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千古绝唱》谈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

2015-06-30徐玲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融合

摘要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共同推动着艺术文化的发展,而在璀璨迷人的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中,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艺术堪称声乐百花园中两朵沁人心脾的奇葩。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声腔的结合,能够拓展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空间,并促使民族声乐艺术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本文以《千古绝唱》为切入点,对我国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契合点、《千古绝唱》中对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以及《千古绝唱》对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融合带来的启示做出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民族声乐  戏曲声腔  《千古绝唱》  融合

我国传统的戏剧艺术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戏曲中的精髓已经对我国民族声乐创作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在对戏曲做出吸收与借鉴的过程中,也让民族声乐风格同质化的问题获得了一定缓解,由此可见,戏曲声腔与民族声乐的融入,不仅可以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能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生命力的提升。《千古绝唱》中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向我们展示了两种艺术融合的可行性,并为两种艺术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由这首歌曲可以看出,要创作和演唱出具有代表性以及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就有必要对传统戏曲唱腔做出借鉴,只有如此,我国民族声乐才能够不脱节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也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  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契合点

无论是我国民族声乐还是戏曲声腔,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因此,我国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之间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二者的相同点为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1  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

毕竟民族声乐与戏曲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乐艺术类型,因此,民族声乐与戏曲在演唱风格与演唱技巧方面体现出了多种差异,但是二者在文化意蕴以及文化意蕴的表达中却体现出了诸多的相同之处。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出现与发展的土壤,固然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其文化底蕴却如出一辙,因此,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民族所具有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征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呈现,而戏曲声腔的融入,则能够让民族艺术的个性和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与呈现。如在《千古绝唱》中,戏曲唱腔频繁且大量的出现在这首歌曲的散版部分。演唱者在京胡前奏结束后,使用京剧声腔开始演唱,此处的京剧声腔为这首歌曲奠定了厚重的基调。京剧唱腔之后则是昆曲唱腔,此处的曲风开始从高亢明亮变得圆润柔美。这些唱腔的运用,让歌唱者表现出了细腻、柔美的意境,并且凸显出了这首乐曲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直到中间部分,现代配乐才在这首歌曲中若隐若现,此处歌曲的节奏逐渐变快,并且通俗唱法取代了戏曲唱腔,低沉厚重的声音也能够让听众感觉到演唱者对古老故事的娓娓道来。而在再现部分,戏曲声腔又替代了通俗唱法,但是这一部分对前面的戏曲声腔是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因此,虽然同样是戏曲声腔,但是却具有着明显的不同。

2  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具有相同的美学追求

声乐艺术都具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这种人文气息在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中都有所展现,具体而言,这种人文气息体现出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在唱法方面都重视意境的营造与表达,并重视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一特征来看,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美学思想与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是相通的,而通过实现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结合,二者之间的个性与共性则能够得到凸显。在演唱过程中,民族声乐与戏曲都要求演唱者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并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发生和共鸣,这些艺术技巧层面的追求,也体现出了民族聲乐与戏曲在精神美学层面所希望达到的和谐。事实上,我国民族声乐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着宽泛性特征,多民族文化特质的差异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并且我国民族声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当前也没有指出哪个时期的民族声乐才是这门艺术所具有的标准。但是,有些学者却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唱法风格做出了分类与界定,其中曲艺戏曲唱法就是这些分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相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者而言,专业的戏曲演唱者具有着更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程度以及更加规范的唱法。从这种分类中可以看出,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已经具备了进行融合的实践经验,并且二者在声乐美学上的追求都要求实现情声结合,坚持使用情感来对歌唱的内涵进行表达。

二  《千古绝唱》中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

从《千古绝唱》中,可以看到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在演唱风格、曲式方面所实现的融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戏曲声腔做出借鉴的基础上,《千古绝唱》体现出了明显的民族艺术个性和民族文化底蕴,这让《千古绝唱》与其他歌曲在曲调、风格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了差异,并使自身具有了优秀且难以被取代的特点。

1 《千古绝唱》在曲式风格方面对戏曲声腔的借鉴

从《千古绝唱》的曲式风格来看,《千古绝唱》具有一段体曲式特征,并具有三部性结构。转换为结构图则能够直观地看到这种曲式风格所具有的特点,即A=前奏2+a+b+a,。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中,听众不难听出这三个结构所具有的差别,其中前奏部分由于使用了京胡这一乐器,所以《千古绝唱》具有了明显的传统文化韵味,并且也让前奏部分具有了先抑后扬的曲调特征。虽然《千古绝唱》仅仅是由两个小节来构成,但是戏曲声腔风格的融入准确地传达出了世事沧桑的情感,并且也让这首歌曲具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另外,这首歌曲的主题曲主要是利用与前奏所进行的对比来体现的,这种抑扬风格具有着典型性。共同构成主题曲的两个并行乐句体现出了较强的结构性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在两个并行句中,“情”字得到了强调,这对于激发听众思维、引导听众开展联想具有着重要作用。呈现段能够促使听众产生古老、传统的审美体现,但是在呈现段之后,二胡的使用由引导着听众向现代情境转变,并使听众感受到少女在情感上的惆怅与爱情中的生离死别。再现部分则主要是为了回归主题,不同的是,在《千古绝唱》中的再现部分对前面已经出现的那一部分做出了改编,因此,再现部分为听众带来的审美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总之,在《千古绝唱》中,现代配乐与戏曲配乐实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配乐运用上所体现出的跨度,也促使《千古绝唱》成为了一大经典之作。

