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活在学科教学之中
2015-06-30霍军
霍军
德育是个慢活儿,细活儿。急了没有用,效果不明显,不能立马变成成绩榜上的名次给我们增光添彩。而且,颁发了三好学生奖状,评了德育标兵,似乎也还不能说德育的事儿圆满了。在今天很多校园里,所谓德育,仅仅意味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味着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各种规矩的强行约束,以及由此形成的“养成教育”。或者,德育就是升国旗仪式、大会校长讲话等活动的宣讲“灌输”。某些地方,德育还把一切的管理演变成让学生拼命苦学、竞争名次的精神动员,无节制地强化着教育的功利化色彩。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说:德育,应该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德育,应该是伴随学校各种知识的技能教育,自然而然实现的一个学生品行健康成长的目标。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可是,因为课任教师忙于教学,穿梭于各班之间,教学内容繁重,作业批阅量大,考试名次压力沉重,所以,德育常常仅变成了班主任的责任,与课任教师无关,与课堂无缘。
如果说,德行就是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合理和谐行为,那么,真正的知识就应该是促使人们达成这些行为的真理。学习知识的目标只有一个——促成人类的幸福。回归这个常识本身,有助于我们增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信心。因为,在根本意义上,学科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资源。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如果离开了促成人类幸福这一基本目标,它就毫无价值。思考今天我们教育重智轻德的偏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偏离了这样的目标。教育的功利化与社会的功利化互为因果,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性后果。如,道德沦丧,竞争加剧,感情冷漠,人际、国际关系紧张等等。把知识当成功利化的敲门砖,一味地讲求应试,而放弃学科教师应有的传递智慧和文化价值的使命,只能让知识既非造福人间的工具,也非润泽个人性灵精神的营养,而是沦为了竞争的手段、成功的台阶、装点门面的旗号。
所以,必须认识到,没有单纯的学科教育,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就是德育,而学科教学都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学科教学绝不能游离于德育之外,德育也不能变成学科教育的装点。因此,学科教师虽不可能天天有时间找学生单独谈话,但他每节课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与学生的谈心。他的课堂德育,不是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的特别训话,讲大道理,也不是无中生有,生拉硬扯,本末倒置。
学科中包含着世界的各种原理,包含着生命的法则,这些原理与法则,也是人生的道理。儒家经典《大学》所讲的君子成长的第一课,就是“格物”。朱熹解释,格物就是“即物穷理”。探寻事物的原理,让君子得到自身成长的真理。在儒家教育中,科学本身就是让我们获得德行的方式。不违信念,捍卫真理,追求智慧,明辨慎思,讲求逻辑,尊重事实,去伪存真,动手动脑相结合,重理论也重实验,在充分备课基础上让知识烂熟于心,引领学生在科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的世界里寻幽探胜,从而将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思考的乐趣,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内涵传递给学生,这就是学科的德育。因此可以说,最好的学科教学,也应该是最好的德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得透彻:“对教学工作的真正兴趣——亲切的语言和更亲切的情感,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绝不会不对学生发生影响。”学科教师的德育,就是他的教学工作的全部体现出来的内核。讨论交流,对话合作,循循善诱,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展开教学,看得见每一个学生的存在,给最慢的学生讲完话的机会,给最敏捷的学生表现的舞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平等公正,因势利导,这就是体现在教学细节里的学科教师的德育。
优秀的学科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应该通过自己对学科内容的深入领会和透彻理解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和发现学科内容中生活哲理。他因为博学、勤思、爱智、好奇心强烈而善于打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发现各学科之间、学科与德行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教学物理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小说教学,最精细的人物形象分析,就是最好的人生典范示例。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汲取历史经验的重要。数学的逻辑思维,又何尝不是为孩子们明辨是非的德行夯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学科内涵的探究中形成掌握知识的痴迷,从而建立自身与知识之间内在的生命联系,由此形成一种理性态度,真诚情感,这就是德行的体现。敬爱一门学科,这敬爱就是德行的根基。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