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支持
2015-06-29高志娟
高志娟
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类个体在漫长童年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逐渐实现退自我中心,尝试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1]本文通过对本班幼儿田田的个案研究,探讨幼儿规则意识及行为培养的有效策略。
田田今年5岁,性格活泼好动,思想独立。父亲从事个体生意,母亲是上班一族,工作都较忙。平时田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发现田田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在一日活动中需遵守常规要求时,常有明显的反感情绪,如捂着耳朵拒绝听老师,或者与老师同伴僵持,不参与活动等。
一、主要行为及表现
案例1:田田来到盥洗室,水池边站满了一排小朋友。田田挤到正在水龙头下洗手的烨烨旁边,伸手在烨烨的水龙头下接水,并把烨烨挤到旁边去了。烨烨着急地大声对老师叫道:“老师,田田插队。”老师见状,把田田叫到一边,田田则撅着嘴巴,眼睛一直瞅着旁边,不看老师。老师请田田重新排队,田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有水龙头空出来了,田田还是一个人站在原地,拒绝去洗手。
案例2:最近游戏结束环节收拾材料一直是老师强调的重点。今天田田在黄黄家当“爸爸”,游戏结束铃声响起之后,田田打开梳妆台的抽屉,不停地对着“妈妈”凌凌说:“快把菠萝放到抽屉里面。”老师来到黄黄家,桌子上干干净净。打开抽屉,发现抽屉里全部都是田田从超市买来的菠萝、苹果,还有蔬菜等食物,家里的扫帚也被田田“藏”在宝宝的床底下。
案例3:田田抱着娃娃从家里直接跑向小吃店,公交车司机轩轩转着方向盘,大声对田田喊:“你没坐公交车,要坐车才能去小吃店。”田田听到了,抱着娃娃没有理会轩轩,径直朝小吃店跑去。田田在小吃店吃完面条,没在小吃店这一公交站台等公交车,看到轩轩在娃娃家站台载客,连忙抱着娃娃向娃娃家跑去。轩轩开着车,又看到田田没乘车,大声对田田喊:“要坐公交车回家的。”田田赶紧跑回了家。
案例4:老师在前面弹琴,田田一直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停下来,用眼神注视着田田:“我已经第三次提醒田田了,请不要再说话了。”老师接着弹歌曲,田田突然尖叫了起来,田田的尖叫声带动了其他幼儿的模仿。老师严肃地对着全班小朋友说:“请发出声音的孩子主动站起来,请你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刚才谁叫的?你们不承认,那今天的本领都不要学了。”田田在座位上面若无其事地看着老师,一边和身边的同伴做着鬼脸。老师走过去请田田站起来,田田用小手捂住耳朵,不听老师的批评。
案例5:户外活动时,田田和小朋友们排好队到楼下散步,田田排在乐乐前面,突然田田停止了脚步,故意和前面的琪琪拉开了一段距离。后面的乐乐一边推田田一边说:“快走啊,你掉队了。”田田大笑着飞快地向前跑去,跟在了琪琪身后。跟上琪琪后,田田又停下脚步,和琪琪拉开了距离,不一会又飞快地奔向前去,队伍中后半部分的小朋友也顺势往前跑去,顿时队伍有些混乱。老师在前面看到,立刻严肃地制止田田,田田看着老师,不说话了。
二、原因分析
田田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在违反规则时,还会伴有消极情绪。笔者试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亲子互动较少,家庭规则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父母平日工作较忙,田田平时主要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一起生活,田田的父亲常常出差,基本不管田田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妈妈虽然在本地上班,但与田田相处时间也较少。针对田田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与田田妈妈做过交流,田田妈妈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平时太忙,没时间管孩子。”“对他太严了,他也不愿意亲近我们,我们时间本来就少,不想错过和他相处的时间。”“即使给了他规矩,但是一回到爷爷奶奶那里又不行了。”正是田田父母在家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了田田我行我素的习惯,再加之祖辈抚养过程中的溺爱和包容,田田任性、骄傲,缺乏规则意识。案例中,田田在违规后,常会发生和老师“对抗”的行为,这也是在家里常和爷爷奶奶“示威”的方式,以期可以不承担违规后果。
2.受自我中心心理发展特点影响,缺乏规则意识。
儿童最初的常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儿童自我中心引起的,而非儿童主观故意。[2]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自控能力和理解力还相对不成熟,其行为选择常常从自身需求出发。皮亚杰曾用他独特的临床研究法观察和分析了3-6岁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得出的结论是:该年龄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3]规则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统一性,正是由于田田受自我中心等心理发展特点的制约,他还不能很好地遵守常规,出现了如案例中所示田田在一日活动中由于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从班集体常规出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规行为。
3.受认知发展水平限制,缺乏对规则的理解。
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1986)将幼儿在“前运算”阶段所具有的具体形象思维称为“叙事性思维”,即在幼儿的心理生活中,感性重于理性。[4]而规则往往是抽象存在的,对规则的理解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幼儿在规则情境中常出现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在案例2中,田田部分地理解了老师提出的游戏规则:“要收拾好娃娃家”,田田对把家里收拾干净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这条“规则”,即把所有的东西都“藏”在抽屉或柜子里。这样从外表看去,家里桌面柜面上干干净净,看上去也能达到整洁的效果,但是田田又未能全面理解关于“收拾整理”的规则,这与田田对收拾的认知理解是有关系的。
4.受个性因素影响,缺乏对规则的遵守意识。
田田天真、自由,性格比较活泼,喜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有着幼儿阶段所有孩子的特点。幼儿园班级是田田离开家庭而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在这个组织中有着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相比于入园前家庭中的自由、无拘束,会限制田田的这种“活泼自由天性”,这也是在班级常规中,田田会出现各种“违规”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案例5中,田田比较爱玩,在散步时候故意拉开与前面同伴的距离,然后快速冲到前面,带动队伍后面幼儿整体向前跑,引起队伍秩序紊乱。后来老师通过与田田谈话得知,田田不是故意要引起队伍混乱,而是觉得这样很有趣。
