的呵护每一个病患。在有关贪污腐败案例的报道中,“情妇”、“小三”、“二奶”等词语更是成为高频词汇,把官员贪污腐败的发生与女性的作用联系起来,夸大或强调女性在此类案件中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这些词汇的选用都是语言性别歧视的一种体现。
2 结论
人们对于周边生活世界的认识大多数是来自大众传媒,新闻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建构。所以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应该正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树立平等公正的思想观念,摆脱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在议题选择上还是遣词造句上,都应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感受和利益。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都要仔细斟酌其所运用的词语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是在真正客观公正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要在不断的新闻实践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和方法,提高对可能出现的语言性别歧视的敏感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更加温和客观的传播方式体现出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徐莉.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孙书蝶.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J].新闻爱好者,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