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2015-06-29柳迎春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语文策略

柳迎春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養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1 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

“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3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策略

3.1 提升教师素质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语文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该对涉及阅读的所有问题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具有能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的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够发现和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题目。其次,要掌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规范的研究程序去探究。最后,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独特感受,这既是科学的教学理念,更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和人文情怀。

3.2 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三种形式

1、教材研究

(1) 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读懂文本。于漪老师多次提到,对课文阅读 有浅读、深读、误读之分。浅读当然不会发现作品精髓,误读必然会导致曲解文本进而误导学生。只有深读才有探究的可能,才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鲁迅的《风筝》表现的是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的残害吗?朱自清的《背影》仅仅是表现“父爱”的吗?莫怀戚的《散步》仅仅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吗?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到底是传记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浅读之下,这些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了;深读之后,就会发现还真有探究的必要,而深入的探究又让我们感到之前的阅读是多么的肤浅。

(2)引导学生探究教材里的疑难问题。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与“乡思”是一样的吗?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教材难点或重点的探究,不仅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2、与教材相关的专题探究。例如《女娲造人》一课,可以设计一个以“追寻人类的起源”为专题的探究活动,其具体安排是:读读课文,说说女娲造人的故事。讲讲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议议东西方神话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有哪些相似之处?比较一下,东西方神话哪个更具魅力?写一写:写一段文字,用丰富的想象表现“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话题。 3、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探究。“月亮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流行歌曲”、“社会用字、用语”“影视作品”等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专题,也都与阅读息息相关。

3.3 在探究中教会学生发现和质疑

关于《风筝》的主题,教材编者作了这样的说明:“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把“风筝”看成是游戏,自然就扯到亲情上去了。这是误导,是对鲁迅作品价值的极大浪费和贬低。其实,《风筝》的主题可以有多角度的解读:儿童教育——批评了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批评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国民性——批评了民众的麻木冷漠,遭虐杀而浑然不觉;自我解剖——表现了“我”勇于反省赎罪的忏悔心情;亲情——表现了“我”对弟弟的关爱和悔悟;理想、追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对于像这样有相当深度和难度的作品,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帮助学生或者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即使有的问题一时还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那也让学生经历了有价值的探究过程,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初中语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