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朗读 培养语感能力
2015-06-30何建英
何建英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感悟”语言的重要,它就是近代社会给它所定的一个新名词“语感”。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我觉得我们所要强调的语感,就是要注重对语文的直观和直接把握,就是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用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无论是看书、看报,或者听人说话(包括自己说话),要能一眼就看出来,一耳就听出来,这是我的材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就是这种语感,它对强化语言感受,提高语文知识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获得语言文字图像的有效手段是朗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对无法直接可感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把握和判断,从而获得语言文字的图像。要完成这个过程的有效手段就是凭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画,将文字转化画面,让画面代替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要创设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熏陶,使之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只有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如苏教版第三册《秋游》这一课,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在教学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比较简单的图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简单的画面充满生机,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去朗读的热情;接着,我用通过放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感知秋天的美丽景色,为学生初读课文做好示范。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及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清晰地呈现秋天郊外美丽的景色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习“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一句时,我设问:秋天的农田美不美?美在哪里呢?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找出描写田野美的词语:黄、红、白。教师再恰当指导朗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通过朗读来完成,让学生对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形成了敏锐的感知,从而使秋天田野的斑斓色彩跃然纸上。
二、领悟语言文字的情味要靠朗读
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情感,美妙的想象,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妙意趣和主观评价,怎样才能让学生敏锐地感觉到呢?我认为只用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情味。
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促进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在结尾设计中,为了要帮助学生理解“一溜烟”这个词语,从而认识狐狸一次次讨好乌鸦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在教学中,我设计朗读配合表演,请学生上台表演,狐狸怎样叼起肉,迫不及待地溜走的样子,另一同学在旁朗读。这样边朗读边表演,既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又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意趣。这对于理解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自作自受就更加深刻了。在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去分析其意义来得更直观。学生心悟其意,心融其境,对语言的感知也更敏锐。
三、体验语言文字的思路,凭借于朗读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杜甫对于语言文字最贴切的诠释,同时也隐含着深刻的道理,给我们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教授,也指明了方向。阅读中,只有用心感知,深刻领会,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文章的情感要靠分析,更要靠感受。朗读便是体验文章情感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地训练。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队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阅读中应加强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培养语感。
如第三册《乡下孩子》,作者用清新、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农家孩子的童年生活,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文章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朗读为主,以讲为辅,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
1.示范引路,感知课文
在教学起始阶段,我先范读,并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中的插图,注意老师的情感基调,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获得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接着老师再让学生带着“这首诗歌是从那几个方面去描写乡下孩子的”这一问题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朗读中萌发想去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学好这篇课文的心愿。
2.理解先行,朗读并行
朗读以理解为基础,无论哪一篇课文都要在先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朗读好,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如第一自然段,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怀里”“背上”“黄鹂”“野菊”等词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和在爸爸妈妈“怀里”“背上”的温暖和幸福后,再引导朗读,这时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孩子的天真幸福。
3.细读品味,读出意蕴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对于有些重点词句,我们还要细细品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李白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学生通过朗读这一外化的表现,逐步深入课文的意境,充分感知课文遣词造句的生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揣摩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最后一個自然段“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这里的“阳光”和“旷野”就已经升华了。我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强调“阳光”和“旷野”,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农村天地的广阔和前景的光明。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革新,要着力凭借朗读,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这是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