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浸润—探索高校廉正文化进头脑新出路

2015-06-29白杨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廉政大学生文化

白杨

摘 要: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防患于未然。近年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浮于形式,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从我国传统优秀廉政文化所包含的价值选择和蕴含的哲理的角度从浸润式教育的角度,探索大学生廉政价值观的培养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新出路。

关键词:优秀廉政文化;价值

《管子·牧民》中说:“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18大以来,中央提出的“苍蝇、蚊子一起打”, 对党内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

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

反腐既是违规后的惩治、也是行为当时的提醒、更是腐败未发生前的教育。高校是廉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是廉政文化培养的第一站,青年时期是廉政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怎样关乎今天的社会风气更关乎青年进入政界后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廉政。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成为了高校的一个新课题。时代对党员提出了“一种眼光五种思维”的新要求:一种眼光即世界眼光,五种思维即战略思维、辨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对年青人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新任务:即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我们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少年强则国强。高校承当着培养民族希望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地,高校是人才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廉政文化不是“廉政”加“文化”的一种简单组合。大多数学者认为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识、看法和学校所开设的廉洁教育课程的效果,从丽江师专随机抽样64名的学生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和整理了学生对廉政教育的认识、看法及学习效果。

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对于腐败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88%学生对国家近期的反腐政策有感性认识总体不清楚,对国家今天的反腐行动认识不足。对现实问题分析存在偏差,偏激。对廉政教育对大学生意义了解不够清晰。

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对不廉政现象的态度,统计中发现98%的学生对高校出现的基建腐败、招生暗箱操作、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很多学校都存在不奇怪,有的甚至表现出有机会自己也可以试一试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身行为表现如作弊问题,被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作弊是不对的,但在补考和作弊之间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可以一试。对学生在就业应聘、学生干部竞选、入党评优、评奖评助、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半数以上大学生希望通过走后门、拉关系实现目的,而且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大学开设的廉政文化课程的评价。80%学生认为课程效果一般,通过访谈了解大学生认为课程效果一般的原因60%学生认为“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廉洁教育的内容影响不了自己的判断和日常生活。”

3 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浸润学生头脑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以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特征。高校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通過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来发挥,也不能用强制性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 而是需要通过文化作用方式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这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一种文化,它主要在作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受、感染、熏陶学生,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内规则、习惯,从而实现廉政文化教育的预设功能。

古人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就是说,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必须依靠教育。当今社会中,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而文化的多元化在廉政文化教育中表现为舆论导向也呈现多元化,赞扬的,批评的,支持的,反对的,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的也带有相应的倾向性。

3.1 廉政文化的学习方式——浸润式教学

著名文化学者兰德斯曾认为,文化的重大价值在于其内在的价值观能持续性的引导人们的行为。波特认为,要想发挥文化的应有作用,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教育。

浸润式教学是比较适合于文化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化浸润能够促进学习者价值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泡在液体中”,“液体渗入或渗出”和“逐渐”之意。“浸润”,则可解释为“(液体)渐渐渗入”,“渐渐发生作用”等意思。廉政文化的“浸润”的主体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教师,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个体。廉政文化的“浸润”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来入手,只有长期坚持廉政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才能真正发挥浸润功能。所以,在廉洁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浸润教学环境,使得大学生“泡”在便于理解的,乐于接受的廉政思想的教学环境中,逐渐渗透廉政文化教学,技能培养和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感悟廉政文化的过程争取把被动接受转变成自觉建构。高校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于全方位的熏陶,浸润,避免了单纯理论教育引起的逆反心理,收到更好的效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犹如无声润物的三月春雨,不断在师生中逐渐产生一种人人崇廉奉廉,产生宁静淡泊的情操,他们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3.2 廉政文化的浸润内容——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廉政思想文化层面来看,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形成的许多经典表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传统廉政思想文化至今仍是激励和培养人们树立高尚情操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对腐败所造成国破家亡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刻剖析,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建设,仍然可以吸取和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

浸润廉政文化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家都以理想与道德的教育来追求政治的清廉为目标可以借鉴作为大学生廉政文化的内容。孔子主张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他说:“饭蔬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把俭朴的生活与远大的理想相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追求,孟子倡导清心寡欲, 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 寡矣。”荀子要求人们志节高尚,不贪货利, 他说“:卑湿重迟贪利, 则抗之以高志。”墨子还认为“: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 富则见义, 生则见爱, 死则见哀。”其中“贫则见廉”被视为“君子”的标准之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进行大学生廉政文化浸润教育, 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成分。但我国古代廉政文化也存在其需要摒弃的部分。

首先,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尽管有着丰富的内容,也体现了历代有识之士对廉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但是古代国家封建以忠孝节义为特征的廉政文化,建立起以“忠君”为目标的廉政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对大学生廉政文化借鉴也只能从相对的角度进行考察。其次,选择传统文化用于大学生廉政文化浸润教育需要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有许多从设官分职的角度加强廉政建设的思想,但却很少有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监督的思想,即便有也难以从制度层面得以实现。如同对待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对待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而是要勇于继承、善于继承、批判的继承。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反腐败思考与对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湖南:岳麓书店,1999年版.

[3]、人民出版社:[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38页.

[4]、林岩 王曼:[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北京: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5] 单卫毕,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6页

[6]、曲风:[ 党风廉政教育大讲堂]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7]、王同君 侯文友 邹远修:[ 中国历代廉政思想] .北京: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作者简介

白楊(1980-)、女、彝族、云南建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廉政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廉政之歌
大学生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