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新市民素质提升策略探究——以温州市为例

2015-06-30谷小倩

成人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市民素质社区

谷小倩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325000)

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的城镇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①提高到2011年的51.3%②,年均增长超过1 个百分点。2010年2月23日,“三农问题”专家韩俊表示,2011年中国农民工大约有2.3亿至2.4亿人,80 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 后有4 000多万人。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达2.69亿人,要求融入城镇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70%以上。针对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近年来有的城市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我们称之为新市民。以温州为例,新市民由2005年的276 万人增长到目前400 多万人,年均增长率达6.4%,远超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已接近1∶2。本文所研究的新市民主要是“村转居”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构成。

一、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战略意义

(一)新市民素质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市民素质的提升一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是满足人的身心健康的需要;三是满足人的交流、文化、娱乐等社会活动需要。城市化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升。素质高低是影响新市民在城镇求职、定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管他们今后是融入城市生活,还是返乡创业、生活,只要素质得到了提升,当他们面临新生活选择时,就会增加选择广度、适应速度及融入程度。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能力。农民市民化不是农民身份的简单转变,农民市民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新生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步向城市的水平靠近。只有加快提升新市民素质,把新市民塑造成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技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市民,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三)新市民素质提升是推动落实“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重要保证

温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做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定,并将其确定为温州市“十二五”发展的战略目标。“幸福温州”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实现精神层面的,素质提升是关键。温州作为一个人口导入集中的城市之一,新市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在城镇迅速扩展和人口迅速流动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特殊群体存在着素质差异性显著、社区文化生活匮乏、从业技能竞争性差、城市文化的适应性不够等问题,成为了温州实现城市社会和谐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关注新市民的素质提升,科学地开展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活动将是推动落实“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现状分析

为了摸清温州地区新市民素质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针对新市民分布集中区域的部分新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准确掌握当前温州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现实状态和实际需求。

(一)新市民素质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选取了瓯海经济开发区,鹿城工业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双屿中国鞋都,龙沈工业区等5 个新市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共15 个社区,这些社区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和被征地农民组成为特点,参与调查的新市民有900 多人,年龄都在18 周岁以上。我们通过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调查发现,新市民在城市生活适应过程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市民的身份认同感不高,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只有11%认为自己是城里人,有33%认为自己是半个城里人,还有56%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二是新市民的人际交往圈子较狭窄,有63%的调查对象依然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将自己平时的交往范围局限于亲情、乡情的交往,54%的调查对象表明遇到困难首先是找亲戚朋友帮忙,其次是市民朋友和当地政府。三是融入城市生活依赖度不高。针对在城市去留问题展开调查,有17%的调查对象表示挣到钱就回老家,55%的人视情况而定,只有12%的比例有意愿留在城里安家落户,新市民极易产生“城市过客”的心理,再加上受户籍制度限制,进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四是闲暇生活质量不高,有53%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工作很忙,根本没有其他休闲的时间,有15%的对象表示业余时间无所适从,有8%的调查对象则表示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和进修。五是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被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不超过15%,有52%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普遍存在找工作难及现就职岗位职位较低现象,有41%的对象表示找工作难的原因是缺乏技能,有19%的人则表示是学历太低。

(二)新市民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市民在教育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新市民接受教育的需求不强烈

由于自身及外界原因,部分新市民是从农民转变而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观念保守,部分外来务工者是以挣钱为目的,无多余时间用于学习,加之新市民中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有限。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43%的人认为没有时间参加教育,20%的人认为没有兴趣,12%的人认为学了也学不到东西。

2.新市民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不通畅

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26%的人不了解周围的教育信息,不太了解的占58%,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20%不到。这主要是社区教育在教育信息的宣传上不到位,对课程开发没有真正找准新市民的需求进行开发,无法满足新市民的日常需求,也无法真正解决新市民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非常实用的技能教育问题。

3.教育资源匮乏,整合力度不够

现在新市民教育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形式单一,师资短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施陈旧或欠缺等情况。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41%的人认为教师上课水平不高,85%的人认为办学硬件设施不足,无法满足正常需要量,39%的人认为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不能满足需求,55%的人认为教学内容不丰富,不能满足新市民成人群体多元性特点。

(三)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900 多位新市民的调查统计,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的时间、空间方面。

1.培训内容需实用

调查数据表明,新市民对自身素质提升需求主要集中在技能培训方面,约有52%的人选择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也有24%的人选择提升学历,另有34%的比例选择法律权益方面的培训,44%的比例选择管理方面的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进城务工常识培训分别是12%和16%。

