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
2015-06-30沈静怡
沈静怡
看到这样的一个案例:《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我感到迷茫,到底语文教学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现在的老师都只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的迷糊,学的木讷吗?
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教育界曾展开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甚至发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审视语文教育,有的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有的过分强调思想性。语文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谁都会教,实际上是难教难学,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都面临这种尴尬的境地。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单调的境地。由此,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变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课重现生动活泼是当务之急。
我从教于一年级,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你描绘。然而我想我要否定这种观点。因为哪怕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他们也不是什么都不懂。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认知去教导。43个孩子就有43种教育,他们的语文認知参差不齐。然而,如若脱离了孩子的“从前”,那么教育便无法实施下去。
个人认为:“从前”即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和生成,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达到提高学生生存必备的语文能力。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展现“从前”,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充分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和挖掘创造素材性课程资源。面向“未来”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面向“未来”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可能面临的生活进行预设,并用学习到的知识对其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的确,语文学习,需要立足于“从前”,但也要服务于“未来”。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能明白怎样做一件事是最好的,可能发现自己一直忽略了父母的爱,也可能看到自己身上所缺失的品质。现在的孩子与社会的接触太少,被父母保护在怀中,而语文知识的广泛,则给了孩子一个虚拟的社会。尽管是虚拟的,然而总有些异曲同工的妙处。并且,当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就会产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要养成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的魅力,在于搭建起从前与未来的桥梁。从前与未来的生活给了语文更多新鲜的血液。它让语文如童话中不会衰老的仙女,又如那神奇的海苔,让水手充满力量。而语文让我们的生活,色彩绚烂,大大减少了我们生活中的错误。
正如此,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更是在学做人,在学生活。
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短小而意远。如读屈原的《离骚》,感慨于他的“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执着,也总会被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所感染,之后,我们也会沿着他的路,用心去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浓浓的爱国之情让人肃然起敬。又如李白的《蜀道难》,让人如临其境,虽说这是李白超人的想像力所致,但若无“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和胆略,此“难”又何可言及呢?所以,“蜀道难”只是李白虚置的表象,其深层含意还在于“世上无难事,用心而为之”。戒战如平险,谁可为之?唯有李白。由此看来,李白的用世之心积极而强烈,浸透字里行间。读这些诗词,让人心潮澎湃,时而忧愁,时而激愤。我们总忍不住将他们的经历与自己的相联系,心湖泛起层层涟漪。
又如,读孔子和庄子的文章,让我们能怀有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做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兼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让我们于浊世中,掀开迷雾,有一点亮光的指引;让我们将日子演绎成一门生活化的艺术,高雅而清新。
现在,我接触的是稚嫩的在某些方面有如白纸的孩子。她们对很多事情缺乏正确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正确的价值观。然而,我们简短的形式各异的文章,却教会了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比如:《蘑菇该奖给谁》教会了孩子要敢于和高手比赛,延伸到日常学习中,便是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竞争,切不可认为还有人比自己差。又如:《奶奶的白发》,于细腻的亲情中告诉孩子要孝顺老人,要懂事,要能体会家人对自己深切的爱。
现在的孩子格外的幸福,然而也存在令人惋惜的地方。过分的宠爱,民主,让很多孩子成了脱缰的野马,高傲,自私。所以,语文的课堂是春笋得以生长的春雨,是花儿得以灿然开放的阳光,是那么的重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