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我 呼唤人性

2015-06-30李一飞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巴克人性

摘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作品以“狗”——巴克为主角,讲述巴克经历不同“身份”阶段,完成了由“人性”到“野性”的蛻变,实现了由“狗”到“狼”的转变。巴克实现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变化,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性“三我一体”结构论的逆进化过程。巴克的逆进化过程对当下社会对人性的引导有着积极的启示:尊重本性,提倡自由;注重精神追求,崇尚爱与尊重。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巴克  人性“三我一体”结构论  人性引导

《野性的呼唤》主角巴克经历了“万物之王”的宠物狗、机智圆滑的雪橇狗和野性十足的魔狗三个不同的“身份”阶段,完成了由“人性”到“野性”的蜕变,实现了由“狗”到“狼”的转变。人类社会中的巴克实现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三我一体”结构论的逆进化,从超我到自我,到本我——狼性的回归。巴克狼性的回归是在人类社会的被迫回归,既体现物竞天择的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杰克·伦敦所处的社会环境迫使人展露本性,而非鼓励实现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作为心理学的理论介绍了人性发展的三个层次,社会对人性的引导离不开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认知。《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逆进化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为人性引导提供借鉴。

一  尊重本性:巴克的超我阶段和社会的教育误导

巴克出生在气候温和的美国南部,那里气候温和。它的主人是一名大法官,在那里它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它跳到游泳池里去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它有“‘十足的王室气派,它在狗群中威严地行走……因为它是大王——是米勒法官领地上所有爬着走、匍匐着走、飞着走的生物的大王,连人也在内”。此时,巴克心理的“本我”——狼性受到抑制;然而“超我”因受道德标准影响,而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控制行为。巴克对自己作为宠物的处境和地位很满足并怡然自得,对人类给予的一切充满信任和顺从。即使是被债务缠身的园丁贩卖给狗贩子的最后一刻,它仍然毫不怀疑。因为在它的意识世界里,社会的成员——人比狗高级,巴克——狗必须听从人的指挥,限制本我,遵从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而指导自我行为,以便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社会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之外,不可否认的有一条: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统治者给予经过筛选的价值观、法治意识和道德标准的灌输,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延续统治者的理念。

杰克·伦敦生活在19 世纪70年代到 20 世纪初,该时期属于资本家最美好的时代。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第三次工业革命悄悄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为北方资本主义扩大市场、获得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扫清了一切障碍,促成了美国第二次阿拉斯加“淘金热”和“西进运动”,带动了美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文明开始成为美国生活的主体,金钱成为获得社会承认的最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被马克·吐温形象地称为“镀金时代”。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贫民和工人阶级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资本家、垄断企业肆无忌惮、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社会剥削严重,资本分配和劳动所得极度不均衡。

日新月异的工业革命导致机械操作越来越多地代替人工操作,童工和工人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抛弃。为了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对工人受教育情况越来越重视。但是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绝大多数人培养成增值资本的工具。“事实上,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者的安宁和悠闲。”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在几百年来不断变革和改进,但教育目的一直未变,这是资本主义教育固有的本质特征。

温顺的“生物之王”巴克,在主人——资产阶级代表大法官的宠爱下生活在舒适的资本主义温床上,“资本主义文明”和资产阶级统治需求通过教育的引导带给它文明的洗礼,学会了听从人的指挥,遵从道德规范和社会文化环境,实现了超我的构建,蒙蔽了它对本性的认知。

合理引导人性首先不能忽视对本性的认知,应该在尊重本性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的误导掩盖了人的本性,错失了人认识本性的机会,剥夺了人筛选善恶的权利。这种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身。“知其然,知其所以为然”,才是教育应该倡导的,而这种倡导就是通过认知本性来实现人性的合理引导。

二  维护公平正义:巴克的自我阶段和物竞天择的社会

巴克自我阶段从被园丁卖给狗贩子后开启,并成为了雪橇狗。离开主人的巴克似乎失去了文明,被狗贩子无情驯化,刚开始驯化时,骄傲的巴克被打得头破血流,终于了解了在残酷的环境中只有强者生存的定律,没有公平道德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对抗恶劣的自然条件,背负沉重的雪橇,捱主人的鞭子,警惕四周野狗和狼群,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怜悯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对拿着大棒的人它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它介绍了最原始的统治的法律,巴克是在生命的半途之中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当它面对这种景象不能退缩时,它就要带着它所有潜伏着的被自然唤起的狡猾来对待它。”南方养成的文明社会的“超我”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这是生存的无奈,巴克学会了偷东西,学会了在雪地做窝睡觉,学会了撕咬和狼式快攻的战术,它日渐成长为一只成熟老练的雪橇狗。

