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微
2015-06-30杨桂香
杨桂香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99—01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直观材料和引入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
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心理,他们愿意动手摆弄并进行分类。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如,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2”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