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015-06-29李铭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

李铭

摘 要:伴随我国加快建设城镇化与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大量的环境问题给城镇化带来了突出的矛盾,对我国整个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给社会制造了一系列不安定问题。分析研究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形成环境问题的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整体规划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已跨入新的时期。我国政府肩负着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环境的突出问题,促进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在过去发展经济更多的是用牺牲环境来换取成就,直接造成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受污染的环境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对环境实施保护政策,实行此政策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执政能力、坚持为民谋利的具体行动,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有效保障。

1 环境保护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人类的发展进步是依附于环境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发展进步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是由环境提供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国政府都已经将环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正因为我们不断重视环境,全球已经将保护环境视为关注的重点。保护环境的核心任务包括维护适宜人类发展进步的环境质量,保护资源并使其扩大范围;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让其避免被破坏与浪费;加大寻找可再生新资源力度,可再生新资源能够被充分持久利用, 有助于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涉及经济长久发展,经济要想实现长久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良好基础上的,并发展壮大的,应该说良好优质的环境可以让经济发展降低成本,为经济长久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动力。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依赖基础就是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涉及到当今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公平发展。让当代与子孙后代提高生存质量,落实可持续发展,进而科学分配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实际目标,决不能让牺牲生态环境与破坏资源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代价。正确对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众所周知,较高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要求和依靠,例如水质、空气质量,不同环境品质也许有利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几个点,同样也许会让企业陷入全面停产的境地。并且高新技术劳动力和知识创造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依赖,为了让人力资源更具有吸引力必须让生活空间与居住条件更加优质,支持这些的基础就是有优质的环境。显而易见,环境对发展好经济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我国城市发展中形成环境问题的诱因

2.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不够完善

伴随全球不断提高认识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也正在实施相应的积极政策,从法律上来讲也是对环境保护进行积极的支持。我国到目前为止,为了对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制止相继颁发了不少法律条例,并且制定出相关措施,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步伐,分析个中原由,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这就是尽管法律在我国颁布的不少,可始终无法实现尽善尽美的状况,所以开展具体的实施就会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其存在的各种漏洞,进而让这些条文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并且即便已经颁发了相关法律,同样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不少存在的不足地方。下列举例说明:一是我国针对环境的根本大法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但经济在我国进入了快速通道,发展势头比较强劲,这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相关环境法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在已制定出的相关条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原则进行一些阐述,而对于那些具体的条件与处罚措施并不是很完善,没有具体的参考实施细则,这就造成在实施法律中没有什么可操作性。

2.2 城市整体规划缺乏预见性

因没有对城市总体发展进行周密的规划,导致城市功能分区比较混乱,或是没有执行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的合理布局工业与各种功能区规划,从而导致了原本能够避免的污染环境问题。例如有部分城市建设的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上风口,导致工业废气对城市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还有不少城市的居民区与工厂混杂在一起,彼此交叉,使得工业污染物常年对城市居民产生不良影响。近些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普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工业排放废气的影响。城市另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就是日益遭受固体废弃物的严重污染。

2.3 城市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在对环境进行管理的流程中,监督环境管理的效果既是其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它是有效运行其他环节的基础。对环境进行管理的主要落实者就是各级政府,政府对城市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的力量包括:人大与政协的監督、上级政府部门的监督、党内的监督、相关司法部门的监督与广大社会舆论的监督。尽管在机构设置中都有制定政策与执行方面的人,但因缺乏监督管理的人或趋于形式,形成不了有力的监督,更是缺少纠错的能力,进而造成低下的执行能力。

当前我国在管理环境的行政系统中上下级之间真正有力的监督路径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地方政府时常牵制着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乃至为了地方保全发展经济而做出让步或牺牲。至于同级进行监督,因当前地方人大与政协在财务和人事上往往是依附于同级政府,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人大与政协监督政府的有效性、权威性受到极大影响。司法监督原本是有效执行环境处罚的强有力的监督力量,应保持与政府的独立关系,但因当前是由当地政府来决定地方检察院与法院的预算,而不是地方的人大预算案,所以无法保障司法监督的有效性、独立性。除此之外,在环境监督机制中公众监督与社会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当前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监督方式使用的比较成熟,但在我国当前管理环境的体系中,虽然已经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提出公民拥有控告权与检举权,但因大众意识弱化、监督路径不够等原因,其发挥着比较有限的作用。

3 我国面临环境问题需采取的解决对策

3.1 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建设

我国政府对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必须加大,所以制定出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制度并加以落实监督是政府在保护环境上应起到的首要作用。这些主要体现在: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关法规标准;宣传保护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引导与倡导文明的环境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都要依法監督;参与到全球关于保护环境的合作中,认真履行保护环境的相关国际义务与条约;对于保护环境的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必须积极投资,使环境质量与公共服务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政府决策而产生的环境不利影响,最终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决策,推动可持续化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以及进行必须的行政与经济干预,要用合理的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与规划发展经济的工作,不再只仅仅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还要看重资源的指标、环境改善的指标及人文发展指标,要把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

3.2 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清洁能源提高比例,城市内要建设禁止燃烧高污染燃料的区域,在人口密集区禁止燃烧原煤,积极推动沿西气东输路线的城市享用天然气。提高城市建设供气、供热的能力,禁止将严重污染空气质量的企业或燃煤电厂落户城市近郊区。加大公共交通发展力度,鼓励研发与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严格执行并逐渐提高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在城市群区域内的城市要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对各城市之间的互相影响。根据生态标准开展美化与绿化,加强管理道路运输与建筑施工的环境,进而对城市的扬尘进行有效控制。在大型城市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及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的机制。除此之外还要对城市饮用水源进行重点保护,积极采取清淤、治污、保护城市湿地、促进水体交换等措施,按功能让城市地表水达标。将行政、价格及科技等措施进行整合,推行处理污水与城市节约用水,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严格控制,禁止超标开采地下水。

3.3 建立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以单位负责为主,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的监督检查的环境监督机制。保护环境的工作需要国家加强引导与支持地方政府部门,使区域检测环境的机构得到健全,协调开展跨省的保护环境的工作,监督检查出现的所有环境问题。地方政府需要负责辖区内出现的所有环境问题,对下级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与监督具体环保工作,加大监督那些出现环境问题的重点企业的力度,同时构建必要的保护环境的监管机制。在企业建立保护环境的监督责任制,同时推广职业资格管理。要加强建设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环保机构工作,对职能体制的经费与编制问题要落实到位。各级政府部门对辖区内成立的环境保护机构要探索总结出监管新模式。

综上所述,保护环境的根本就是运用环保的方法来实现经济与环境不再发生矛盾冲突的目标。因此需要我们将社会、经济与环境视为整体来进行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牵制与需求,进而实现综合平衡,同步规划实施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建设、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建立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 《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侯德贤 《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性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6)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重要性
环境保护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