三、教育措施
通过对田田长期跟踪观察,为了帮助田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笔者多次与田田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相关理论,采用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引导田田提升规则意识,养成一定的规则行为。
1.家园同步,规则一致,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发挥着教育功能。针对田田的问题,首先教师和田田父母及祖辈进行沟通,帮助田田家人认识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制定家园一致的教育计划,尤其说服田田的爷爷奶奶,在家里也要遵守基本的要求,该严格要求的还是要严格要求,不能无原则地满足田田的不合理要求。第三,家园勤交流,利用每天接送孩子时间和爷爷奶奶进行交流。对于工作忙碌的田田父母,一方面,也请田田妈妈多抽时间陪田田,和田田做一些高质量的互动,培养田田的良好习惯及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班级博客、家园联系册及时向天天父母告知田田在园的表现,让父母全面了解孩子,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帮助田田。总之,家园统一方向,规则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5]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6]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加强田田的规则意识,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田田树立一个榜样;同时教师捕捉教育契机,选取班级中其他幼儿的闪光点,发挥榜样的教育影响力。如案例中,田田在集体活动中容易开小差,老师有针对性地表扬班级中倾听行为习惯较好的幼儿,“乐乐学本领时很认真,小耳朵一直听着老师,小眼睛看着老师,还开动小脑筋回答问题呢。”“静静一直会认真举手回答问题呢。”幼儿都很在意老师的表扬,田田也不例外。教师对同伴具体的表扬和鼓励引起了田田的注意,也给他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榜样,知道该如何去做,久而久之,田田在集体活动学本领时也不开小差了,并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艺术地提出规则,促进幼儿对规则的接受和内化。
在帮助幼儿内化规则过程中要注意热爱、尊重幼儿和严格要求幼儿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求教师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向幼儿提出规则。教师的积极正面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有利于幼儿从情感上接受规则,同时相信教师是尊重他、信任他的,从而有助于对规则的遵守。如在田田玩积木时喜欢推倒别人的作品,教师提出“积木为什么会倒?怎么玩才不会倒”这种正面提出规则的方法,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其次,在活动前提出规则,教师把要求提在前头,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田田准备排队时,教师事先给予田田提醒,整个过程下来,田田的表现会好很多。第三,教师应该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时提出规则。幼儿知识经验有限,有时对成人化的语言不理解,教师在提出规则时要注意语言的理解性。如在游戏前,教师用清楚明确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新的游戏规则,确保田田能听懂。
4.鼓励幼儿自定规则,增加对规则的执行力。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幼儿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行动阶段,此时幼儿按个人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在此阶段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让他们参与规则的制定,对不合理规则进行修改,减少由于自我中心导致的规则意识缺乏,并促进对规则内化。研究证明,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在实际操作中能较快地理解规则并主动遵守规则,即使违背了规则,也能较容易接受违规后果。所以,教师要鼓励与田田类似的规则意识相对缺乏的幼儿参与到班级规则制定之中。实践证明,幼儿参与制定的常规更有说服力,在教师和田田等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相关规则后,如在集体活动中不大声讲话,散步时可以和好朋友轻声交流,牵手散步,不能做危险动作等,田田在一日活动中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在一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显著减少了。
5.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7]幼儿年龄小,受认知、环境等内外因素影响会发生一些违规行为,若幼儿屡次或故意发生违规行为,教师可以依据与幼儿共同商讨而制定的规则,适当让违规幼儿体验自己违规所带来的后果。如案例中,田田在游戏中屡次不遵守坐公交车出去的规则,于是,老师根据与幼儿事先讨论的规则,请田田停止一次游戏。当田田被停止游戏后想来参加游戏时,受到同伴的反对,田田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当田田再次游戏时,田田也知道采取合适的行为了。
在和父母沟通后,幼儿园和家庭共同采取相关措施,田田从开始的缺乏规则意识,拒绝幼儿园规则,到目前田田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已有很大进步,并且田田也越来越融入班级集体生活,学习态度和品质也有所提升。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积极支持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从而养成一定的规则行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李雪晗.幼儿规则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简析[J].少年儿童研究,2009(11).
[2]文微微,康永祥.学会在关注中成长——浅谈教师常规教育能力的发展[J].幼儿教育,2007(9).
[3]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1).
[4]杨宁.叙事: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学前教育研究[J].2005(7-8).
[5][6]王小明.榜样示范法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科学[J].2007(4).
[7]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