2.培训方式要灵活

对于培训的组织方式选择上,有51%的人选择由政府部门来承办,由社区来组织培训,这样能更加方便新市民参加培训;在学习方式上,有42%的人希望通过现场操作讲解的方式进行培训,有31%的人则希望师带徒的方式,这种“零距离”式的培训方式新市民感觉更亲切、更感性,也有部分新市民选择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的方式。

3.培训时空得便捷

对于培训时间选择上,有89%的新市民选择利用周末或是工作之余的晚上来参加培训,培训时限的安排上则更偏向于短期类的培训,类似学历教育和漫长的培训课程则不符合新市民的需求;在培训空间选择上有49%的新市民更希望选择离自己较近的培训点,比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临近公共场地、临近中小学教室等,总的来说新市民在培训时空选择上更喜欢短、平、快的方式。

4.培训目的求实在

通过调查发现新市民想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的选择都很实在,40%的人通过培训希望能增加收入,56%的人希望能提高技能和素质,36%的人培训目的是获得晋升机会,26%的人希望培训后能换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有24%的人比较在意培训费用的高低,10%的人希望培训后能获得培训补贴。

三、新市民素质提升在温州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新市民学历提升工程

温州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保障新市民平等享有学历教育资源权利,提升新市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指导性意见》(国办发〔2010〕11 号)和《关于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3〕5 号)精神,于2013年11月颁布实施了温政办〔2013〕174 号文件《关于加强新居民学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满足广大新市民学历提升需求为目的,大力推进新居民学历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新居民综合素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市新居民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提供有力支撑。到2017年实现新居民成人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合计招生2万人目标(中专0.8万人,大专、本科1.2万人)。项目暂由温州城市大学实施,学费补助采用财政补助一部分,学校减免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的方式解决。到目前为止此项目实施了一年多,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已经招收新市民参加学历教育2 000余人,其中秀龙鞋材、顺衡速运、兴机电机、长城机械等企业采取“送教进企”方式,有效解决了新市民的工学矛盾,为有效提升新市民的素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新居民学堂

瑞安锦湖街道作为新居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进行新居民教育培训,帮助新居民提高素质,2012年8月,锦湖街道新居民服务管理所与锦湖社区学校联合创办“锦湖街道新居民学堂”。新居民学堂是一个新居民教育培训和活动的载体,是一所由锦湖社区学校与锦湖新居民服务管理所联合举办,为新居民提供便捷学习培训的概念化、虚拟性的学校。培训的对象为街道新居民。培训内容:学历、生活和生产技能、法律和健康知识、文化素质等提升培训。新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新居民学堂就设计、提供什么培训内容。新居民学堂没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师。哪里需要培训和活动,新居民学堂就设在哪里,安排相应的教师送教上门。新居民学堂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锦湖新居民学堂成为瑞安、温州第一个专门进行新居民教育培训的社区教育项目,成为社区教育的特色项目。2013年11月12日《中国教育报》“有需求的教育就是有价值的教育”报道中,作为“一校一品牌”典型介绍锦湖新居民学堂。

(三)新市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

根据《关于做好外省来温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外省来温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求培训合格率、稳定就业率均达90%。温州市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的常规工作来抓,相关培训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做到技能培训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根据需求设置专业工种,做到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比例;在培训形式上,结合新市民的特点,做到培训与培训对象的特点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企业、送教上门等形式,利用晚上、工余和休息时间等开展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做到培训和培训对象岗位技能提高相结合,适当增加实际操作训练的课时比例,切实提高培训对象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素质。新塍镇新居民管理所积极探索,并组织协调镇社会事务所为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首期培训班在豪杰公司开班,培训职工120 名,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全部通过考核测试,并获得了专业技术证书。

四、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构想

通过上述的调查数据和相关的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实践效果分析表明,新市民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提升新市民的素质,要以教育为本,支持和保障新市民的教育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要结合新市民特点,筛选科学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让新市民爱学、乐学、会学。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新市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

1.将新市民素质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在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中,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劳动管理、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等部门,为此建立新市民教育领导机构——新市民教育委员会,依托温州已经建立起的社区教育四级架构网络: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社区分校,建立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四级教育网络,搭建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

2.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市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

将新市民补偿教育纳入当地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一是对新市民接受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对象的范围,例如新市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也能享受学费免费政策。三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免费为新市民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法律、计算机操作知识普及、文明礼仪等培训。四是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学分互换,资质互认互通。

3.完善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网格化服务架构

在四级架构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首先,通过各级社区教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提高新市民终身学习的意识,确保新市民快速准确地获得教育信息。第二,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网络、各类成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挂牌成立“新市民教育培训学校和新市民教育培训基地”。第三,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商会、协会等社会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各类新市民教育服务网络等。第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依托“温州学习网”资源优势,开辟新市民专栏,专门向新市民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教育信息。