2  《千古绝唱》在词作方面对戏曲声腔的借鉴

《千古绝唱》向听众讲述了一个古老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在歌词中却没有对有关爱情的内容作出过多的阐述,而是使用“悠扬琴曲”、“万里风光”和“山高水长”等词语反映出了人性的纯真与爱情的挚诚,这种隐喻的手法使这段爱情故事的凄美质感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从《千古绝唱》中歌词的句式来看,则体现出了与我国古诗词的相似之处。在每一句歌词中,尾音都基本相同,如光、想、往、忘等,这种押韵的尾音选择能够让演唱者的声音具有更好的润度,并且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在段式方面,我国传统的戏曲具有着一定的重复性特征,这种特征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三段式、二段式的结构经常出现。而在作词的写法方面,我国民族声乐更是与我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在《千古绝唱》中,就对戏曲唱词做出了大量的融合与吸收。从风格方面来看,戏曲声腔具有着情感真挚、质朴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是戏曲艺术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征,并且,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戏曲声腔具有了含蓄、清新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在我国民族声乐中被也被广泛的借鉴,如在《千古绝唱》中,歌词的表现手法不仅为听众讲述了一个故事,并且通过利用戏曲唱腔而让这个爱情故事的凄美程度更加凸显,因此,在这首音乐作品中,虽然字数较少,但是却因为歌词的整齐与精致以及演唱风格的多元化而能够向听众传达出完整的情感。

三  《千古绝唱》对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融合带来的启示

从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学院派已经成为主流,而体现民族风格的演唱者逐渐减少。学院派演唱课程的千篇一律,导致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作品逐渐产生雷同。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尝试融入戏曲声腔这一元素,甚至将曲艺作为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虽然许多人对于这种尝试持有反对的态度,但是事实上,在一定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也的确获得了一些成就。当然,这种训练方法所具有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如演唱者会以为民族声乐源于戏曲,并导致训练方法的偏差和错误,因此,为了避免演唱者在认知与训练方法方面走入误区,演唱者有必要对戏曲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做出区分,从而对现代和传统所具有的辩证关系做出良好处理。

从《千古绝唱》对戏曲声腔做出的成功借鉴来看,要实现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并不是要对我国民族声乐进行完全的戏曲化,也不是对我国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方音乐模式做出全盘否定,而是要挖掘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联,以提升名族声乐表现力、拓展民族声乐创作空间为目的,来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求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契合点,只有如此,戏曲艺术元素才能够在民族声乐中得以展现,民族声乐也才能够具有更加深厚的民族文化韵味,在此过程中,民族声乐唱法与戏曲声腔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处理。在实践中,要实现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首先需要对民族声乐能够对我国戏曲艺术精髓做出借鉴和发扬,特别是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元素,更应当给予较高关注;其次,在民族声乐和戏曲声腔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不能摒弃西方音乐文化中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西方音乐文化中的许多训练方法已经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对这些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摒弃,无异于因噎废食。民族声乐要进步、要发展,不仅要体现民族特色与本土化,更应当走向国际化。只有在对我国传统的戏曲声腔以及西方现代声乐训练方法做出共同借鉴的基础上,才能让我国民族声乐实现取长补短,也才能够让我国民族声乐以更富本土化色彩、国际化色彩的歌唱手段对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进一步的丰富。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声乐与我国戏曲声腔在文化底蕴与美学追求方面具有着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是《千古绝唱》这首融合民族声乐元素与戏曲声腔元素的经典之作得以问世的重要基础。《千古绝唱》无论是在曲式风格还是在词作方面都为我国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提供了成功经验,在推动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融合过程中,应当确保民族声乐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本土化特征,同时也需要避免对西方声乐理论一起训练方法进行摒弃,只有如此,我国民族声乐才能够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原素梅:《浅议民族声乐艺术及其演唱要求》,《大舞台》,2012年第2期。

[2] 姜姗姗:《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与融合》,《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第10期。

[3] 邓子娟:《浅析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因素》,《内蒙古艺术》,2011年第1期。

[4] 謝瑾:《戏曲唱腔中颤音的多样性及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民族音乐》,2010年第6期。

(徐玲,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