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感受尊重体验
2015-06-30夏瑞蓉
夏瑞蓉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新课程愈来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本课教学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在充满情感色彩的课堂上,扎实而愉悦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丰富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描述】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一开课,伴随着深情地音乐,披文入情:“几发炮弹落在了孤儿院里,几个孩子受了重伤,其中一个小姑娘伤得最重,不立刻抢救、不输血就会死去,生命危在旦夕,输血的重担已经落在了几个孤儿身上,此时此刻,找到合适的血源就能挽救小姑娘的生命,输血迫在眉睫。”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染了学生,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为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环节二:品读感悟,互动体验
师: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害怕吗?
生:害怕。
师:大家仔细读读阮恒献血这一部分(5—11自然段),把你觉得写出了阮恒害怕或不害怕的句子找出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生:(读文)“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阮恒犹犹豫豫的。
师:说得很对,但从他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阮恒的犹豫了吗?(再读)
师:这句中哪个词让你心里为之一颤?
生:颤抖。
师:当时阮恒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到阮恒害怕得不得了。
师:他在怕什么?
生:他以为献血了就要死去。
生:他以为要把他全身的血全抽出来给小姑娘。
师:把你全身的血抽光,你害怕吗?
生:害怕。(生读文)
师:“颤抖”要真的有点颤抖,(读文)“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学生各读,效果并不好)。
生:我觉得这句写出了阮恒不害怕,如果他真的害怕,就不会把手又举起来了。
师:是啊,阮恒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一组训练,学生深刻体会到阮恒此刻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再让学生用声调和语气表现出阮恒的矛盾心理,通过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此时,学生仿佛一个个小阮恒,我能从每个学生的声音里感觉到学生们被阮恒所感动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抓住学生情感的脉搏,设计符合文本情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飞翔,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获得并掌握新知识。)
师:别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描写吗?
生:“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生:“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生:“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出示句子。
生:他“突然啜泣了一下”,這个“突然”说明他一下子感到了害怕,他开始不哭不动,一定是不知道害怕,现在知道害怕了,才突然哭了,全身抖起来,害怕极了。
……
师:(指名读)他读时,大家注意课文用什么词语来描写他哭的。
指名把几个词写在黑板上。(啜泣、哭泣、抽泣)
(通过表演比较几个词语哭的程度,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阮恒当时的动作来体会伴随着三个词语的变化,阮恒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充分体会了阮恒的心理活动后,把这三个词提炼出来,深入比较,讨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这样让学生明白词语运用的精确性。)
环节三:读写结合,移情升华
师:小姑娘得救了,她醒了以后,会对阮恒说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设计一段阮恒与小姑娘间的对话。
(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对话设计得非常精彩。通过孩子们的话语,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真善美的崇尚,对奉献的崇尚,对人物品格的再认识。这正是较好地运用了对话这一平台,学生之间进行了移情。后一位学生在前一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进行了深入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迁移在无形中起作用,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案例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我们学校语文组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评析,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
1.关注故事的情节,整体研读文本
这是一篇叙事类文章。写事的文章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存在,但写人的文章和写事的文章在教学上肯定是有区别的。我想,要上出叙事课文的味道,除了要聚焦人物,还要关注故事情节本身的一波三折,努力发挥文本自身的“召唤”功能。
小姑娘急需输血——在沉默中举手献血——充满恐惧的献血——误解献血会死——了解冒死献血的原因。这是文章的情节变化,也暗合着读者的阅读心理。在教学第二课时,我省去了前四段和后三段,主要研读了阮恒献血时的心理,因为没有联系前后内容,这一部份情节内容就孤立起来了,学生在感受阮恒矛盾心理时也并不那么细腻。
2.课文情感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对人物进行定性
写人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衬人,写事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说理。再次审视文本,我感觉到教学这篇写事课文应该通过读懂在误以为献血会死的情况下,阮恒为小姑娘献血这一件事,从而感受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对阮恒个人的赞美。
在感受到阮恒的害怕,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后,教学应走向哪个方向呢?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文章的理即友爱在文境中进行升华,比如基于文本想像小姑娘对阮恒的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拓展一些友爱小故事,或读几条友情格言等等。当然这些还是我不成熟的想法,叙事类的课文教学应走什么样的路子,我会继续努力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