(二)创新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培训方式

在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应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可以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实践部分可以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利用好企业或现有教育培训基地资源,由专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和动手操作;如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除采取必要的讲座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广场文化表演、群体活动等形式;其他的培训内容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教育培训方式以适应新市民的需求。为解决新市民的工学矛盾,提高新市民教育培训的参与度,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活动尽可能地安排在新市民的休息时间,如周末、节假日、晚上等,在培训地点上尽量选择临近新市民比较集中的社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并把一些文化类的活动直接办到社区里,让新市民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关注,提高新市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构建符合新市民需求的素质提升课程体系

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是面向新市民群体全体成员、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需求的活动,不同层次的新市民接受教育的目标和动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较明显的差异。从调查结果和新市民的反映来看,新市民素质提升需求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为主,也有科学文化提升的需求,同时还有法律常识、计算机、家教、心理健康、科普等方面。因此,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新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导向,以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为根本,以城市文明素质的提升为重点,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并根据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项目,设置菜单式课程和培训项目,形成综合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内容,全方位提升农民工新市民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新市民教育培训质量

1.有效整合辖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有限资源共享机制

新市民素质提升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帮助,需要整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才能完成。如何有效发挥辖区内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形成有限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持续开展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挖掘辖区内处于闲置状态的社区文化技术学校的教室、社区活动中心等资源,并充分共享辖区内学校丰厚的现有教育场所,借用中小学、大专院校等学校的操场、教室、阅览室、娱乐室、实验室等场所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活动,甚至可以借用辖区内工业园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开展短期的新市民教育课程培训,实现教育硬件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新市民素质提升可依托辖区内优质的教育机构和师资资源成立新市民素质提升讲师团,讲师团的成员可以是辖区内的政府各机关、事业单位等职能部门的优秀讲师、专家,可以是各类学校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社会团体内部的讲师资源,甚或是相关企业公司内部的优秀专家、内训师等,讲师团所涉及的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新市民教育委员会统筹安排。

2.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市民教育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对新市民教育培训效果进行检查、分析与评定不仅可以诊断现行教育的优缺点,还可以引起新市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重视。一方面建立新市民教育培训的评价机制,由新市民教育委员会制定新市民教育培训质量标准、教育办学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评价办法,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新市民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国家政府评估机制、个人社会监督机制、用工单位反馈机制的三位一体评价机制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新市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实施新市民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凭借新市民终身学习卡对新市民终身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并将终身学习卡同“新市民积分管理”政策结合起来,新市民参加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素质提升活动等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的经历都记入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卡的积分可以折算成“新市民积分管理”政策的相应积分,从而实现“高积分高待遇”,促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也实现了新市民应有的国民待遇。

(五)形成多方投入的经费筹措渠道

新市民个体通过教育培训能得到收益,整个社会也会因为新市民素质的提升而获益,新市民通过教育培训加快了与城市的融合,提升了城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发展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新市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是政府的职责。首先,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在实际操作中由政府按新市民教育人均经费方式纳入财政预算,以温州市为例2014年全市人均社区教育经费5元/人,新市民人均教育经费可参考社区教育经费的人均标准来设定,将此标准转换为教育券形式在新市民中进行发放,新市民凭券向合规的教育培训机构购买服务,教育培训机构凭券再从政府获得补助得到服务的肯定。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因地制宜地利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及个人等各方积极参与新市民教育培训经费筹措,培训机构为获得政府购买服务需投入相应的经费用于新市民的教育培训;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按职工工资总额1.5%的标准及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规定,并确保用于职工教育培训;个人为了得到个体的素质提升,获得相应的新市民管理积分,自愿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再通过发动宣传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新市民教育培训事业或采取与政府合作办学的方式支持新市民教育,政府从政策上给予税收优惠,不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注释】

①国家信息中心.城市化发展[EB/OL].(2009-9-24)[2009-10-3].http://mayor.cei.gov.cn/loadpage.aspx?Page =ShowDoc & CategoryAlias = yclm & ProductAlias = sjjcyc &BlockAlias = fuszyc&filename = /doc/fuszyc/200909242022.xml.

②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2012-11.

[1]徐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学习需求的调查和分析[J].成人教育,2012,(4):29—31.

[2]潘玲珍.温州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1—22,45.

[3]祝宪丁.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机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5—9.

[4]秦波.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57—59.

[5]汪敏生,王益宇.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对策与行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29—31.

猜你喜欢

市民素质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