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2015-06-30柴秀梅

甘肃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内涵小学语文

柴秀梅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整体把握;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84—01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呢?

一、正确理解“整体把握”的内涵

1.“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对文章的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为此,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这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灵动、活泼的阅读方式。明乎此,才能让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2.“整体把握”应贯穿于整个阅读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把握”与“整体──部分──整体”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还以原来的认识去看待和使用“整体把握”是不恰当的,应该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并且使课末的“整”比初读的“整”内涵更为丰富。

二、“整体把握”的课堂实施策略

1.“诵读”中整体领会。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这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司空图)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2.“思路”中整体把握。“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文章不同,思路当然不同,有的按时间顺序或人的认识发展来结构文章(纵式),有的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或材料的内容归类等来结构文章(横式)。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3.“情境”中整体感悟。这是指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从而悟得教材的真情。例如,教学《麻雀》中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幼儿的段落时,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那扣人心弦的搏斗场面,紧张激烈的音乐旋律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焦急不安的忧虑情绪,不由自主地为老麻雀的命运所担忧,并为老麻雀的献身精神和爱子之情深深感动。

4.“词句”处整体理解。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拓展到全篇(“体”),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若扣住文题中的“壮”字,就能神奇地统率起全文内容,一“壮”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壮”这一个在课文中不大引起学生注意的词语让学生的视线“立体”性地集中起来,使他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到了更深层次的境界。

总之,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广大语文教师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便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的体现。“整体把握”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有遵循这种阅读方式,才能让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内涵小学语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