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别陷入弱者思维
2015-06-29张月燕
张月燕
三个人做朋友,彼此之间是很难一碗水端平的,总有一个人或多或少被忽视,而来自于朋友的忽视,确实挺容易让人受伤。你可以委屈,可以脆弱,可以矛盾,因为这些不舒服的确存在。但是,不要就此陷入弱者思维。
什么是弱者思维呢?打个比方,周末在家,如果你的两个朋友打电话叫你一块儿出去玩,你就很开心。如果她们俩出去看电影了,没有找你,你就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打电话给她们:“你们俩到底什么意思?我一个人在家没事儿干,你们去看电影之前给我也打个电话有那么难吗?”甚至可能你连电话都没打,只是默默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想要一个说法的冲动却一直在你脑子里打转。我想你多半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那么你有没有觉察到,在你开心或者委屈的那个瞬间,你似乎已经忽视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你以为你只是白开水,糖来了你就变甜,盐来了你就变咸。你有没有想过你完全可以是主导者?你可以选择是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并且让大家都可以热热闹闹、开开开心?
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刘文和王小双的问题,当然不是说她们就没有问题。不谈她们的理由在于,极端地讲,交往这种高级活动,你一个人就是全部了,无需配角。因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之前必然会在电光火石间先和自己交往:自卑、自信、自傲、自喜、自怜、自责、自谦……然后用这些结果去和别人交往。弱者思维下的自我交往结果就是:我只能被动等待别人对我好或者我只是想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你想想看,你跟在她俩后面玩手机时有没有过这样的心态?
最可怕的是,弱者思维会带来一个逻辑:既然你是我朋友,就该无条件地照顾到我的心情。事实上,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通俗一点说,你之所以和你的朋友交往,是因为这样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好处,这种好处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同理,你的朋友和你交往也是这个原因。听着好像残酷又直白。仔细想想,就是这么个道理。一个人对你没有吸引力,不能给你实质上的帮助,甚至不能让你的自我感觉良好,除非你是上帝,有着与生俱来的受难精神,不然,你为什么要和他做朋友还要去照顾对方的心情?因此,不难理解,刘文和王小双更要好,一定是因为她们在一起能从彼此那里感觉到更多的“好处”。这点上,你可能确实稍逊一筹。
但只要你不陷入弱者思维,她们再要好对你都不会有伤害:假如你十分留恋和她们在一起的温暖,就主动用你的包容和付出去交换;假如你觉得累,你可以主动放弃,去选择另外一个让你心甘情愿交换“好处”的对象。有期待的“忍耐”可以很美好,放弃也绝不意味着孤独和惶恐。当然每个选择都是有成本的,而“作出选择,负担成本”正是拒绝弱者思维的唯一妙方。是“多余”还是“核心”,你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