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
2015-06-30潘霞
潘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师生关系;教材;习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2—01
近年来,小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经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1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可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就我们本地现状来看,受制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同时会加重师生负担。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种有益的、必要的探究。
一、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有自尊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最高需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理解学生,用一份童心去认识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去约束他们。在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了心理负担,回答问题才能没有顾虑,各种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虽然它们不是直接有序地表达出来的,而是和其他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但是如果深入挖掘,就会创设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针对“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意当花生那样的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己见。这样,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同时也明白:做人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还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并善加利用,就一定能挖掘出适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
三、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他们的世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有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话题纳入作文教学之中,既可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求,又能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解开他们的心结。在写作过程中要给学生松绑,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下见闻和感受。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感想,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写作的自信,也可以使他们积郁的情感得到宣泄。
四、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正确利用,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贵在“春风化雨”,贵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逐步完善心理素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Z056)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