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问题并不等于有足够的预备

2015-06-29谢佳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换班咨询青少年

谢佳

本研究为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韶关市教育科研课题和2015年度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GDXLJY13052、sgjky13022、2015DYYB344。

新学期开学第二周,3月9日周一早上,高一年级主任梁老师就和我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看我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高一级文理分班后的第四天,有两位女生丁静、卢丽(化名)找到班主任强烈要求换班(由A类班换至B类班),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主任做了很多沟通劝解工作,都无济于事。以往只有想尽办法换到A类班的学生,从未出现过由A类班换至B类班的情况,让老师更觉得不解的是,两位女生文理不同班,为何会同时找到班主任要求换班,且态度异常坚决?

听了年级主任介绍的情况,作为心理老师,我的心中也升起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两名学生我有印象,上学期11月左右,因学习问题,她俩曾结伴找我咨询。丁静开朗,卢丽文静,两人来自同一班级,关系不错,对身在B类班都非常不满意,目标是文理分班能进入A类班,但当时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她们各自的问题,我分别进行了交谈,咨询结束,来访者对解决目前自身的困境充满自信,事后跟踪也发现来访者能以较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同学和老师都反映良好,本次咨询得以顺利结案。上学期期末考,我特意查看了她们的最终成绩,得知她们进A类班铁定没问题,真心为这两个可爱的孩子高兴。

愿望成真后,她们为什么退缩了?是单纯的不适应?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是谁先生发的换班想法?……跟班主任详细了解了两个孩子的状况后,我决定周二晚上找她们聊一聊。虽然一次咨询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我的学生工作经验也不如资深班主任、年级主任丰富,但至少能了解她们的真实想法,多少能做点什么。

还未等我有所行动,丁静和卢丽就主动地找到了咨询室。她们的主动来访让我很开心,至少这两个孩子面对问题不是完全地一味回避,她们愿意敞开心扉,会想办法积极解决,能勇敢而坦然地进入咨询室寻求帮助;这也说明高一前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有成效,且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

进入咨询室,刚坐下还未说话,丁静就忍不住哭了,卢丽也在旁边有些情绪低落。

“怎么哭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我关心地询问。

她们稍显紧张地望着我。

“哭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况且,我们也算老熟人了不是。”

丁静害羞地笑了。

自然地将纸巾递给丁静,继续说:“等你稍平静下来再告诉我究竟发生什么了,好吗?看我们能不能一起解决。”

“恩!”她们两认同地点了点头。

在等待她们平复情绪、组织思维的过程中,我安静地给她们倒了一杯温开水。

平复呜咽之后,丁静带着试探的意味问:“老师,如果我告诉您我想换班,您会不会也觉得我特别不争气,特别矫情,特别娇气,特别不能吃苦?”

我笑着说“我说你特别矫情,是不是太刻薄了,你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其实,遇到让我们不开心的人、事情或者情境,我们都有可能会试图回避,这是很自然的一种防御反应,与生俱来,每个人都会有,很正常,不过存在心理成熟度的不同。如果你觉得在现在的班级待得很不开心,想换班级,不是也很正常?!”

“恩,也是哦!不过,老师,我在现在的班级真的再也待不下去了!”

“怎么了?”我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丁静迫不及待地和我说起了她的感觸,“我们班的同学都太恐怖了,学习一个比一个努力,而且老师讲课都感觉好难,学起来特别吃力。现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心惊胆战,因为感觉不会的越来越多……”说起自己最近一周的种种不适应,仿佛千言万语都道不尽,一边诉说还一边寻求卢丽的认同。

没有急着评论,也没有打断,我用眼神鼓励她继续说下去,同时用言语和肢体动作对她所说的表示关注和理解。

“老师,我真的想换班,但我爸妈反对,班主任不同意,我们一起找了年级主任几次,梁主任也没批准,他们根本没有顾及到我们的感受,老师您能帮我们和年级主任说一说吗?”

耐心地听丁静倾诉完毕,我微笑着将她的问题简单地进行了复述:“丁静,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分班后在A类班感觉压力很大,学习跟不上,想要转为B类班,认为在B类班能表现更好,但父母老师都不同意,你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对吗?”得到丁静的肯定后,我转向卢丽,“你的困惑又是什么咧?”

“和丁静的一样。”

“完全一样吗?”

她不确定地说:“差不太多吧!?”

了解了两个孩子的大致想法后,考虑到两个人个性以及具体情况的差异,且丁静的话语比较具有“煽动性”,这不利于卢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为避免情绪交叉感染,将问题放大,我决定对她们分别展开进一步的谈话,争取“各个击破”。

谈话比较顺利,两位同学都能重新正确看待新环境中自己的不适应,意识到自己的“逃避”是不成熟的表现,愿意尝试做一些适当的改变,表示会努力也有信心应对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认为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自己要迎面而上,而不是成为逃兵,不再埋怨父母的不理解,能换个角度去体会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各自回到班级,虽仍有些许不适应,但都能努力调整,积极应对,父母、同学和老师都反映良好,本次咨询也得以成功结案。

结案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知一次咨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咨询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而丁静、卢丽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平时没什么问题,但当遭遇危机或压力时,往往会因缺乏足够的保护因素和有效的应对技能而手足无措。单纯的“问题导向”显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此类问题。

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没有问题并不等于有足够的预备”。那么,如何才能让青少年有足够的预备来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达到全人发展?

Benson指出,致力于减少并预防青少年问题的预防模式阻碍了人们对青少年潜能的理解。而以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发展模式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成长。而Catalano等人也指出,预防模式与发展模式并不冲突,可以兼容。

2014年10月,我校加入“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该计划旨在透过全面的培训活动,培育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认同他们的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及建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标准,促进青少年的全人发展。毫无疑问,“共创成长路”的理念是以资产为本的青少年发展模式的灵活运用,它的两层介入设计有效的整合了预防模式与发展模式,为青少年正面成长提供支援,提升他们的有效应对技能。

显然,依托“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坚持以心理资产为本,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共创幸福成长路”校本计划,同时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或许才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更优途径。

猜你喜欢

换班咨询青少年
交通运输部成立船员换班工作专班
青少年发明家
禁忌二三事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