杰克·伦敦生于美国旧金山市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很小就开始谋生,当过报童、学徒、装卸工;15岁开始流浪生涯,还曾因流浪被判坐牢,并服苦役;18岁参加失业工人组织的工人军向华盛顿进发;19岁时,他怀揣着一夜暴富的美梦,加入淘金大军奔赴克朗代克地区,然而杰克·伦敦不仅没有发家,还因为旅途艰辛患上可怕的败血症。他在日本工作过,又以记者身份去往英国。成名之后,他生活奢靡,挥金如土,建造豪华无用的狼舍,购置大量田产,养活挥霍无度的家人,最后只能举债度日、举步维艰。杰克·伦敦一生都在为金钱奔波,为金钱所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经历给他带来了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但同时也点燃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培养了他的拼搏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深受新思想影响更有利于他把这些经历和苦难积累成沉甸甸的创作素材,提炼、转化为优秀的传世佳作,积极诠释着对于生命意义及人生哲学的探索、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礼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杰克·伦敦写出了诸多的冒险故事,并提出了对野性的呼唤和回归。《野性的呼唤》帮助我们解读了杰克·伦敦所生活的那个动荡的时代。

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下,无论巴克还是杰克·伦敦都从内心呼唤公平正义的出现,以便更好地维護他们的利益,但是现实只有弱肉强食,原来所赋予的崇高和优美在现实生活中一文不值。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只好适应环境,加入资本主义这个血腥的世界,成为一条熟练的“老狗”。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以获利为目的的,是利己行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了利己最优的办法是利他。“对自己幸福的关心,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亚当·斯密的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是基于公平正义的基础,因此,在物竞天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平和正义的需求就如同阳光和空气不可或缺。《野性的呼唤》在呼唤公平正义,这是人性的呼唤。关于公平正义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引导,而是社会价值和行为结果的引导;所以应包含有效的道德规范,可以执行的法律制度和公平正义的基本共识。

三  精神的构建:巴克的本我阶段和社会的缺失

巴克的本我阶段在雪橇狗生涯中逐渐体现,野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它向往自由,而不是被这些法则所束缚。经过斗争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巴克已经不满足于向环境低头求生存,它开始寻求各种方式去改善它的生存环境。雪橇狗群的首领经常伺机欺侮巴克,巴克尽管想“狠狠的咬它”,但因为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只能选择厚积薄发、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巴克身上显现出了一种超群的原始兽的本色……它新生的狡猾使它泰然自若,很有自制力。它忙于调节着自己,安心地面对着新的生活。它不仅不选择战斗,而是还尽量可能地去避免这些争斗……”。几经搏斗,最后巴克打败雪橇狗首领,成为了一只让人闻风丧胆的“魔狗”——狼群首领。从南方到北方,从被施舍圈养的顺境到追求自由的逆境,巴克在磨砺中找回失落的本真,激发了本能潜力。“它一面漫游,一面猎取自己的食物,用的是似乎永远不会疲倦的轻松的大步慢跑”,在森林奔跑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力量,这种本能和野性让巴克无意识中体验到生命的快感,展现了生命美和野性美充分结合的完美境界。巴克无数次在月辉下倾听那神秘的声音,“内心激动且精神亢奋,如听不到它时便寂寞和惶恐”。应该说,巴克的回归荒野是一种必然。但由于舍不得离开恩人约翰·桑顿,阻碍了这种必然的实现。巴克蹲在约翰·桑顿的火堆边旁,“身后却映衬着各色的狗、半狼半狗和野狼的影子,催促它、激励它,……和它一道嗅风、一道聆听,给它讲解森林中野兽发出的声音,支配着它的情绪,指引它的行动……这影子的是这样的不可抗拒,使得人了和人类的要求一天天从它身上远去。”最后,桑顿的死使得巴克与人类之间的唯一纽带骤然断开,它一无所恋地奔回属于它的原始荒野,终究彻底摆脱文明世界。当巴克对月长嗥之时,对照呼应了作品的名字《野性的呼唤》,也可以理解是本性的呼唤。

巴克野性的回归是源于对自由的追求,因于桑顿的死亡。巴克最后的主人桑顿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爱,让它成为一条独立的狗,而非依附于人的狗,桑顿和巴克之间的驯养关系如小王子和狐狸的关系,基于互相的精神依托——认同、信任和爱。桑顿死后,巴克与人类社会完全切断了关系,精神依托随之消失。而那些野性的本能再次占据了它的意识,呼唤它回归自然。因此,对人性的引导离不开精神世界的构建,如信仰、爱和尊重等。当我们的精神出现荒野,人们的追求自然将体现本性的一面。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数字环境下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微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4167)。

参考文献:

[1] 杰克·伦敦,张勇译:《野性的呼唤》,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版。

[2] 胡先志:《从〈荒野的呼唤〉看不同哲学思想对杰克·伦敦的影响》,《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 欧文·斯通,褚律元译:《杰克·伦敦传———马背上的水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 列宁:《列宁论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李一飞,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巴克人性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7 The call of the wild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