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15-06-29江舒婷
江舒婷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媒介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得到迅猛的发展。微信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主要趋于年轻化、高学历化,从而使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成为了微信的主要适用人群。同时微信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交流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为微信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影响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社会的极大进步。现如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终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步进入到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微时代”。微信就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是一款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等快速利用微信息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作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服务因其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1]。但随着其快速地普及,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消费等习惯。
1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分析
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应用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次的问卷调查共有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在微信使用情况方面,通过问卷的280份样本数据分析,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微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94%的大学正在使用微信;从调查数据分析:微信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通讯需求,同时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社交、学习需求,一部份学生已经开始沉迷于微信中。本次调查中,我们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使用微信情况分析得出在使用微信现状上男女生以及三类专业并无多大差别,也再次说明我们此次调查的可行性。
(2)在统计微信使用时间方面,我们发现使用微信时间“1~2小时”占了大部分,有179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为2小时左右,占总比例的64%,而选择一小时以下的占25%,与问卷调查中微信的频率分析相对应,可以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正确使用微信。但将近20%的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达到4小时以上,可见还是有部分大学生面对微信没有较好的自制力,这无疑给我们大学生发出了一个“红色警报”。
(3)在选择微信的原因方面,选“省话费流量”的人占大部分,说明节省资费是选择微信的最主要原因,也反映出大学生已经认可了数据计费相对于传统通讯所带来的实惠。其次是“好奇”,“朋友都在用”也占了19%。说明大学生还是存在比较强烈的好奇心理和从众心理。无聊打发时间占了4.7%,反映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旧会处于无聊的状态中,从而寻求新奇与刺激。在选择“结交好友”中,理科的同学明显比文科生多,可能是理科生男生比较多导致,因此可见女生在通过微信与陌生人交往的兴趣并不十分热切,但男生会更多地因为好奇而尝试结交好友,而其在这一方面的沉迷程度与其受影响程度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4)在微信功能使用情况方面,可发现“对讲、发送图文信息”功能是微信最受欢迎的功能,有61%的同学热衷于它,这说明作为微信最具特色的功能之一,语音文字通信确实因其新颖独特而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并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通讯需求。对于“摇一摇”发现周围的陌生人和查看附近好友这一微信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功能也占了20%和8%,收发“QQ离线信息、邮件”占了25%,“语音漂流”也占了6%。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文史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更青睐微信的“查找朋友”这一功能;相对而言,男生比女生更愿意使用“微信游戏”,而理工类女生甚至没有表示愿意使用这一功能,反映出多数女生对此仍表现地比较冷淡。
(5)通过关注的微信号个数与类型方面,可发现微信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世界,公众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移动学习的平台,一些新闻时事、咨询、消息的获取,丰富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让大学生不与社会脱节,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39%的学生认为公众微信号有很多新鲜有用的资讯,这也是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便利之处。但关注微信号的数量5个以下还是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微信的通信交流功能。
2 微信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分析
(1)方式多元化、人性化
微信较之以往的QQ、微博等自媒体终端,其重要技术创新在于能够实现多元化交流,具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了功能的亲和力,导致其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在用户通过QQ账号对微信进行登录时,软件就会对同样使用微信的QQ好友进行自动的搜索并推荐,也可以对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进行扫描,这就极大地节省了微信用户寻找好友的繁冗过程,人性化的方式让微信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并喜爱。
(2)信息时效性强
微信嵌入了腾讯新闻,每日对新闻页面进行两次更新,这就有利于我们随时了解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满足用户了解最新新闻资讯的需求。这样既方便又具有吸引力,也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3)消耗费用低廉
微信软件本身的使用是免费的,使用各种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也就是说微信从注册,开通,使用几乎都是免费的,这也导致微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3 微信对大学生影响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和原因分析中可发现,微信已经像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在人际关系方面,微信拓宽了大学生交友渠道,提高交际能力。
大学生日常生活丰富,联系对象多样化,不论面对新朋还是旧友,亲人抑或陌生人,微信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根据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因朋友在使用微信而从而自己也选择微信;倾向与陌生人交流的大学生占据了高达52%的比重;17%的大学生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1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与陌生人交谈,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功能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在沟通交流的同时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交往能力,也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时扩展了人脉,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圈。
但在消极方面,微信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地接受和反馈,这也就导致一些大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微信更新的信息,频繁地掏出手机,过度沉溺于和微信接触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社交活动[2]。数据表明:有些大学生依赖性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显示交往能力不强,他们过度依赖微信会造成自身深陷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交互动中,形成孤独、自我封闭的性格。
(2)在学习生活方面,微信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有9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关注学习类的微信号占48%,可见通过关注有用的微信号,获取信息资源已经在大学生中很普遍。这样便捷的移动学习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资源,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3]。腾讯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发布最新的国内外新闻供大学生浏览,这将使大学生不用打开报纸、电视、电脑,在微信上可以纵览天下大事,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共账号,添加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账号。
然而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调查显示:94%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有3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达到4小时以上,60%的大学生在熄灯后和课堂上使用微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睡眠和听课效率。更有22%大学生沉迷于微信游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违心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存在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受侵犯的问题。微信的摇一摇、查看附近的好友,语音漂流等功能,提高了大学生认识陌生人的机会。根据调查显示:高达58%的大学生会与陌生人进行交谈,并且有46%的大学生会相信陌生人。而与陌生人的交流无疑是有欺骗、泄漏身份信息等风险。
(3)在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消费平台。
随着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众多营销商、广告商纷纷青睐微信。调查显示:8%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查看咨询、关注各种公众平台广告灯。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的一部分和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利用微信平台,方便了大学生的消费,辩解了大学生的生活。由数据可见:11%的大学生会使用微信购物、微信支付等,可见对于微信的一些特殊功能,大学生还是可以适当的利用,也说明微信在消费平台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随着微商时代的到来,很多大学生会选择成为一名代理商,通过微信创业或是赚取生活费[3]。
但是微信的使用也表现出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问题。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大量普及,不免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给大学生消费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五花八门的广告中,大学生很容易抵制不住诱惑,无法明智的辨别是非而进行冲动的非理性消费。并且大学生长时间使用微信,对微信的信用度逐渐增高,一些居心叵测的网友利用微信进行诈骗。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单纯,大学生本身的判断能力较低,相处后很容易对网友产生信任,逐渐放松警惕[4]。
4 结束语
微信作为一种新潮的通讯娱乐工具,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高科技技术产品的积极尝试与追求,其本身的功能也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娱乐和通讯等需求,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无可厚非。但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我们要利用好微信這个平台,同时很好的规避其危害因素,例如:控制使用微信的时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培养和加强人际沟通、获取信息及价值判断的能力等。充分发挥这项社交技术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便利。要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觉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抵挡,使它真正成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2]付晓燕.SNS使用对中国青年社交行为的影响[ J].中国青年研究,2013(2).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网络思政,2012,(6).
[4]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