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015-06-30芮雪玲
芮雪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6—01
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对于合作学习,部分教师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考虑学习内容是否合适,只要是上课就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表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当
数学教学中很多难点需要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才能得出结论,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但是对于很简单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而且如果很简单的问题也交给学生去交流,学生便会失去交流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懈怠。新课改要求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拿过来进行合作交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甄别,只有遇到学生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安排他们合作交流。
比如,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一个教师在教学伊时,就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问题是:通常我们衡量物品的质量时用什么工具?“千克”与“克”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在课本上阅读提示中就很明显,根本不需要学生讨论,学生看似很热烈地讨论,其实答案在讨论之前就已经知晓。所以课堂上看似很热闹,实则没有效率。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千篇一律
走进现在的课堂中,你会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都是学习小组的交流,形式单一。当然,合作交流一定要有小组成员,并且要2人以上才能合作。但是每一节课只要是需要合作交流的时候都是“小组交流”,而且还比较固定,学生便会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便丧失思维的积极性。其实,合作学习的形式有众多选项,相互提问、相互检查、个人对抗、小组竞赛、操作分工、帮扶对子、辩论会、小组表演、社会调查等等。这些都属于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
比如,教学 “长方形与正方形”时,为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直观感知,有一个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从身边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之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各个物品的边长并总结出特点。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其实这个合作学习的时间就有些滞后,应该在学生测量的时候一起进行。组员们一起动手,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在此过程中就可以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
三、合作学习的引导有失平衡
数学课堂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这是符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的。理性思维的引入需要讨论和探究,但是教师安排学生探究以后要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为学生解决矛盾。但是现实往往是教师安排完学生合作以后,就等待合作结果的呈现,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没有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在指导的时候也没有针对性。合作学习的引导失衡,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教学“花边有多长——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一个教师讲解完“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合作交流,之后任由学生探究讨论。10分钟以后,学生开始说合作的结果。合作学习方式选择不错,但效果却出现较大差距,其实问题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学生合作探究的时候随时提示指导,帮助学生及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教师并没有给予适时引导,只是在一旁喊“加油”。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总之,数学教师要认真领会合作学习的原则,突出重点合作的内容,灵活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且在学生合作的时候积极参与,随时调整学生合作的方向,指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